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聊斋志异》是一部“遄飞逸兴”、“永托旷怀”之书,其鬼魅精怪的形象,包含着作者对于人之性情的见解和体悟.以出现最多的狐精为例,往往具有洞鉴人生的智慧、超越世俗的胆量、美人的外表,她们身上体现出被礼教所压制的人性本真.可以说狐性是人性中的狐性,人性是狐性(动物性)中的人性,二者交织互补.从中可见人性中恶念与善缘的发生.而人性与狐性的交织终究落在弃恶扬善的基调上,实际上是以“志异”的方式对人性地剖析,对传统道德与人格理想的张扬.  相似文献   

2.
对复杂人性的深度挖掘是莫言给予世界文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对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动物性”给予了重视,对作品人物在极致环境下的“动物性”回归进行了刻画和阐释,试图通过人类向动物的返归仪式,唤起人类曾经的生命强力,同时为反观人类自身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虎妈”“狼爸”的“教育学”,以动物性为人性假设,以全面发展和智育优先为教育目的,以家族利益和名利为教育价值,以强制训练和惩罚为教育措施.这不符合中国传统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其效果和危害需要分析.文章认为,“虎妈”“狼爸”们的“家庭教育学”需要用教育科学知识加以引导,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教育评价具有着明显的人性化趋势,不论是从教育评价内涵的变化来看,还是从教育评价的操作重点来看,都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考虑。但此前的人性化教育评价仍然缺失对人的内在性有所关照。基于法国哲学家巴塔耶对人的内在性的界定,它实际上指的是人的动物性,即人性之中那些肮脏、恶心、丑陋的种种面向,教育评价如何对之进行关照呢?可能的回答至少有三点:首先,要将人性之中的动物性放在它所应有的位置上来正视。其次,人的内在经验没有标准,且体验或经验本身即是权威。第三,内在性自我评价体现出了“人的沉沦现实”与“内在超越”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巴尔扎克名作《高老头》中有大量的动物性比喻,并且自成体系,从而构成了神秘的“巴黎动物园”。文章认为这个动物性比喻系统是作者有意识营造的,其目的是为了用动物的兽性来比拟人类的兽性,以更充分地揭露和讽刺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罪恶。在其设喻方法上,它用了类型化设喻和临时性设喻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使其比喻既系统完整又具体细致,有力地加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古代对人性的研究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先秦。此时期关于人性的观点主要有四种。一种是人性“有善有恶”论,持这种观点的是周人世硕和孔子的弟子漆雕开等。他们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普举人之善性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此种观点认识到了人性中存在着善、恶两种潜在的因素,性善或性恶关键在于后天的教养,这是正确的,王充在《论衡·本性》篇中称赞它“颇得其正”。但由于资料已大部亡佚,其详细论述今天已无从看到了。与孟子同时期的告子则提出人性“无善无恶”论。他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这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人性无所谓善恶,犹如湍急的流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告子的论述,旨在说明人性善恶的可塑性,但他未将人性与动物性区分开来,就被孟子抓住了  相似文献   

7.
陈辽先生对文学与人性关系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陈文有将人性等同于西方人性论所谓的“人性”之弊,陈文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性观的理解亦有片面、肤浅之嫌。陈文还否认了人性在文学中的自发反映。在具体论述中,陈文存在着一些自相矛盾之处,未能摆脱抽象人性观的影响,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缺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性是历史的、发展的、不断生成的,人类生活的现实性、实践性、社会性和人类生命活动的自由性、自觉性、能动性是人性的重要内涵,人性与动物性是对立统一的。马克思曾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和哲学、美学角度科学、深刻地阐述了文学与人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性 从研究人性的角度出发,教育的目的为“提升人性”,这是既具有理论针对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因为当今世界,人们对身边物质的追求太在意了,既少去仰望头顶的星空,更少去探索内心的奥秘,对认识自己、提升人性的追求太缺乏自觉了。其实,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并不决定于他所拥有的物质,甚至也不决定于他所获得的名声,而决定于他所达到的人性的高度,也就是他超出动物性的高度。所以,  相似文献   

9.
本文真实地再现了中世纪中国社会中女性灵魂的畸变和人性的异化:首先是作者基于正统伦理道德思想对女性的宏观定位在于否定女性的生命存在价值和个体人格价值;“祸水”的基本定性又得到强化和多元显示,所以《水游》中的女性存在方式呈现为以下异化形态:人性堕落为动物性,个体独立性从属于工具性物性,道德规范代替人的真实情感,以及女性特点消融于男性模式之中。  相似文献   

10.
教育交往:人性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行为主要是一种相互理解,人是具有自然性(或称动物性)和文化 性的动物,也是理性和非理性、自由和自律的动物。教师在师生交往中正确处理好人性的矛盾性:理解学生但不降低要求;树立威信但不乏平等;教师对学生理性地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加强心灵的沟通;把握好“对称”与“补充”的“度”。  相似文献   

11.
孙悟空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形象,他身上体现着"人性"、"神性"、"动物性"。然而,孙悟空又并非这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人性"、"神性"、"动物性"的有机结合。这一文学典型的产生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不仅有继承也有创新,而最根本的则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制造恐惧     
林凯  李有良图 《高中生》2011,(12):35-35
环境给人制造恐惧,是因为人有动物性;人给人制造恐惧.是因为人有人性。  相似文献   

13.
宪法价值哲学的历史纬度——对西方宪法人性基础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价值哲学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性之于宪法的基础作用:自然人性观通过“法治优先论”孕育了古代宪法的萌芽;理性人性观以“有限政府论”促成了近代宪法的形成;社会人性观则以“社群主义论”激发了现代宪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人类走出原始蒙昧,进入理性时代以后,便逐渐意识到自己精神家园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如何升华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性臻于完善而最终脱离动物性,是先哲们曾苦苦探索思考的重大课题。与西哲柏拉图要将艺术逐出“理想国”的思路相反,中国的先哲们则极为重视艺术对人性的熏陶、教化作用。孔子认为人的成长应该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荀子则更一步分析:“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无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导,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导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荀子·乐论》)艺术是人性的必然展示,又是人性趋  相似文献   

15.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主题。在艺术探索中,他集中展示了自我独特的人性诗学:人性是“魔性”与“神性”的统一,“神性”的核心是“爱”与“美”;现实世界的危机实质上是人性危机的显性表现。以文学的审美方式可以净化人心,重造人性,调适现实矛盾和冲突,抗拒现代中国的危机,而且能够引导人们向人类的远景凝眸。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是一部"遄飞逸兴"、"永托旷怀"之书,其鬼魅精怪的形象,包含着作者对于人之性情的见解和体悟。以出现最多的狐精为例,往往具有洞鉴人生的智慧、超越世俗的胆量、美人的外表,她们身上体现出被礼教所压制的人性本真。可以说狐性是人性中的狐性,人性是狐性(动物性)中的人性,二者交织互补。从中可见人性中恶念与善缘的发生。而人性与狐性的交织终究落在弃恶扬善的基调上,实际上是以"志异"的方式对人性地剖析,对传统道德与人格理想的张扬。  相似文献   

17.
人性假设与教育意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性假设是依一定的价值取向对人性的现实表现有选择的抽象,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理论前提。教育“为人”,不管是其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活动,必然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上。以先验的“伦理人”和“理性人”为取向的预成论人性假设容易导致片面的教育;教育“成人”,关注人性发展的可能性与丰富性,必须从生成论人性假设出发,引导人的人性自觉和精神自由,促进人性的生成与丰富。  相似文献   

18.
任何科学都与人性有关 ,民法以人为本 ,与人性更有密切的联系 ,民法是以民事主体为“经济人”为基本假设的 ,“经济人”指合理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人。本文拟从民事主体“经济人”假说入手 ,分析其人性基础 ,指出“经济人”的自利怀与有限理性与“性恶论”不谋而合 ,得出民法乃是以民事主体“人性恶”论为前提预设 ,正是着眼于防范人性恶 ,整个民事法律规范体系方得以建构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都面临着人文精神缺失的困境。这种缺失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体现是忽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导致法制教育的功利化。其后果是严重的,正如学者何清涟所指出的:“如果丧失了人文精神的支撑,财富的追求欲望就必定沦丧为纯利欲的冲动,导致人们动物性的膨胀、人性的泯灭、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财富的浪费。”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在继承前代思想的基础上,将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加以调和,认为人性中包含了“善质”、“恶质”两种因素,并将情感因素归入“恶质”的范畴,进而提出以“王教”来完善人性的方法。本文对这一人性观作出了自己的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