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剧《雷雨》中,鲁妈的人物形象较为复杂,她不仅是角色的颠覆者——鲁妈,也是逆来顺受和充满纯真与善良的鲁侍萍,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又有诸多不同,因此具有较高的表演难度.本文从鲁妈的人物介绍开始,展示了《雷雨》鲁妈人物形象中的几个主要特点,并且根据鲁妈人物形象的特点对于现存的鲁妈表演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通过如今鲁妈人物形象表演现状不足来制订了相应的改善策略,希望能够为提升鲁妈人物表演提供一个可行的借鉴方案.  相似文献   

2.
《大雷雨》是俄罗斯著名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农奴制改革前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而《雷雨》则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的成名作,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大雷雨》和《雷雨》都属于悲剧范畴,但二者除了在悲剧结构方面有异有同外,在悲剧冲突和悲剧高潮方面存在较大不同,鲜明地体现出西方古典悲剧与中国古典悲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雷雨》、《日出》的分析,从人物形象、大型化的结构、戏剧语言等方面对曾禺戏剧的艺术成就进行了论述,概括了曾禺戏剧丰富多彩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雷雨》人物形象研读缺少复杂性分析。《雷雨》是复杂性作品,复杂性是哲学上的认识论、方法论。《雷雨》中人物具有复杂性,其复杂性体现在人物冲突、关系、性格与功能。《雷雨》人物形象的研读,需要立足作品与人物的复杂性,并运用复杂性思维与复杂性方法。  相似文献   

5.
空间与叙事的关系在“后经典叙事”的语境下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使用龙迪勇先生的《空间叙事学》中空间叙事角度去分析经典名著《雷雨》,我们会发现《雷雨》作品中故事空间与叙事的巧妙关系和故事空间与人物形象性格的呼应,也会发现《雷雨》打破了单一线性叙事而拥有了“一对多”与“多对一”的因果关系,创作出了非线性模式的分形叙事。总之,使用空间叙事学的角度可以为我们分析、鉴赏《雷雨》这部经典作品提供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原野》的象征意义邹红继《日出》之后,大约在1936年末到1937年初,曹禺创作了他的第三部多幕剧《原野》。动荡的时局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原野》和前两部剧作的命运不同,几乎没引起什么轰动。曹禺对这部生不逢时的《原野》,也不像当初《雷雨》、《日出》发...  相似文献   

7.
《原野》中的仇虎并非农民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话剧《原野》中的主人公仇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提出这样的问题也许会有人感到奇怪。如果说对曹禺的《雷雨》和《日出》中的人物形象人们往往争论不休,各有异词的话,那么,关于仇虎的形象可以说是几乎众口一词,久有定论的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蔡文姬》、《茶馆》、《关汉卿》为中心,对郭沫若、老舍、田汉三作家五十年代的历史剧创作进行比较,指出,由于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艺术修养等等不同,三作家在坚持历史剧创作的“两个真实”原则、人物形象塑造和作品艺术风格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他们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不同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雷雨》和《日出》是曹禺三十年代最重要、最有成就的两部剧作。从《雷雨》到《日出》,曹禺的创作倾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标志着作者戏剧创作的日趋成熟,也体现出了曹禺戏剧创作的追求和轨迹。本文就此变化做一个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雷雨》到《北京人》评曹禺前期剧作风格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曹禺解放前从《雷雨》到《北京人》的创作历程为主线,评析了剧作家前期剧作风格形成、发展、演进、创新的历史转变轨迹。作者认为,《雷雨》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曹禺是一个具有自己的创作个性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剧作家,也鲜明地代表着曹禺剧作的特定审美视角和艺术追求。强烈的个性和人物形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曲折跌宕的情结网扣,错综交织而又严谨统一的戏剧结构,以及赋以动作感的诗剧化语言,共同构成了《雷雨》特有的艺术风格。《北京人》的创作成功,使曹禺前期剧作达到了另一新高峰,标志着剧作家勇于开拓进取、不断探索创新的艺术追求喜结新的硕果。同时也呈现出有别于《雷雨》的新的艺术风格:由日常生活琐细流露着时代的政治信息;于平淡幽远里积蓄着深沉紧张的动力;而忧郁哀伤的感时怀旧中渗透出对于未来的明朗乐观情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