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北方的开阔与粗犷孕育了萧红的真率、自然与敏锐,《生死场》上凌厉而残酷的笔锋终于掀起了一场扎根于土地的人类大爱、大恨和大痛之风。而这一完  相似文献   

3.
萧红中篇小说《生死场》在叙事特点、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独具特色,从中能体现出其小说创作的一些带有总体倾向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北方的开阔与粗犷孕育了萧红的真率、自然与敏锐,《生死场》上凌厉而残酷的笔锋终于掀起了一场扎根于土地的人类大爱、大恨和大痛之风。而这一完美艺术成果的呈现必须承载于现实主义的大舟才得以绚烂于世。  相似文献   

5.
《生死场》是萧红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叙写家乡故事着力表现愚昧文化对人的深入骨髓的雕塑与戕害的同时,将人们生存状态中的“动物性”和价值观念中的“物质化”进行了剖析和展现.细致地解读文本,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萧红所描绘的民俗文化里所蕴含的深切的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一位个性鲜明的东北女作家。悲苦的人生与动荡不安的时代格局成就了萧红的创作,敏锐的生命感受和艺术能力的把握使她写出了东北故乡生活的沉滞、闭塞,以及民族的麻木。但是萧红又进一步挖掘人的生命活力,对生命的呼唤和渴求。本文主要以萧红小说中对故乡描写的文本分析,解读萧红笔下的东北故乡的原始生命力量和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7.
萧红的文学在挖掘民族愚昧与病态的根源、人的生存与生命的苦难,特别是女性的苦难方面,有独特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生死场》的情节故事片段分析解剖,展现萧红时代农村女性的真实生活及生死观,进而洞悉萧红的女性生死观意识的深刻与独特。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的大背景下,萧红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的苦难命运,用《生死场》表达自己的力量与思想。  相似文献   

8.
萧红在小说《生死场》中真诚、直接地切入了文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 ,她以女性的直觉及独特的理性思维关注着人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及漫长的人生流程 ,将自然、史实、人生融为一处 ,并在困惑中探寻着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时间形式是文学叙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不同的时间形式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萧红的小说《生死场》运用了两种时间形式,即传统时间形式和现代时间形式。这两种时间形式共同贯穿在《生死场》中,背后蕴藏的是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生死场》中,萧红以女性的直觉及独特的理性思维关注着她笔下女性漫长的人生流程,重新审视生与死的意义与价值;她的小女儿心态在《生死场》中有着突出的表现,而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1.
《生死场》是萧红在民族兴亡的关头,通过对生与死的探讨,特别是对广大劳动妇女命运的考察和关注,以此对女性生命、生存意义进行挖掘和展现,引起人们对女性解放的追求,以及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并扩展对国民性的审视,批判其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生死场》写于1934年,翌年十二月由鲁迅作序在上海出版。在这部作品中,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抒写了人类生命的悲剧和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钟颖慧 《文教资料》2013,(29):66-67,77
萧红因其特殊的生命经历而具备一种似乎是与生俱采的悲凉感,内心的孤独与忧郁折射在她的文学作品中。《生死场》中,萧红表现出对女性生存状况的热忱关注与同情。但是历史的局限使萧红和她笔下人女性人物都处于“失语”的状态,她们难以通过话语捍卫自己的生命权力,这是她们共同的悲剧命运内涵和根源。  相似文献   

14.
李琦 《培训与研究》2006,23(4):10-12
在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萧红《生死场》的叙事模式独具一格,它标志着萧红文体由探索向成熟的转折,在萧红文体研究以及在中国现代小说结构史上具有创新意义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萧红的《生死场》展现了农民们从自然生死场上“动物般”的生和死,到民族生死场上“生”之意识的觉醒,从而向“人”的更全面解放迈进了一步。作者在对女性不幸命运的描绘中,体现了对女性人格尊严的捍卫。小说以“印象式”素描,抒情化的语言,自然朴素的形式追求,强化了作品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文化观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是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登上中国文坛的女作家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进行的比较研究,运用平行研究方法,以女性视角切入。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的着力点不再是《生死场》中男女性别间的对抗,而是转移到整个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女性自身思想局限,启发我们认识到女性真正的觉醒和解放包含着社会的、文化的以及性别自身的许多层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萧红时而处于文化主流中讲述主流"大我"话语,时而处于主流边缘讲述女性"小我"话语,奠定了其在文学史的特殊地位.本文以《生死场》为例,试图从女性"小我"的角度对作品重新审视,从少女恋爱场面、中年妇女生育场面、老年妇女的婚姻生活三个方面去揭示女人的"塑造"史.  相似文献   

18.
萧红是鲁迅的学生,深得鲁迅的教诲,继承鲁迅的遗志,在批判国民性上独具特色,好说过:“现在或过去,作家的创作永远对着人类的愚昧!”,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实践的。这不仅表现在《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中,其实早在他俐《生死场》时也遵循这一原则,虽然人们把它看成是“抗战文学”的奠基作之一,但它的主体仍然是“对着人类的愚昧”,表现的是十年如一日的“生死场”。从《生死场》的人物,情节看,它与《呼兰河传》在反映封建制度统治下造成的农民的苦难与愚昧,在揭露,鞭鞑和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上是相当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沦陷区农民在生与死之间挣扎、斗争的悲壮画卷。尤其是小说中塑造了几个鲜活生动的妇女形象,更是为我们展现了在那个动荡的年月里,下层妇女不能承受的身体之痛。这种大胆的身体描写,也使得萧红的这部小说比起同期的各类小说有一种前瞻性的特色。当身体意识越来越多出现在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中时,我们就不能不说萧红的创作是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20.
现代小说家萧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出于悲天悯人的天性,她始终关注普通小人物的命运.在她的小说中渗透着她对麻木自私人性的敏锐洞悉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切思考。她把自己对生与死的体察融入了小说的创作.她的笔下,描绘的是生的凄然和死的悲怆,由此警醒世人去思考国民性.去关注人类生存的形态和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