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关于逆境、危机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的研究中,心理弹性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以往心理弹性研究的成果表明,心理弹性研究达成了以下基本共识:心理弹性不是少数儿童的专利,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众多且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需要从个体的角度转变为从系统的角度研究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这些研究共识对青少年发展的启示是:积极主动地应对所有青少年发展中的风险,加强青少年发展的各种促进因素的开发以及将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干预延伸至家庭。  相似文献   

2.
心理弹性是一种个体的能力、潜能或特质,透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产生良好的适应结果。影响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依恋风格、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三个方面。为了促进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家长应当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小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培养青少年的积极信念。  相似文献   

3.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功能并未受到严重压力(逆境损伤性影响)的发展现象。心理弹性通过保护性因素,使有弹性的个体在面对逆境时积极应对。积极心理学作为一股新的心理学思潮,主张心理学应该对人类自身拥有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理念与心理弹性相结合,进一步增进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心理弹性、培养个体积极的人格品质;进而促进个体身心健康,更快、更好成长;它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抑郁不仅会增加儿童青少年痛苦的心理体验,影响个体的认知方式、正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而且与自杀、吸烟和攻击等不良的行为紧密联系。随着抑郁在儿童青少年这一人群中的流行率越来越高,分析和探讨抑郁症状的有效干预方法已成为儿童青少年心理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积极心理干预的角度论述了培养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对治疗抑郁的原理及有效性,以便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青少年抑郁。  相似文献   

5.
校园突发事件的频发,使心理危机干预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心理弹性作为大学生重要的积极品质,能够激发个体潜在的正能量,是运用内外资源积极调适或修补心理危机的过程和结果。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适应产生复杂性"理念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弹性品质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高校可以从大学生个体主动性、学校内主客体互动性、心理危机的动态预测性等方面着手,构建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突发事件心理弹性干预系统,提高高校应对心理危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回顾了心理弹性的研究历程,阐述了其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应用成果。心理弹性通过内外在保护性因素,使有弹性的个体在面对逆境时积极应对,是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成为个体健康发展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心理弹性理论,对促进个体健康发展以及潜能开发有重大的意义,在个体心理咨询、家摩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服务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前。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在发展心理学界已成为一个较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对于心理弹性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Wagnild&Yong(1993)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用以调和压力的消极影响,提高适应能力的一种个性品质。Rutter(1990)将心理弹性描述为处于高危环境中个体积极的,发展性的适应结果。Masten(2001)认为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适应与发展中克服高危因素而取得一系列的积极结果。Luthar(2000)认为,心理弹性是描述个体在处境不利条件下积极适应的一种动态过程,它不是一种个体特质或其他的静止状态。  相似文献   

8.
同伴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在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疏远成人而热衷于同伴交往,对同伴倾注了越来越多的感情。了解青少年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通过积极的同伴交往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干预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研究和干预的综述,指出该领域存在的三个问题:心理弹性的操作性定义比较模糊;研究贡献的定位不清晰;干预中存在消极视角和个体水平的局限.因此,应在积极儿童发展观的指导下,重视流动儿童的积极发展,环境的改变以及以全体儿童的积极发展为目标的社区改革.  相似文献   

10.
自杀意念作为实施自杀的第一个阶段,反映了个体具备伤害身心的意图但暂未实施具体计划或实际自伤行为。及时了解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可以有效预防青少年自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在阐述自杀意念和情绪弹性概念的基础上,梳理了自杀意念与情绪弹性的关系及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干预方法,其中着重探讨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干预策略,最后对自杀意念干预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回顾了心理弹性的不同定义,阐述了其内在作用机制以及部分应用成果.拥有心理弹性者在面对逆境时通过内外在保护性因素,积极应对,是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成为个体健康发展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心理弹性理论,对促进个体和社会健康发展以及潜能开发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3,(A0):168-170
心理弹性是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提出的概念,是能力与发展过程的统一体。通过对目前心理弹性研究内容的综述,文章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研究普通人群的心理弹性,注重心理弹性的普遍性;其次个体的心理弹性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研究中应注重心理弹性阶段性与情境性的特点;最后个体的心理弹性的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体的内部、外部保护性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断发展,我国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社会系统性作用严重缺乏的现实矛盾日益凸显。为此通过以政府为主导的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探索让我们在青春期心理危机干预领域尝试开拓新的干预模式、策略与方法,旨在为青少年心理与人格的健康发展提供更为积极、有效的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14.
视频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大量研究集中于视频游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以及视频游戏研究的深入开展,学者也开始关注其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是亲社会视频游戏提高了个体的亲社会性;视频游戏迁移对认知、情感和行为也有积极影响。社会、学校和家庭需要根据视频游戏的不同特性对青少年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5.
心理弹性是由逆境激发出来的潜能和建设性力量,它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人的发展。作为反映个体积极应对逆境的良好指标,心理弹性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受到心理学领域的关注。当个体面临逆境等危险性因素时,来自个人特质、家庭环境、社会支持三方面的保护性因素,会交互影响而构成心理弹性的动力系统,促使个体的心理弹性得以发展,以保护个体免受逆境的不利影响,促进个体的健康幸福与身心和谐。  相似文献   

16.
积极青少年发展观(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PYD)源于对"缺陷模型"的批评,强调关注个体的优势及发展的潜能,促进青少年充分、成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减少问题行为,是个体毕生发展领域理论与实证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它从更全面、平衡的角度看待青少年的发展,强调其自身的主体性、优势及情境中的资源,重视"个体情境"的互动,拓展了个体毕生发展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未来研究应立足我国文化,整合多种研究方法,建构积极青少年发展的指标体系,开发本土化的测量工具,开展"生理—心理—社会"综合视角下的系统研究及跨文化研究,并积极探索教育实践中的科学干预与评估,促使青少年发展研究更趋全面和整合,以便更加精确、深入地描绘个体毕生发展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初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对西部某省3所乡镇初中42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家庭社经地位、心理弹性、学业自我概念和学习投入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家庭社经地位对初中生学习投入的直接影响显著;心理弹性和学业自我概念在家庭社经地位与初中生学习投入之间有三条中介路径:一是心理弹性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学业自我概念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心理弹性和学业自我概念的链式中介作用。为减缓低家庭社经地位对个体发展的不利影响,建议通过全方位深化家校合作,增强家庭对初中生的影响;多角度积累积极资源,提升初中生心理弹性;多层次干预,促进初中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率呈现出持续攀升的趋势。为更好理解青少年的心理处境,对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心理动机进行分析,从个体发展的核心任务展开,分析内在心理冲突形成的外部条件,而后分析了心理冲突产生对自我身体攻击性产生的原因,以及最终自杀行为发生的心理过程。以期深入理解青少年自杀行为背后的心理冲突,更好地共情处于严重心理冲突中的青少年,为危机干预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提升青少年自杀识别、预防与干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心理弹性是指人的心理功能并未受到严重压力(逆境损伤性影响)的发展现象.心理弹性通过保护性因素,使有弹性的个体在面对逆境时积极应对.积极心理学强调人内心所存在的积极力量,主张用积极的心态解读他人,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人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幸福体验.  相似文献   

20.
<正>情绪胜任力指个体表达和释放自己内心情感的能力[1]。它是一种有建设性地识别、解释和回应自己和他人情绪的重要社会技能,包含个体有效并成功主导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和协调能力[2]。情绪胜任力干预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情绪胜任力干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情绪胜任力,为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带来积极的改变。情绪胜任力干预项目PATHS的实施结果表明,相比于未接受干预的学生,接受干预的学生成功识别的情绪词汇量提高了68%,攻击性行为减少了32%,自控行为增加了36%[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