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科举场域是科举制度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自身的发展逻辑。科举场域、科举资本、科举惯〉--j的研究领域与“书院学”研究有着内在的关系,“科举学”研究不仅是“书院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科举学”研究拓展“书院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从21世纪我国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汲取当代人类发展理论的优秀思想成果,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新情况,解答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性纲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有着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是对中国历史上教育、政治、化等各方面起过重要影响的考试制度,“科举学”是近年来日渐兴起的以科举制及其运作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学。由于“科举学”具有重要性、独特性、广博性、现实性和远大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学术的一门显学。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为纪念中国科举制废止100周年,我们特约请“科举学”的倡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组织了这组“科举学”笔谈,以飨读。  相似文献   

4.
科举政治是指以考试选拔为官员主要录用方式的官僚政治.科举时代多数中高层官员由进士出身,而科举牢笼天下英才,不仅能消弭反叛力量,所选拔者尤多报效国家的志士.科举与古代地缘政治、吏治、朋党等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科举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从隋唐到明清1300年间,大部分政治精英从科举选拔出来,科举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产生的影响利大于弊.科举政治研究从一个侧面有力地支撑着科举学,促使科举学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刘海峰 《学科教育》2009,(6):114-123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6.
"策学"与科举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7.
科举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学,文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领域,任何单一学科都无法覆盖或囊括科举研究的所有内容。简略介绍近年来日本,韩国和美国研究科举的主要著作,便可“科举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科学研究已有成果的“科举学”理论的关系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关系。提出“科举学”决不仅是将已存在的大量科举研究进行叠加和组合,而是为了构建一个内容广博且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专学体系,力求提升研究者之“学”的意识,探寻科举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求解科举研究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8.
"科举学"古今含义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说其古老,是因为"科举学"或"科举之学"的用法出现很早,科举时代有千百万读书人曾热中备考科举的学问,且自从科举制产生一段时间以后便有人开始进行科举制度及科举史研究,其研究历史长达千余年;说其年轻,是指以往并未有意识地将科举作为一个专门领域来研究,至1992年正式提出将"科举学"作为一门专学,或者说作为一个专门领域来研究之后,才更注意以整体的观点,以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高度对科举进行科学的研究,赋予了"科举学"一词以新的内涵和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由主义的登场是80年代与90年代之间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大分水岭,它意味着中国学人的思想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天地。发端于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首先是一种学理,在其背后隐藏着深厚的哲学资源,只有深入挖掘,不断质疑,才能真正融入汉语学界的血脉之中。  相似文献   

10.
11.
论明代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发展到明代进一步完备,但其弊端也空前暴露。科举制度不是教育制度,但它与教育关系密切,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导向、学校教学内容的导向、对学校教学效果的导向等诸多方面。科举考试主宰并控制了学校教育,故明代的学校教育是科举制度导向下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有其内在与外在的原因,废除科举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如何看待旧科举考试,及其兴衰成败,自然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但重新审视科举考试,会给现代考试带来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和高考制度是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大规模选拔人才的制度。其价值取向相同点为公平、公正,满足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考制度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向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科举考试的人本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的社会化,实质上是考试和人的价值的中心化。它标志着人把自身作为实现非人目的之手段观念的消退,反映了“人是目的”认识的升华。科举考试立兴于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和人的价值实现途径的创新,而衰废于对人的价值认识的偏误和对人的价值实现模式的固化。科举考试的不朽之功在于:将以人为本的考试宗旨定格于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将人的价值实现系于人自身的自主与自由进取,以及规范公平的良性竞争;将社会差异性利益的取得和稀缺性职位资源分配的机会均等、能级利相称,寄责于对人的学识才能评价标准的客观公正掌控。它为人的改造、人的治理、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提供了规律性的动力机制。而重共性轻个性,重人文轻科技,重继承轻创新,重治权轻人权,则是科举考试有碍于人的自主与自由发展、影响人的价值实现的严重缺失。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是人文主义。传统人文精神,其主要体现是:以传统士阶层为主体,以传统经学教育为载体的“循天道,尚人文”的人文倾向;“致中和,得其分”的中和境界;“崇礼乐,赞化育”的教养工夫。传统人文精神在科举考试中得以强化,科举制的遽废是摒弃传统人文精神的明确信号。通常认为,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背离传统人文精神的端始;1905年之科举遽废,则是中国在制度层放弃人文追求的明确表示。传统人文精神的消退,主要表现在作为传统人文精神象征的士阶层的瓦解,作为传统人文精神载体的经学教育的削弱,与传统人文精神相对立的“黩武主义”之兴起等三个方面。传统人文精神之消退与科举制之遽废有莫大的关系。作为人才培养与选拔的科举考试的“制度设计”不应遽然取消,而应通过渐进改革的方式,淘别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僵化形式”与“空疏内容”。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对封建时代的文学有多方面的影响,唐诗宋文的繁荣,八股、策论的兴盛等与科举制密切相关,笔记、话本、戏剧、传奇等文学形式的题材、体裁、内容也深受科举制的浸润。科举制还与士林结缘,在士子心中形成浓重的科第情结。  相似文献   

17.
科举之人才观、考试观及其现实影响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考试的人才观和考试观是支配其考试活动的灵魂, 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并构成了当今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制度建设的传统文化资源。公选考试对科举的人才观和考试观既有借取和继承,亦有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文官政治之先河,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参政,加强了皇权,是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取士任官制度。科举制不仅传播儒家思想,培养庞大的“士”阶层,还使儒家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对加强社会安定,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等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科举考试之现代观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历史抉择的产物,也是现代性的发端。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实行了1300余的科举制度于1905年废除后,因用人没有标准,做官没有限制,致使讨官跑官、任人唯亲、植党营私等弊病变本加厉。这表明尽管科举制度已废,但其内在的合理成分并未因之而消除,考试选才这种方式却没有也不可能废止,于是人们又从不同角度反思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20.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学堂教育迅速发展,但由于科举制度的断然废除导致了社会承受能力的提前到来,引发了相应的社会危机,加上兴办学堂社会动员的失当导致了大量的社会弊病,从而严重地削弱了变革的影响,造成了社会的普遍弱化,最终也加速了清政府的衰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