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到教育,通常人们只想到学校教育。即便是学校,也离不开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北京就流传着教育办得好的原因是“东城靠学生,西城靠教师,海淀靠家长”。而现实生活中,人的成长或许越来越多地依赖教育,但是仅仅依赖教育而不能主导自己如何选取教育的人是不能成长得很好的。客观上教育既可能成就一个人,也可能摧毁一个人,或许这就是莫言调侃自己能得到诺贝尔奖的原因是“上学少”。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就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教育中最重要的位置,它也体现了我们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文明之邦"。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与进步,大一点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振兴和发展,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繁荣与昌盛。一个人即使他有渊博的知识和超凡的能力,但他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那么他不仅不能造福人类,而且还可能会危害社会,成为败类。因此学校不要一味地去强调知识教学,以自己学校有多少个  相似文献   

3.
<正>要教育好一名学生,不能只靠班主任一个人,而是要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阵地,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学校和家庭这两个主要场所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要形成家校协同教育的合力,及时的交流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家校交流沟通的常规手段很多,其中家  相似文献   

4.
正学校教育绝不仅仅是学科教育,育人也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全面的人是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诉求,也是学校必须肩负的教育使命。培养全面的人,有一个条件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这个人成长的环境。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我们把培养全面的人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因此,建设一个适合农村孩子成长的文化校园是我们的责任。一、布局"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学校是教师、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地方,校园环境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因此,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布局校园  相似文献   

5.
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是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对加强基础教育已普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然而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还未能达成统一,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特别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手段、态度等方面不能很好地结合。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能够承担的责任。那么,孩子的成长,就根本不是只靠教学制度的约束、老师的教育管理和学生的自觉,作为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正学校是教育机构,在实践中却常常被等同于教育。学校在发挥正作用的同时,也发挥着巨大的负作用。一个人在没有上学之前,是一个正常人,上学之后他却走向被"毁灭"。正常与毁灭之间不论有无直接关系,人的成长与教育都密不可分。一、借案例反观"教育强制"近几年,学生弑母、弑师、厌学自杀等事件频频发生,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认为家人、教师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严格"被学生曲解为对其学习的"强制",对其自由的限制。此类痛心事件的发生,表现  相似文献   

7.
闻达 《教书育人》2009,(10):33-33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学校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就学校而言,教师专业化成长究竟怎样实现?我们认为,教师成长是学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搞“单打一”,也不能靠“快餐”来拔苗助长,一定要注重“四大结合”,即必须与学校的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教师队伍的现状相结合,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目标相结合,必须与所进行的教育科研相结合,找准抓手与突破口,我们在实践中实施了“七个工程”,促进了教师成长目标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8.
人类离不开游戏,因为游戏绝非只有消极的作用。教育天然与游戏有关,因为从游戏的本质来说,教育像游戏一样远离所谓的"真实生活",然而最终又需要回到真实生活中来,而游戏也像教育一样,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工具,这种"既真又假"的特点十分适合教育活动。学校教育能够帮助一个人实现成长的作用离不开游戏,学校中的各种仪式和活动在本质上与游戏有相通之处,学校中的课堂教学与游戏也有相通之处。所以,学校是一个游戏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正>引言:办一所受人尊重、令人向往的伟大学校;做一个受人钦佩、令人爱戴的称职教师;当一个受人尊敬、令人难忘的平凡校长。一、关于教育教育最重要的是真理和智慧,而不是财富和金钱。我追求"教育至简"。努力追求简化、简洁、简单、简约的教育。努力让孩子们体验成长的过程,享受童年的快乐,体验成长的过程,感悟学习的责任。努力做有理想的教育。一个教师不能没有教育理想,一个学校也要有自己的理想追求。让为理想而努力成为一种信念,  相似文献   

10.
一、透视教师的权威 教师权威,通常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信从的力量或影响力,代表的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管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服从。[1]学校作为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人的场所,需要权威的存在,尤其是学校中的儿童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能力认识并控制自己的行为,需要来自教师权威的引导。教师权威为师生双方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是开展学校教育活动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阵地,而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学校和家庭这两个主要场所对青少年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在课程改革中首先必须寻求的合作也是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因为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学生不可回避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学生好",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现代教育的行为表现,更是当下社会对教师教育、教学提出的更高的职业要求。一、"为了学生好",要求现代的校长、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思考,有自我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也应有不断追求现代教育的愿望与素养。首先,学校教育要融入社会,当下教师发展与学生幸福成长是学校教育的本质需求。为了学生好,不能将教育落到追逐教育名利上,即不能将"为了学生好"作为追求个人及学校名利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主持人语]合作.既是一种学校教育目的,也是一种学校发展方式。从教育目的的角度看,学校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与技能,更不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要通过学校中的学习与生活,形成学生独立自由的人格,教会学生与人交往沟通和协作共事的能力。我们相信,个人自由和相互依靠是社会生活的根本。因此,学会合作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从发展方式的角度看,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不能靠政府的控制性管理,不能靠学校的单兵突进,不能靠校长、一个部门或几个人的力量,也不能靠高利害的竞争性驱动,而是要  相似文献   

14.
正教育是一种人的养成活动,其关乎人的生命成长和美好人生。作为教育的一种空间形态,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中,"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构成了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在谈及学校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主题时,实际上指涉了我们对于教育的美好期许。教育关涉我们的生命,是一种为己之学的活动。我们期待着通过接受学校教育使得自己由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更好的状态,显现出生命的应有气象和本真样态,达至生命的妥帖地安顿而在现实中,有知识而无文化的人的培养,是人们对于教育的一种不满和抱怨为此,对于教育中人的培养问题,无疑需要我们重新回到教育的永恒话题——教育是什么,我们究竞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教育?同时,随着人们对优质学校教育的现实欲求曰渐提升,回到学校教育自身,思考"什么是好的学校教育","好的学校教育如何可能"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我一直主张教师要读一点哲学,至少是教育哲学,尤其是做校长的,多少得有一点哲学阅读和哲学思考.一个校长不懂点哲学,就不可能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没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就不可能在自己的管理行为中形成一所学校的学校哲学。,而一所学校没有自己的学校哲学,就只可能揣度上意,根据上面的要求去行事,不敢越雷池一步,也就难以形成本校独特的办学风格.  相似文献   

16.
1本地区家庭教育中问题现状分析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又复杂的任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拥有自己独特  相似文献   

17.
钮小桦 《教育》2013,(24):23
造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学校不能解决"减负"的所有问题,但可以有所作为。在观念和方法上"减负""减负"的前提是研究教育规律、不做违背教育规律之事。"减负"不是简单地做减法,合理的学习标准不能降低,但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必须予以纠正。首先是观念"减负",核心是真正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尊重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成长的环境、经历的原因,我是一个率性、敏感、自负的人。或许造化弄人,高考时怕落榜,我服从调配而上了并不感兴趣的师范院校,学习的也是并不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二十多年前,文科学生上大学是很轻松的,工作也包分配,在没有多少压力的情况下,我就这样迷茫、懵懂地走上了讲台。上学时,我不喜欢政治课。当了教师后,我也认为教政治与教语数理化不同,是不可能有出息和成就的。  相似文献   

19.
教育孩子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论”中认为人的发展、智慧的发展,是靠他自己与周围环境(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而慢慢建构起来的。正如荀子所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在成长中,社会环境(包括教育)起着决定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儿童身心  相似文献   

20.
郑珩 《生活教育》2015,(3):65-68
用"孩子"代替人们常规使用的"学生",原因是为了兼顾与学生家长们一起关注教育;不惟"坚强教育",学校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与学生家庭教育,以及与社区教育相合作。再者是旨在凸显"人"的教育。教育以人为本,"孩子"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学生"则更多地显示其社会身份。故以"孩子"替换"学生"。从教育学生学会坚强这个方向出发,可以为我们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健康教育,乃至对人的全面关怀、全程呵护和让人终身受益,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