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守法精神     
守法精神是法制运作的必要机制,是法治社会的灵魂和核心,是衡量法治环境优劣的基本尺度。守法精神包括服从法律、运用法律、信仰法律、批判法律四个方面的内涵。市场经济是守法精神生成的经济基础,民主政治是守法精神生成的政治基础,市民社会是守法精神生成的社会基础,理性文化是守法精神生成的文化基础。守法精神是创制良法的思想源泉、依法行政的思想保障、公正司法的思想基础、自觉守法的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2.
守法是法律运行的关键环节,守法效益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法律运行效益的实现程度。从伦理学视角观测守法本身及其过程主要是为实现守法效益的最大化挖掘伦理化的资源,为守法本身及其过程的主体认知确立道德超越程式。在加强素质教育、强化法治化理念的宏观背景下,对大学生守法意识、守法行为的伦理化要求有一个从道德感知、认知、完善的体认过程,是从守法自在到守法自为,再到守法自由的升华过程,也是不断减少或杜绝守法的“非理性状态”,保持“感性自为状态”,达向“理性自觉状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当国家法律制度创建时,就意味着法律制度自身所内蕴的法权要求、追求的价值目标以及为社会主体设定的行为模式等应该转变为社会现实,而且也只有当这些应然要求转变为社会现实,法律制度才能是有效的。法律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该国家公民的守法状况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因为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离不开公民对法律的自觉遵守,而公民对法律的自觉遵守又是以公民的守法意识为主观心理基础。由此可见,公民的普遍守法既是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的表现,也是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培养公民的自觉守法意识,以形成公民对法律的的普遍信仰和自觉遵守。  相似文献   

4.
守法的法治蕴义及其实现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法律秩序的建构仰赖公民守法。但守法不仅仅是履行法定义务,它还应该包括对他人合法权益的尊重和法律权利的积极享用。公民守法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法律主体性意识的建构过程,是公民接受法律的过程。公民接受法律,既取决法律本身的数量和质量,也取决社会中介条件和社会法制环境,更取决公民的主体性意识的建构与弘扬。整合这些条件,才能使一个法律制度获得更大的社会认同、支持与信赖。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大大加快了立法的步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使各方面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现在有法可依了,可社会中的丑恶现象、违法犯罪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在有些方面甚至有扩大蔓延的趋势.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着重就如何使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去守法这方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守法有积极守法与消极守法之分,而法治的实现有赖于一种民众发自内心的主动的守法、护法精神,即对法的虔诚的信仰。这正是法治化的“软件”支持。从公众的普遍守法上升为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的过程是法治化得以实现的精神动力,是法治建设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法治建设所缺乏的恰恰是这一动力支撑。本文从这一角度入手,论述了培育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并对我国现存的法律信仰缺乏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法治化的实现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现代法治精神的建构是以一定的国家独有传统法律精神为基础的。中国的传统法律精神是一种法律伦理精神,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法律伦理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是中国迈向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必须实现从法律伦理精神向现代法治精神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守法教育学应当是法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专门教育公民和组织守法的教育学。我国创立守法教育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守法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切与守法教育相关的问题,需要综合采用哲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守法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交叉学科的某些内容,而且必须围绕其研究对象来展开研究。其理论体系应当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需要朝着日臻完善的法治方向不断探索与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周丽 《考试周刊》2007,(48):154-155
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一直是全国人民的长期梦想,人与环境相协调是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黄金分割点",本文从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角度出发,探讨和谐社会的法律保障与守法。  相似文献   

10.
守法,是法律的主体化和对象化,是个体化的主体价值与法律化的社会价值的磨合与融合。其程度取决于对这两方面价值的评价、选择和建构。  相似文献   

11.
守法是法实施的一项基本要求和重要形式,如果国家制定的法不能为人们所遵守,法也就成了一纸空文,世界上永远不存在一个无法无天的国家。因此,守法非常重要,而对于国家机关、党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及武装力量的领导者来说,守法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领导者职责的重要世要求领导者必须守法领导者为履行自己的职责被赋予一定的权力,领导者运用手中的权力在一定的范围内起组织领导和管理作用。领导者能否正确行使职权,关系到一个组织、一个部门、一个集体、甚至一个地区的发展与前途,甚至于生死存亡的问题、而领导者要正…  相似文献   

12.
重视精神赡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精神赡养的界定应当合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趋势,不应局限于婚姻家庭关系领域,这是完善精神赡养立法的逻辑起点.精神赡养制度应当考虑精神赡养作为权利和义务两重意义的操作要求,并注意与现行法律规定相衔接,以有利于在实践中提高精神赡养法律适用的实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守法内涵的明确,分析中西方法律思想中关于守法条件的论述,阐明社会主体守法的主观条件。借鉴西方法律思想中的精华,继承我们优良的传统文化,来改善守法状况,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4.
论守法状态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守法不是主体被动地遵守法律的消极状态,更不是作为违法的对应面而被推定的一种可能或隐形的状态,它是主体在个体—社会的互动博弈过程中,基于理智的成本分析和选择的积极行为状态;它也不是将法律“依据”当成亦步亦趋的机械行为,而是依据法律设置的权利义务空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充满个性活力和创造性的积极行为。  相似文献   

15.
冯志华 《考试周刊》2007,(34):154-156
守法有三大原因:法律自身的原因、人们对法的认识和群体间的相互影响。正是由于法律对社会习惯的尊重和遵循、人们的法律实践意识(或者说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测)、对秩序的需求(或者说遵循规则化的行为方式)、群体间的相互模仿,使人们在不完全了解法律、甚至不知法的情况下,不自觉地遵守了法律。  相似文献   

16.
<正>【教材分析】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旨在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使学生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自觉尊法、守法。第五课内容对应的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课程内容部分第四学段(7~9年级)法治教育学习主题“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17.
从法律规定来看: 1、办园需要登记注册。《幼儿园管理条例》第11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未经登记注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守法不能简单地从依据上理解为对法律的遵守,而应当从行为上理解守法的多层次含义,以对守法行为的评价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中学文科》2008,(1):20-24
【考点与热点分析】 1.考点:①法律的显著特征。②学法、护法、爱法是青少年应尽的责任。③违法的种类及其后果。④犯罪的基本特征。⑤刑罚的种类及作用。⑥合格的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20.
所谓法律信仰,一是指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神圣情感;二是指法律信仰必须转化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法律活动的积极参与。要形成法律信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社会大众权利意识的强化;政府守法榜样的遵守;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