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如果你稍微留心,就不难发现,时下,新闻单位(尤其是地、县级)对批评报道讳莫如深者不在少数;视批评报道为畏途,望而却步者并非寥寥。究其原因,不外乎怕“捅漏子”,领导不喜欢;怕批评对象多方刁难,使批评中途夭亡;怕由此招惹新闻官司,导致法庭上见。一言以蔽之:批评难,难批评。毋庸讳言,组织批评报道确有一定难度。这难度,固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被批评者包括一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不习惯、不适应批评的问题。但新闻单位不大善于批评,特别是在批评中缺乏一种强烈的建设意识,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强化批评报道的建设意识,不失为打破当前批评报道沉闷局面的一剂“良方”。强化批评报道的建设意识,说到底,就是要把批  相似文献   

2.
报纸的批评报道无疑要抨击黑暗,鞭挞落后,揭露腐败。那么,它如何真正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这里应该把握好五个“点”。 一、明确的出发点 这里所说的出发点包括采制、刊播批评报道的主观愿望和对批评报道效果的预见。我们搞批评报道,主要是帮助党和政府做好工作,反映老百姓的呼声和愿望,促进问题的积极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对批评报道有一个较准确的预见,以免事与愿违。如对当前一部分职工下岗失业和再就业等问题的报道,新闻媒体应积极地正面报道在再就业问题上出现的新典型、新经验、新方法、新措施和为促进再就业工作制订的有关规定和优惠政策,不能过多地批评职工下岗带来的种种负效应,特别是在不能较好地解决再就业问题的情况下,我们更要谨慎下笔。如果我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目前尚无能力解决的问题上,只能使读者徒生不满乃至怨恨之情,不能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也容易使人误以为你不是在“擦灰”,而是在“抹黑”,甚至怀疑你搞批评报道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加强舆论导向中的建设意识,对于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无疑会起到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新闻界一些同仁尝试用建设意识引导舆论导向,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表明这种探索是有益的。一、报道的目的不在于能否引起轰动,而在于是否具有建设意义。新闻界近来有一句话颇为流行:“欲出名,跑批评”。以为名记者之名是建立在批评报道之上。诚然,不为人民鼓与呼的记者不是称职的记者,但把为人民利益鼓与呼狭隘地理解为跑批评同样也不是履行了职责的记者。至于图一时痛快,不顾社会效果的不负责任的批评,则是一名称职的记者所不愿为之的  相似文献   

4.
陈静 《今传媒》2012,(9):46-47
近年来批评报道成了平面媒体尤其是都市类报纸强化舆论监督、增强受众意识和可读性的重要报道方式。要想做好批评报道,把握尺度是关键。只有在报道中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平衡、服务大局、理性批评、有始有终,才能使报道产生更多正面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5.
孔绍谦 《青年记者》2003,(10):28-28
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同时,开展批评报道,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影响恶劣的事件进行曝光,发挥舆论监督职能,这既是党和政府对新闻事业的一贯要求,也是新闻媒体的一项神圣使命。鉴于批评报道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应该是开展批评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批评报道如何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6.
高蜀平 《新闻界》2002,(6):54-55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鲜明的特点,决定了“三个代表”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近两年来,我们在运用多种形式宣传、贯彻“三个代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对党风廉政建设中出现的背离“三个代表”要求的一些地方和部门,对行业特别是一些垄断性行业的不正之风等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了适度的批评报道。由于这些批评报道把握了大局,找准了结合点,有力地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产生了积极的正…  相似文献   

7.
如果你稍微留心,就不难发现,时下,新闻单位(尤其是地、县级)对批评报道讳莫如深者不在少数;视批评报道为畏途,望而却步者并非寥寥。究其原因,不外乎怕“捅漏子”,领导不喜欢;怕批评对象多方刁难,使批评中途天亡;怕由此招惹新闻官司,导致法庭上见。一言以蔽之:批评难,难批评。毋庸讳言,组织批评报道确有一定难度。这难度,固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被批评者包括一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不习惯、不适应批评的问题。但新闻单位不大善于批评,特别是在批评中缺乏一种强烈的建设意识,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8.
新闻报道一般要经历从选题到采访再到写作这一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选题居于首发位置.新闻选题是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就新闻批评而言,只有过好了选题关.新闻批评才能得以健康有序的进行。新闻批评的选题既具有一般新闻报道的选题规律,同时批评报道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新闻批评在选题上有特殊的要求。总的来说,新闻批评的选题应把握“两不”、“三点”、“一小”“两不”是:一不“四面出击”。四面出击指的是新闻单位开展新闻批评时批评对象和范围过宽、过泛,滥用新闻批评。“四面出击”是文革遇风,早就应该遭到摒弃。我国目前正沿着…  相似文献   

9.
所谓经济宣传“大意识”,就是宣传者要强化现代系统论意识,对“经济世界”作出宏观的观察和考虑,力求对客观经济规律从深度上认识和把握,努力达到对党和国家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的完整准确的理解。经济宣传“大意识”,至少应包括改革开放意识,政策意识、全局意识、理论意识、建设意识、引导意识、服务意识等。这些意识要在实践中融汇贯通,从而使经济报道能揭示事物的深刻背景和本质,从而实现报道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孔灵 《今传媒》2013,(4):148-149
1953年针对“宜山地委机关报事件”中宣部明文规定“党报不能不经请示擅自在报纸上批评党委会”.这条禁令颁布60年来,备受争议,诸位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该禁令的弊端并呼吁提倡废除该禁令.本文以传播效果为理论出发点,从改变受众态度、强化支持者态度、抵制反面宣传和提高传播者可信度四个层面,探讨允许党报批评同级党委在党报传播效果方面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强化选题策划意识,善于捕捉处理信息选题是出版社的命根子,构思选题应以是否具有“双效益”为出发点。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编辑必须强化选题策划意识,使工作有的放矢;应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善于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捕捉信息并加以提炼...  相似文献   

12.
暗访,就是不被采访对象事先知道的采访,也有人叫它私访。这种采访方式大大强化了记者的参与意识,强化了新闻报道的参与度,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好地发挥出舆论监督作用。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暗访不失为批评报道中一种采访好方式。那么具体讲,“暗访”又有哪些优势呢?暗...  相似文献   

13.
眼下新闻“同题竞争”现象十分突出,传播同质化趋势使不少媒体的收视率大打折扣。民生报道作为电视新闻常见的一种传播形态,要以观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目光对准社会大众,把敢于替百姓鼓与呼作为自己的使命,强化“民本意识”,突出人文关怀,这样才能经久不衰,具有恒久的生命力。近年来,民生新闻之所以深受欢迎,其公信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坦率地讲,我做新闻记者,99%的文章都是做主旋律的正面报道,1%的文章是做“批评报道”——舆论监督。尽管如此,一则“批评报道”见诸报端后,还是不免常常担心被批评者的白眼,以至找上门来要求“说个一二三”,甚至“法庭上见”云云。然而,今次这则“批评报道”,却皆大欢喜。2001年8月,因了解生态屏障建设科研课题的需要,我去阿坝州的理县考察、采访。在以题为《探密孟屯河峡谷》为题正面报道了理县上孟乡生态屏障保护与建设后,仍食不甘味。于是,又以《乱砍滥伐逼近孟屯河》为题,写了一则“批评报道”,于9月21日在…  相似文献   

15.
批评性报道在不可能完全还原的“事实”中去呈现事实和表达否定性的意见,这一报道特质使得批评报道与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即社会评价的改变)必然产生关联。撇开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系其行为的“咎由自取”这一面不说,意识到新闻媒介的意见褒贬与当事人社会评价之间的“相关性”,既有助于新闻从业者更理性地看待频繁出现的新闻侵权纠纷,用一种平和心态营造舆论批评的环境,也有助于媒体从业者意识到批评性报道的法律风险,更加谨慎地表达意见,提高批评性报道“法”的含量。在权利本位意识日益高涨的大环境下,媒体从业者培养谨慎的批评意识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案例报道作为党刊实施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但有一个重要问题,即发挥案例报道在惩治腐败的“投枪”作用,应以维护大局稳定作为必要前提。而要把握好这一点,则必须切实强化编辑的责任意识。 一、强化责任意识的特殊意义 近年来,案例报道成为新闻出版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但在纷繁的表象背后,有着令人担忧的媚俗化以及“自由化”倾向,使得本应以舆论监督为根本出发点的案例报道陷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的不断演进加剧了社会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现代性三大动力机制——时空分离、脱域与知识的反思性对传统的新闻生产、分发流程与主流媒体的中心地位等产生了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媒公信力。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将传媒公信力的构成要素概括为政治信任、品牌信任与技术信任,认为要重振传媒公信力,必须强化互联网阵地意识,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发挥好新型主流媒体的“新型”与“主流”功能;把握媒体定位,加强内容建设,回应瞬息万变的风险社会;强化传媒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素养与互联网思维兼备的“双维人才”。  相似文献   

18.
张亚原 《大观周刊》2012,(18):124-124
会议新闻是新闻报道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受众对“会议新闻”普遍不感兴趣,主要归因于报道者新闻意识、受众意识与竞争意识的淡薄。笔者认为要强化新闻意识,突出会议中的新闻;强化受众意识,满足受众需求;强化竞争意识,不拘一格写会议新闻。  相似文献   

19.
万晋 《青年记者》2007,(1):47-48
批评报道中的客观真实、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并不完全相同,为最大限度降低新闻侵权的可能性,新闻媒体在批评报道中应尽可能以法律真实的标准度量新闻真实。实践中应特别注意几个f,q题,一是批评报道要以合法证据为基础;二是批评报道要掌握好评论的尺度;三是批评报道要杜绝“媒体审判”;四是特殊批评报道要征得当事人同意;五是批评报道要审慎运用“特许报道权”。[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如何提高批评报道的正效应?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的经验,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提高批评报道正效应的唯一途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报纸在进行大量正面教育的同时,也进行批评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批评报道的正效应?关键是明确搞批评报道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就是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符合这个指导思想的,就坚决搞好,不符合这个指导思想的,就不要去搞。当前,搞好经济建设是大势所趋,批评报道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因为它代表了党和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