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 8 0年代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在领导中苏两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中 ,在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关于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是否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以及在改革的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其结果也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2.
人民自治理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以全人类价值高于一切为核心内容的新政治思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苏维埃制度的三个重要理论支柱.戈尔巴乔夫最初把加强苏维埃的地位和作用看成是实现社会主义自治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激进的反传统倾向与泛化的新思维理念在其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戈尔巴乔夫对苏维埃体制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戈尔巴乔夫的苏维埃制度改革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从最高苏维埃体制转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而引进总统削,再转而实行总统内阁制的复杂嬗变.在这一过程中,戈尔巴乔夫逐渐从改革苏维埃制度走上了废弃苏维埃制度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3.
一场雪覆盖了石家庄。正月初七晚上,被称为“国企承包第一人”的原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在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中平静离世。 一匹改革老马在马年之初停止了奔跑。曾经被邓小平四次接见、两获“五一劳动奖章”的改革标志性人物,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走得略显落寞。  相似文献   

4.
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这个失败既有深刻的内部因素,又有不能忽视的外部诱因。笔者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苏联的长期对抗构成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外部因素,具体表现在:西方同苏联的长期对抗动摇了苏联人民的政治信仰,使苏共的合法性受到侵蚀;西方价值观对苏联的领导人、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逐渐地从思想上背弃了社会主义;西方国家对东欧剧变和苏联民族分离运动的影响,迫使苏共放弃一党制原则;西方国家对苏联激进改革派的支持,使得戈尔巴乔夫受制于激进改革派,间接触发了"8·19政变";西方对苏联经济援助的不力,使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计划落空。  相似文献   

5.
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在20世纪80年代分别进行了深层次、高强度的改革,实践证明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失败的,中国自邓小平开始的改革是成功的。虽然两国有着相似的改革背景,但是不同的改革起点、改革方略等因素使得改革结果大相径庭。中券改革的经验表明,执政的共产党必须与时俱进,团结创新,注重发展,强化能力,才能率领人民实现富民强国。  相似文献   

6.
彼得大帝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坚持了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形成了他为首的强有力的改革领导集团,并坚持排除阻力,善于抓住和利用了有利的机遇。而戈尔巴乔夫总统在这诸方面则与彼得大帝完全相反,致使其改革终归失败。这两次改革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不仅未能重。反而使它陷入空前新驱动停滞已久的苏联经济,反面使它陷入空前的危机。加之,经济改革过程中,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联盟中央在缺乏深思熟虑和明戎标准的情况下匆匆提出中央与地方分权的问题,以及对商品经济给民族过程带来的消极作用缺乏清醒认识,使早已存在的民族问题日益激化,并最终导致苏联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由苏联改革失败的教训可以看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贡献在于:一方面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这就避免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向性错误;另一方面,还需要解放思想,要在观念上把改革当作一场革命,根本改革经济体制及其他方面的体制与机制,这又克服了戈尔巴乔夫之前的苏联改革过于保守的失误。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睿智,加之其"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让他在面对波谲云诡的政治局面时成竹于胸,以改革的灵活性和政策的适应性处理好了"三派"之间的关系,争取到了更多的社会阶层来支持改革;将改革目标分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来实现,根据长期目标做出短期的决策,有计划、有目的、有侧重地逐步推进改革;熟练地将费边战术和闪电战策略结合起来,注重改革的轻重缓急,不搞"大爆炸"式的闪电战,用费边战术推动改革的进程。这体现出邓小平高超的政治技巧、独特的政治眼光和改革的政治魄力。  相似文献   

10.
旧政治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固然是苏共瓦解的重要原因,但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则无疑直接导致了苏共的瓦解。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共在执政中的不足,对于人们观察当前世界局势变化和研究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戈尔巴乔夫早期改革是原苏联七年改革历程中相当重要的阶段。对改革的困难程度和艰巨性估计不足;政策失误和不利因素的干扰;外交和防务政策的调整滞后是造成早期改革严重受挫的主要原因。早期改革失利,不但造成了苏共的分裂,还促使戈尔巴乔夫和苏共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相似文献   

12.
邓倩 《安康学院学报》2018,(1):92-95,128
戈尔巴乔夫看到了苏联经济体制中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极度不协调的弊病,在其随后的改革中亦涉及到了农业方面,但由于对苏联农民的现实需求及农业发展状况了解不够深入,其农业改革收效甚微,农业发展的低迷状态未能得到实质性改善,农民大失所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直接影响了苏共在农民群体中的公信力,削弱了其执政根基,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通过分析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农业改革,可以透视农业发展、农民状况与共产党执政之间的现实联系,为党处理好农民问题、巩固执政基础提供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从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到现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他以改革家应有的胆略和气魄,进行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全面改革。四年来,尽管改革困难重重、进展缓慢,但也的确给苏联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戈尔巴乔夫自豪地把这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独有的人生经历,使其思维方式除了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外,又呈现出“唯实”、“求实”,“全面”、“辨证”,“超越”、“创新”,“人民主体”理论特征。邓小平的思维方式,继承了人类历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优秀思想成果。  相似文献   

15.
苏联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经济动因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几乎逢会必讲改革”并且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去推进苏联经济体制改革。戈尔巴乔夫对改革表现出来的这种紧迫感不是没有缘由的。长期以来,苏联是通过粗放经营的方式即用增加劳动力、固定基金和自然资源的投入来发展生产的,这就要求把全国的人  相似文献   

16.
戈尔巴乔夫的苏维埃体制改革,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从最高苏维埃体制转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而引进总统制,再转而实行总统内阁制的复杂嬗变。在这一过程中,戈尔巴乔夫逐渐由完善苏维埃体制走上了废弃苏维埃体制的不归路。政治体制改革时机选择失当,改革苏维埃体制态度轻率,蔑视宪法和法律,搞垮苏共,全面认同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否定苏维埃体制的合理性,在政治斗争中从无原则妥协走向投降主义,凡此种种,都是导致戈尔巴乔夫苏维埃体制改革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经济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经济改革思想,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和意义极为深远。本文拟就邓小平的经济改革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经济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看,还是从改革引起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1985年,邓小平就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对我国行政改革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阐述,特别是对我国行政改革采取渐进式的缘由,我国渐进式行政改革的特点和内容等问题形成了独特思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邓小平渐进式行政改革理论,对于我们继续深化行政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戈尔巴乔夫的苏维埃体制改革,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从最高苏维埃体制转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而引进总统制,再转而实行总统内阁制的复杂嬗变。在这一过程中,戈尔巴乔夫逐渐由完善苏维埃体制走上了废弃苏维埃体制的不归路。政治体制改革时机选择失当,改革苏维埃体制态度轻率,蔑视宪法和法律,搞垮苏共,全面认同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否定苏维埃体制的合理性,在政治斗争中从无原则妥协走向投降主义,凡此种种,都是导致戈尔巴乔夫苏维埃体制改革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的实质,在于执行了一条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路线。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是导致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而是苏联剧变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苏联剧变最重要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