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钱澄之是明末清初皖籍较有影响的诗人,在诗歌理论方面也很有建树,主张诗歌创作本乎性情,崇尚苦吟,在“理、气、法”的关系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清代诗人钱澄之创作的田园诗不仅向世人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社会现实和诗人自我,更使人体味到他求真尚质的可贵精神。他的田园诗自成一家,运用白描手法将强烈的爱国精神与闲适的田园生活融为一体,风格平淡、语言真挚。  相似文献   

3.
钱澄之《田间诗集》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遗民诗人如林,钱澄之属其中夺目的一位。其《田间诗集》不仅具有感叹人生、同情民生疾苦、不满清朝统治等重要的思想内容,而且表现出求真尚质、淡语苦情的艺术风格,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究钱澄之《藏山阁诗存》中提及的其前期(即其归隐田园前)交游对象的情况,将之大致分为同乡与同僚两类,对他们的基本经历和与钱澄之的交游情况进行考索,以增进对钱诗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遗民钱澄之的记体散文数量虽然不多,但在艺术上却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记体散文主要包括山水游记、亭台堂阁记、人物论赞以及墓表等,是中蕴含着浓郁的归隐之思;其散文延续晚明小品的写法,语言清新雅洁、精炼传神;在情感真挚、平和冲淡的文风中又寓有些许幻灭的悲凉,形成了钱澄之记体散文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6.
钱澄之是明末清初皖籍重要文人、学者,性情洒脱,交游广泛。钱澄之一生按其生活经历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考察钱澄之的中后期的交游情况,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钱澄之的文学创作和思想。  相似文献   

7.
初唐诗歌的总体成就远不及盛唐,然而它确为盛唐诗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初唐诗歌扩大了表现的领域,王绩的隐逸诗,继承了陶渊明的归隐自娱的内容,而又多寄寓之情。如其代表作《野望》在歌咏田园风光之后,怅然低吟“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实则不甘隐居,却出于无奈而为之。  相似文献   

8.
耿湋诗言浅意真、语淡味醇、浅貌深衷,在大历十才子中独树一帜。其创作艺术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感受真切、情感真挚,识见深刻、韵致深婉,注重细节、摹写细致,语言清淡、意境清迥,工于五律、体式精工。  相似文献   

9.
钱澄之除了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还具有令人曾赞史学之才。明清学者们在相关的著作中多有提及钱氏的史学观点,并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近现代以来史学界对钱氏史学的研究并不多见,只有少数的明清史著作中有零星论述。钱澄之在《所知录》及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史学才华是不可被忽视的。钱氏的史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杜牧黄州时期的诗作共30多首,这30多首诗歌包括绝句、律诗等近体诗以及古体诗等各种体式,而且名作叠出;这些诗歌不仅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重大政治、军事和社会事件,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而且颇富艺术成就,诸如;格调高迈,意境深邃;情采蕴藉,流丽多姿;巧于变化,博而能一;炼意炼辞,戛戛生新。  相似文献   

11.
乾隆诗坛"秀水派"代表钱载,诗歌宗宋且刻意追求技法,表现为喜用俚语虚字、变化节奏、以文为诗,形成一种生硬奇崛、拗折多变的宋诗风格。作为清代宋诗演进中重要一环,钱载在创作实践上的大胆尝试,不仅对乾隆时期及后世宋诗繁兴影响深远,且对宋诗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爱奇是司马迁创作心态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爱奇倾向,使《史记》一书在显露出奇异色彩的同时,更具有其他史书不可比拟的思想性和深刻性。我们从司马迁对品节高尚,功业卓著的奇才之士的欣赏与偏爱,可以感受到他想慕功业,企羡荣名的强烈进取心,从他对倜傥非常之人,侠义奇节之士的敬重与关注,可以体察到他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民主精神和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3.
钱澄之作为桐城派的先导,其古文创作理论对桐城派影响较大,然因其文多涉时讳,传世作品较少,其主张未曾引起关注。钱澄之针切时弊、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以气运文的行文法度和语词雅洁的文风主张极大地影响了桐城派方苞、姚鼐、刘大櫆等人,对后世桐城派、文论体系的形成有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4.
从个性主义价值观出发,浅草—沉钟社致力于疏放型作品的创作,并使之具有了鲜明的文体特色为了建构适宜于抒写个人化话语的文学文本,一方面采用自然、恣肆的语言,另一方面在艺术表现方法上也打破了固有的文体规范,引书信、日记入小说,并重点使用了内在式焦点叙述视角,表现出对抒情性主导功能的追求;在情感的表现上,宣泄与倾诉式的直抒胸臆成为其最重要的抒情方式;随着文体功能从叙事到抒情的转移,这类创作的结构显得放任、松散,其内在的统一性主要来源于贯穿始终的情调。  相似文献   

15.
变异性“V成”结构的语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异性“V成”结构是指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V成”将所叙述的甲和乙联系在一起而构成的结构。其语义情况很复杂 ,本文主要介绍了五种变异情况 :V的语义变异 ;甲的语义变异 ;乙的语义变异 ;整个结构组合异常 ,语义发生变异 ;整个结构组合正常 ,语义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6.
莫林虎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5):119-122,137
钱谦益儒佛融合的思想,是明清之际复杂的政治、社会、文化问题的反映。在钱谦益思想中,儒、佛两家思想既是难分难解的,同时又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冲突,这种特点影响了钱谦益诗歌创作的面貌,使得他的诗作得以表现那个时代社会、文化、历史的丰厚内涵,在明清之际这一文化转折期成为承前启后的文化标志。  相似文献   

17.
钱谷融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核心,强调学对于人丰富个性的关注,不满于注重阶级性而忽略个性。他的曹禺研究以对作家人道主义精神的观照为主,努力剖析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复杂丰富,将曹禺研究推进了一大步。蒋孔阳此时期的美学研究主要涉略了美的本质、西方美学思想、形象思维等方面,他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理论支柱,深入阐述了他的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先生的巨著《管锥编》中包含着研究《文选》的丰硕成果。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纳结:一是推扬萧统的编选能力和“文选学”的重要性;二是在理论实践两方面突出了《文选》评点的价值:三是运用循环阐释方法补正李善的注文。  相似文献   

19.
钱穆从儒家的道德本体论来看待中国文学艺术的本质及其作用。他认为:文学、艺术属历史文化的第三层面,即精神层面。他提出了文学即人生、文学即心学的著名观点,强调中国文化诗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中国文学的精神在于道德修养和情趣意境。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他最推崇音乐艺术,他认为音乐较之其他艺术形式境界更高,最能表现人心。钱穆的艺术思想是他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1942年有《沉吟》二首,最近国内争论为谁“沉吟”。笔者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未从一群人当汉奸着眼,二是忽视了上海的汉奸,三是未考虑钱钟书为对这一群汉奸采取什么态度而“沉吟”。并提出有关资料,供人们解读《沉吟》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