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意间翻阅民国时期的有关档案资料,发现无名氏采风辑录的富平民间歌谣,那遒劲有力的毛笔字,那渗透着泥土气息的歌谣,透过年代已久的发黄纸张,传递着时空信息,给人以震撼的生命力,彰显出民间艺术独特的魅力。如今歌谣渐近陌生,这些朗朗上口的俗语村话,有幸记载下来,对于挖掘民间传统文化潜力,注入新的气息与活力,发挥县域特色文化作用意义重大。笔者在整理这些歌谣的同时,对其艺术特征与文化传承做了点滴初探。  相似文献   

2.
3.
云南佤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谣,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佤民族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佤族民间歌谣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着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佤族的口承文化正日益消失。佤族民间歌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自身文化的传承逐渐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4.
中国台湾地区闽南语传统民间歌谣具有传统音乐的本土气息,受到闽南传统民间歌谣的影响较大,同时能够较为深刻全面地反映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精神气质。中国台湾地区传统民间歌谣和其他地区的民间歌谣一样,同样属于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而这些歌谣的歌词及其旋律之中,可较好地体现该地区闽南语传统民间歌谣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5.
歌谣是民间文艺的重要文化形态之一。1918年,以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的歌谣运动开启了民间文艺学研究的先河。早期的歌谣出版主要为现实服务,被当作与旧思想对抗的“软性”武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歌谣的出版着眼于歌谣本体,研究者试图从多角度、多侧面对歌谣进行立体深描。由此,中国民间歌谣出版走出了一条从自发走向自觉的道路。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中国民间歌谣的学术出版历程,不仅可以深化对歌谣的认知,而且能够为新时代中国民间歌谣的学术出版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从考古学的角度梳理了古代荆楚文化的历史溯源与沿革,最后,从导引养生、剑术、岳家拳、武当武术、民间武术五个方面论证了古代荆楚武术文化的硕果。  相似文献   

7.
福建与台湾两地分处海峡东西两岸,长期以来形成了具有共同地方特色、有极高同质性的区域文化.其中民间歌谣更有其特别的审美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区的各级教育工作者结合苏区工农教育的特点,编制了通俗易懂的教材,这类教材大多采用了歌谣这种大众喜欢的语言样式,把政治思想与文化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既包含普及文化的功能,也呈现了时代精神和政治特色。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轫,北京大学《歌谣周刊》的刊行及相应的学术活动,呼应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文章依据相关文献,认为《歌谣周刊》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眼光向下的学术转变、开创中国民俗学、培育-代民间文化学者等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佤族民间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佤族社会历史河流的一个重要支流。佤族歌谣蕴含的物质民俗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习俗、饮食习俗及服饰习俗等。分析研究佤族歌谣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传承佤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歌谣》周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民俗学史上的重要期刊,作为《歌谣》周刊的首任编辑,常惠的编辑理念包括搜集整理歌谣、重视民间文化,悉心设置栏目、精心提炼话题和全能型的编辑实践、专家型的编辑素质三部分.他的编辑理念对《歌谣》周刊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今天刊物的编辑理念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中国新诗的发展,虽然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但是,向歌谣学习,从民间传统中汲取营养,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仍然不失为一条正确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3.
<歌谣周刊>是北京大学歌谣学会的机关刊物,其出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自1922年12月17日创刊到1925年6月28日停刊,共出版97期,由周作人、常惠主编.后一阶段为自1936年4月4日<歌谣周刊>复刊到1937年6月停刊,共出版53期,由徐芳、李素英负责编辑.另为庆祝北京大学创办25周年和<歌谣周刊>创刊一周年,还出版有一本<歌谣周刊纪念增刊>单行本.<歌谣周刊>在中国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关其在这方面的作用和地位已有人从学科史的角度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这里只想对其版权意识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4.
出版媒介是抗战歌谣的基本传播媒介。伴随着抗战大后方图书、期刊和报纸三种载体形式的文化出版的兴起以及文艺创作者和阅读者等群体的发展壮大,抗战歌谣出版媒介场域应运而生。出版媒介场域对于抗战歌谣的传播已经成为抗战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现了抗战歌谣的历史发展脉络,也生动表现了抗战大后方全体军民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15.
陈欣 《新闻前哨》2023,(13):29-30
数字化背景下,湖北省基础教育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运用文化数字资源进行数字化传播模式探索,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荆楚文化进课堂进校园的数字化传播路径,是新时代优秀荆楚文化传承与弘扬必须直面的新课题。荆楚文化进校园应以中小学生道德规范、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培育为目标,从文化传播内容、模式、评价三个方面创新优秀荆楚文化进中小学校园的数字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罗燕丹 《今传媒》2016,(4):145-146
民间美术作为我国文化宝库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追求,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研究民间美术在文化传播当中的功能是极其重要的.本文拟从民间美术的内涵以及本质出发,探讨和研究民间美术的文化传播方面对民间艺术传承的、对传统文化保护、对艺术本质性的保持等功能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进才 《文化遗产》2008,(2):153-156
高有鹏的《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选取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八位作家为个案分别透视了他们的民间文学观念,从大量的原始史料入手细致整理、爬梳剔抉并提升出具有学科价值的民间文学的学术体系,论著不但深入探讨了中国现代作家对于民间文学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与精心发掘的划时代意义,而且也向我们呈现出民间文学资源在建构新文学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晓春 《湖北档案》2009,(11):10-10
坐落于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的湖北省档案馆,正式成立于1959年6月26日,其前身是1954年9月7日成立的中南大区临时档案保管处。1997年11月,湖北省档案馆荣获“国家一级档案馆”称号,为省政府确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19.
古代歌谣是流传遥远的民间诗歌。传统社会中。信息传播的途径比较缺乏,歌谣就成为民众文化传承、表达心声、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歌谣的作者和传诵者多是下层民众,其内容多为民众对社会生活现实的态度和看法,是民众生活实践与思想观念的直接反映。统治阶级对歌谣这种社会舆论的态度和处理措施.直接关涉到国家的发展和兴衰。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历时20年,创办了第一份民俗学研究刊物,刊登了大量经过搜集、整理的各类民俗学作品,发表了大量歌谣及其他民俗学研究的文章,出版了专著。并进一步丰富了民俗学研究的内容,增加了研究对象,拓展了研究方法,使北京大学民俗学研究成为中国近代民俗学研究的发源地,带动了整个中国民俗学研究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