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蔡厚示应我校中文科的邀请,于十月二十四日来甬给该科师生作题为《如何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学术报告。报告者从我国诗歌源远流长讲起,首先阐述了我国诗歌的光荣传统及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意义。接着就怎样欣赏古典诗词的语言、深入理解诗句中的用典,  相似文献   

2.
<正> 《红楼梦》里的诗词,是《红楼梦》这一“国宝”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艺术性并不逊色于唐宋诗词,是可以与之媲美的。本文不准备论及诸如创作方法等属于艺术成就方面的问题,只是就古典诗词中传统的表现手段,诸如用典寄情等在《红楼梦》诗词中的运用,作一初浅的论述,亦算是抛砖引玉。 用典 用典或称用事,是指借用过去的事,来说明自己当前的感情。古典诗词往往用这种手段来增强表达效果,宏阔其内容,使诗词的蕴意深厚隽永、耐人寻味。 《红楼梦》许多诗词的用典巧妙灵活独具匠心,往往把典成为诗词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化在意境中,突出抒情人的性格。林黛玉《题帕诗三首·其三》中有“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两句。“湘江旧迹”,是传说中尧之二女、舜之  相似文献   

3.
用典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善于用典也是何采词的一大特色。何采是清初词坛的杰出大家,他在归隐之后,戒诗文,创作出大量的词。他的词不仅风格多样,而且用典繁复。文章主要从何采词中的事典和语典进行分析,探究其用典的方式的变化,以及用典所带来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含蓄,立意要精深。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此境地,因此,诗人常借助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正因如此,用典也造成了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语言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5.
典故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中经常用典,鲜明生动的形象性,精深不露的含蓄性,字数严格的规定性,决定了诗词用典的频繁性。从用典的方式上看,引用典故有明引和暗引;从用典的性质上看,引用典故分用事和用辞。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的事也可以引入诗词中成为新的“典故”。  相似文献   

6.
典故是古代诗词曲常出现的人物、历史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等。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无从理解作品的主旨。从用典目的看,可以类比其人或其事,也可以对比其人或其事。用典类型有明典、暗典、反典等。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以古典诗词的形式抒写中国革命的内容,在现代文学史上可谓独树一帜。本文试从托物言志、寓情于理、禽言寄托、写景寄情四个方面,阐述毛泽东诗词的含蓄之美。  相似文献   

8.
用典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辛弃疾词中大量用典,前人对此褒贬不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歧?古人爱用典故的原因何在?怎样评判诗词中典故应用的优劣?文章对此进行了浅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用典是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善于用典更是《纳兰词》的一大特色,纳兰用典或抒情或言志,用典不仅多,而且典故多与词境融为一体,独造新境,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词汇聚了古人语言的精髓,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典丽精工有之,采翩翩有之,情感深挚有之,所有这些为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供了富于弹性的潜在能源。但传统的诗词教学常陷入句意翻译、写作技巧研讨、“到处放光”式评析等误区,诗词佳作被肢解,美感被冻结,以至枯燥乏味,意韵全无。那么,如何走出误区,彰显古典诗词教学的审美功能?笔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创设审美情境,培养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主持人龙吟:在古典诗词中,我们经常看到诗人伤春、悲秋、明志、诉衷肠,但他们所借的意象、所用的语言却多有不同。其中一些亦庄亦谐之作,却让忧思之心更加跃然纸上。诗法指津"寓庄于谐"是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一种表达技巧。所谓"庄",是指庄重严肃的思想内容;所谓"谐",是指诙谐幽默的表现形式。在古典诗词创作中,诗人若能"寓庄于谐",寄严肃庄重的思想内容于诙谐风趣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中,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以往的典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相似文献   

13.
胡适是中国现代一个很有见地的修辞学家,他在《白话文学史》和《国语文学史》中对古典诗词一语中的的评介,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修辞观点,是中国修辞学宝贵的史料,他关于文与质、用典与白描、不讲陈词套语及具体、原则与风格的看法,是很值得认真研究与探讨的。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用典是一种较常用的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篇》开头便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也就是说,用典的目的在于以古证今,加深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另一方面,有些用典较为生僻,晦涩难懂,给我们的阅读、鉴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鉴赏诗词时,我们要了解典故的来源出处,正确理解其本意,并在理解其原意的基础上理解用典所表达出的新义,弄清楚用典在诗词中所起的作…  相似文献   

15.
2002年全高考诗词鉴赏中给出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求学生回答“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这个试题的设计,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古典诗词中用典技艺的鉴赏,学生是否理解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是关系到这道试题答案正确与否的关键。用典,即在诗词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人讲究用典,这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进而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考生要正确…  相似文献   

16.
《沧浪之水》是阎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分子的剖析,从用典这一角度来解析知识分子的蜕变.该小说用典特点鲜明,以“沧浪之水”之典,贯通始终;以知识分子典故自我剖析知识分子当下的出路;化用诗词典故来增强小说的思考力度。  相似文献   

17.
<正>传授知识与技能传授知识与技能,是指对学生进行阅读古典诗词基本技巧的训练。古典诗词是文学艺术作品形式中题材最多样、形式最优美、音韵最和谐、语言最精炼、意境最悠远、情感最丰富、用典最频繁的文学艺术形式。因此,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阅读技巧的训练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的课堂讲解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引导学生迅速掌握阅读、品鉴古典诗  相似文献   

18.
正主持人龙吟:寓慨于讽是古典诗词创作的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此事喻彼事,以史事讽时事,不露声色,曲折委婉,富有迷人的艺术魅力。诗法指津寓慨于讽是古典诗词创作的一种常见表现手法,是指诗人借一人、一事、一物或其他,用一种委婉曲折的方式,对现实社会中的消极、落后、丑恶、腐朽、反动的人或事进行劝诫、讥刺或抨击,进而表达出鲜明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9.
鉴赏古典诗词首先必须进行语言分析 ,准确解释词义、深切体悟含蕴、恰当分析修辞、综合考察用典 ,是进行语言分析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霍成娟 《青海教育》2004,(11):21-21
旧体诗词中的大量用典,给我们今天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那么如何让学生掌握诗词中的用典这种积极的修辞手法,明白作者用典的用意,为学生理解诗词找到突破口,以找到良好的教学途径.是本文探究的要点.下面就以中师语文课所选旧体诗词为主来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