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瑞芳 《海外英语》2016,(15):145-146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行为",主要研究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适应选择两者之间的互联互通关系,即翻译主体之一的译者和外部环境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如何影响翻译活动及翻译行为。儿童文学翻译应该与儿童文学本身的特质相一致,要既符合儿童文学翻译的生态环境,译者又要对生态环境进行选择。该文就儿童文学作品Stuart Little汉译本的翻译实例出发,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探讨儿童文学翻译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如何实现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译者的主体意识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创造意识和审美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否、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为此,以杨译及霍译《红楼梦》中诗词翻译作为研究对象,从译者主体意识发挥的主客观方面表现出发,可看出译者的主体性必然地体现和贯穿于翻译过程中,而译者的翻译目的、文化取向则影响和决定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文化身份与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要研究文化身份和翻译的关系,可以从翻译的过程和作品两方面着手。译者的目的,不同采用的翻译手段、塑造的文化身份就不同。译作传达的应该是原作所要表达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4.
译者在进行中国经典作品外译时,应重视作品中传达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的转换翻译,文化负载词是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能够直接体现整部作品的翻译水平。本文针对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物质文化、习俗文化等文化负载词,结合杨宪益、戴乃迭《祝福》英译本中的翻译实例,以探讨文化翻译视域下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外商标翻译除了遵循两种语言的翻译原则和规律外,译者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识,要注意研究与两种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特别是译入语国的文化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商标译名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根据信息传播理论,从文化因素方面分析和探讨一些中外知名商标翻译的主要策略及文化冲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指出商标成功的翻译是与重视两种异质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翻译的全新视角,译学界开始关注翻译主体研究,译者主体性地位在语言、文化与人的研究中逐渐被确立。翻译是一种文化话动,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贯穿始终,译文必然受译者意识的影响。翻译是不同语言字符的转换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这种转换和交流,犹如自然界中能量的转换那样,不可避免地存在能量的损耗,存在文化意象的缺损和文化信息的损失(包惠南,包昂,2004:303)。文化意象的缺损必将影响读者对原文的欣赏,但译者主体性可以使文化意象得以重构和再现。1译者主体性与文化意象概说查明建和田雨(2003)在论述译者主体性内涵时说,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具体表现为: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换言之,译者作为主体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他在从事翻译活动时,以自身文化为参照对原作进行吸...  相似文献   

7.
借助功能主义翻译观,对汉语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的翻译进行探讨。从旅游翻译的目的出发,通过对潜在旅游者体验、了解一种新的文化这一旅游动机的研究,作者认为,译文要达到激发潜在旅游者旅游动机的目的,必须要保留源文的异域文化色彩。然后通过对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的比较和跨文化交际的分析,作者提出:要保留源文的异域文化色彩,译者应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通常包括直译和音译。在异化翻译方法会导致文化真空时,译者必须采取补偿措施,包括:加注、补充和类比。当然,译者对源文中对达到翻译目的没有帮助的信息可以删除。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白睿文翻译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余华的作品《活着》就是其译作的代表。本文以《活着》的英译本为例,从译者的翻译策略入手,分析白睿文如何在文字和文化间穿梭自如,使其翻译作品既保留原作品的风格,又适应了读者的文化心理。相比"言语交流",白睿文更看重译者的"文化担当",他的翻译作品成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又一扇窗。  相似文献   

9.
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和语言符号是文化的载体,由于文化的渗透力极强,文化因素渗透于语言的各个层面。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其本质是一种替代作用,其目的是使两个不同国家或民族相互沟通。翻译效果取决于译者对原作本身的理解和传达,也取决于译者对原作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因素及其意蕴的理解和表达。译者要认识到"异化"和"归化"作为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只是取向不同,这两种翻译策略并无矛盾。尽管中西文化大相径庭,但是气候、生活对文化的影响却是大同小异,因此人们对文化的感知、感觉大致是相同的。在翻译过程中,这种文化共通感对于理解不同文化所蕴含的意义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随着翻译研究的逐渐深入,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了翻译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试图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讨论和研究译者主体性问题,并以大卫·霍克思的《红楼梦》英译本中的部分词句和段落为分析文本,探讨面对文化的差异,译者的主体性是如何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和阐释以及选择翻译策略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1.
翻译文学的研究由于其跨文化的特殊性,直到近年来才被认定是比较文学研究范畴。翻译文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忠于原著,表达原作者的思想,这种观点往往忽视了译者在其母语世界和其所要翻译成的语言世界的双重文化身份。本文以《红楼梦》的两种英文译名为例,探讨译者如何从翻译文学中存在的互文性活动出发,在面对不同的文化人群对同一文本做出的不同调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上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但纵观目的论视角下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少有针对人名翻译的开展研究。因此本文拟将以沈从文小说中的人名翻译为例,探讨目的论视域下小说的人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小说的人名翻译策略主要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想让源语文化“走出去”的译者一般采用异化的策略,同时采取音译法和直译法居多;而对源语文化抱有“请进来”目的的译者将采用归化策略,在翻译方法上倾向于意译法及音译加注法。  相似文献   

13.
西方翻译研究派认为,翻译研究在本质上是社会的、历史的研究,是文化的研究.翻译不应该局限于翻译技巧的探讨,而应把其看作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来研究.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运用多元系统论、操控论和目的论,从翻译作品的文化地位、译者的文化态度和其翻译目的,以及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等方面,通过描述性的研究方法,来揭示影响“五四”前后中国翻译文学中归化、异化翻译策略选择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4.
论文化、跨文化意识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语言和翻译的关系十分密切。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语际交流中译者所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是指译者所持有的思维方法、判断能力,以及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翻译是文化上的翻译,是交流活动,译者必须增强跨文化意识,以减少和避免双语交流活动中由于译者跨文化意识淡薄所造成的失误。处理双语交流活动中不同文化现象间的沟通,文化转换可谓是一个较好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译界主要有两种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译者采用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要受译者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社会背景、政治因素、译者的文化心态以及译语与原语语言差异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仅探讨译者的文化心态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中的语篇连贯与文化缺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亚丽 《考试周刊》2009,(21):214-215
外国文学与本民族文学通过翻译文学完成了对话。事实上,在译者将源语文学作品译成另一种文字时,它不仅完成了两种文字的移形换位,更重要的是它启动了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催化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本文主要从跨文化交流角度,探讨了翻译作品如何处理文化缺省问题、恰当地传递源语文化并同时保持语篇的连贯性与可读性。  相似文献   

17.
译者,作为源文本的执行者和操作者,具有多元身份,其主体性表现在“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就是对原文的改写。本文以葛浩文翻译的《狼图腾》为研究对象,研究诗学、意识形态等因素对该著作英译的影响和操控。译者在多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也表现出了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上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但纵观目的论视角下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少有针对人名翻译的开展研究。因此本文拟将以沈从文小说中的人名翻译为例,探讨目的论视域下小说的人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小说的人名翻译策略主要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想让源语文化"走出去"的译者一般采用异化的策略,同时采取音译法和直译法居多;而对源语文化抱有"请进来"目的的译者将采用归化策略,在翻译方法上倾向于意译法及音译加注法。  相似文献   

19.
陶思  黄志冰 《考试周刊》2008,15(23):209-210
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译文中了解译者的文化意识和态度及文化审美,有助于我们了解译文形成的文化背景及译者的翻译动机.文章从林语堂崇尚女性的生命体验,追求"性灵"的审美情趣,以及自然诙谐的幽默风格出发,探究林语堂如何在翻译选材与翻译作品中发挥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中外商标翻译除了遵循两种语言的翻译原则和规律外,译者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识,要注意研究与两种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特别是译入语国的文化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商标译名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根据信息传播理论,从文化因素方面分析和探讨一些中外知名商标翻译的主要策略及文化冲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指出商标成功的翻译是与重视两种异质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