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宇 《世界文化》2005,(8):38-39
以女王维多利亚命名的“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是英国历史上一段光辉岁月。其间,英国君主立宪制获得充分发展;工业革命的实绩促进经济全面繁荣;对外扩张政策通过30年对俄战争、对华鸦片战争等,逞尽了统御七海的日不落帝国声威。在这段国运亨通的时期,大英民众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下将从食品及饮食习惯、服装、家居、医疗等方面作一概述。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英国民众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还可追溯一些当代英国生活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2.
<正>伊丽莎白时期英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众安居乐业,是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英国的文艺复兴主要体现在伊丽莎白时期的文学作品上,此时文坛上活跃着莎士比亚、马洛等巨匠,英国人的文化生活与以前相比更为丰富多  相似文献   

3.
陈宇 《世界文化》2006,(2):36-37
与维多利亚时代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有所不同,英国民众的健康医疗状况在这一时期并没有明显改善:营养的概念仍然鲜为人知;多数医生缺乏治疗一般疾病的有效方法;传染病在拥挤的城市中蔓延;上层人士的平均寿命也不过50岁左右。  相似文献   

4.
陈宇 《世界文化》2005,(12):36-38
家居 与维多利亚时代的其它事物一样,这一时期英国人的家居状况也因阶级和收入而有所不同。在住房格局和生活设施等方面,贵族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城市与农村均各具特色。但交通和技术的发展还是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从而使家居呈现出或微妙或显的变化。本以中产阶级家庭和城乡工农家庭为例,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家居状况作一概览。  相似文献   

5.
1865年,英国出版了一部童话《艾丽丝漫游奇境记》,故事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立即赢得了广大读者,尤其是小读者的喜爱。一百多年来,这部童话漂洋过海,传遍了全世界,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童话作品之一。英国大陆历史协会经过十一年的研究,最近出版了二百四十一页的专著《维多利亚女王的秘密日记》,将童话中的每一个情节同这位女王早年生活对照联系起来,对童话的文体和出版进行分析考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部童话实际上是维多利亚女王的自传。维多利亚女王的少女时代是在远离尘嚣的城堡里度过的。童话中丑陋的公爵夫人即指女王的母亲  相似文献   

6.
骆庆 《世界文化》2013,(2):14-17
2003年3月,英国曾进行了一次关于评论历史上最伟大医生的民众调查,约翰·斯诺高居榜首,被评为“最伟大的医生”,素有“西方医学之父”之称的希波克拉底却只能屈居第二。约翰·斯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全科医生,已在麻醉学和流行学领域都颇有建树,尤其是他在1854年绘制的“霍乱地图”更是成为经典的医学案例,斯诺对霍乱传播途径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并首次提出预防霍乱的措施,对于防止19世纪英国恐怖霍乱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约翰·斯诺也由此被尊称为“流行病学之父”。  相似文献   

7.
维多利亚州位于澳大利亚的最南端,州府墨尔本是全澳洲最具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特色的都市.穿过市中心,便是圣·基尔达大街,大街的一侧排列着圆形的墨尔本音乐厅、塔式大剧院和长方形的州美术馆,另一侧是被绿荫环抱的西德尼·麦尔露天表演场.这4个不同风格的建筑物构成了澳大利亚的著名艺术殿堂——维多利亚艺术中心.  相似文献   

8.
《世界文化》2012,(10):57-60
2012年6月22日至2013年1月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伦敦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合作推出“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精品展。”  相似文献   

9.
2012年6月22日,《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于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此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联合主办,精选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珍藏148件(套)精美瓷器,包括明代早期外销瓷、西方在中国定制瓷器、19世纪中期欧洲仿制瓷器,以及部分英国收藏家曾经收藏的中国官窑瓷器精品。此展展品之丰富和精美程度,在过去展览中实属少见。  相似文献   

10.
<正>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英国19世纪末著名的小说家、诗人,他被誉为维多利亚时期的“悲剧大师”,中国近代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曾盛赞他为“当今文学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甚至能与莎士比亚、卢梭、尼采等人并驾齐驱。哈代乃沟通英国文学由维多利亚时代跨越到现代的一座桥梁。他的文字如同一幅淡雅的田园风光画,巧妙地勾勒出英国的自然风光与人情风俗,宛若荒原上破土而出的石楠花,散发着野性的芬芳。  相似文献   

11.
如果你是位对地理知识感兴趣的人,你一定会发现世界上许多城市、港口、湖泊、河流都取名为维多利亚;如果你是位漂泊四海的旅行家,那你也一定会注意到在今天的伦敦,除了维多利亚纪念碑之外,有的街道、公园、车站、栈桥、塔,也以维多利亚命名。维多利亚这名字之于英国,就如同明治天皇之于日本,华盛顿和林肯之于美国,秦始皇、成吉思汗之于中国。偶然的登基,果敢的执政 1817年11月6日,夏洛特公主因分娩后医治不及时而死去了。她是摄政王(太子)的独生女,英国王位的继承人。这一噩耗给英国王室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动乱,重新确定王位继承人成了刻不容缓的  相似文献   

12.
本期封面画介绍的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画家劳伦斯·阿尔玛·台德玛的油画作品<徒然的求爱>.  相似文献   

13.
英国的第一条铁路于1830年开通,从此改变了公众的出行、交流和阅读的方式.伦敦大学学院的教授、作家约翰·马伦以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查尔斯·狄更斯和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为中心,探讨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铁路对小说的影响. 在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1897)中有这样的描述:裘德在索尔兹伯里的梅尔切斯特镇追...  相似文献   

14.
比阿特丽克斯·波特出生于维多利亚时代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父亲鲁伯·威廉·波特受过专业辩护律师的训练,却鲜有执业,多半时日都浸泡在绅士俱乐部中。母亲海伦·波特是个棉花商的女儿,大部分时间都在接待客人或外出拜访友人。波特的父母以他们继承自双亲的遗产来维持生活。波特不仅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童书作家与插画家,还是一个绵羊饲养员,一个勤劳的农场主,一个体贴的妻子,一个忠诚的环境保护者。  相似文献   

15.
天堂里明澈而嘹亮的潮声——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和其兄但丁·罗塞蒂一样,是拉斐尔前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英国最有天赋的女诗人之一.虽然英国文学史"维多利亚诗歌"一节中只列出诸如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以及马修·阿诺德等,而把她仅列入"其他诗人"里面,但事实是她的诗以其丰满的背景描画、精致的细节描写以及强烈的视觉感受而著称,蕴涵着浓厚的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宗教色彩,追求爱与欲望、梦幻与死亡等主题.  相似文献   

16.
陈宇 《世界文化》2005,(10):36-37
着装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男装不像以前那样华美,而是趋于简洁正式.女装基本分为紧身胸衣和拖地长裙两部分,在样式、细节和剪裁工艺上时有变化.妇女杂志的插图和上层人士的流行刊物展示了最新款的服装,1850年英国的《时装世界》开始刊载服装裁剪图;花样翻新的细小变化促使新潮女士在每个季节都备有最时髦的服饰.然而,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大多数人,每季也不过两三套日常换洗的衣服.  相似文献   

17.
曹磊 《世界文化》2013,(2):47-49
维多利亚女王于1837年即位,直到1901年去世,统治英国长达60多年,占据了19世纪的多半时间。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era)。的英国,紧承工业革命的完成,经历三次议会改革,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臻于全盛。而早就存在的仆人世界在这一时期也日益丰富起来。受中世纪封君封臣制的影响,17世纪之前英国主仆之间存在着人身依附关系。居住在主人家中的仆人、学徒、雇工等被视为“家人”,仆人的生存依赖于主人,主人对仆人有保护的义务,仆人丧失劳动能力之后主人有义务赡养他们;同时,主人对仆人的人身和财产也拥有极大程度的支配权。17世纪之后,封建关系逐渐削弱,主仆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也开始松动了。  相似文献   

18.
楠子 《世界文化》2010,(1):34-34
本期封面画介绍的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画家劳伦斯·阿尔玛·台德玛的油画作品《徒然的求爱》。 阿尔玛·台德玛生于1836年1月8日,荷兰人。1852年到比利时安特卫普美术学院学习;1863年与法国姑娘普林娜结婚后移居巴黎;1869年爱妻去世,离开巴黎来到伦敦,后普法战争爆发便滞留在伦敦;1873年加入英国国籍,并进入皇家美术学院;1879年成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1899年获英国骑士爵位;  相似文献   

19.
李丹 《华夏文化》2004,(4):53-54
戏文俗语是民众对生活的直接反映,是相关时代社会生活最富有历史质感的话语符号。这些唱腔台词、野语村言为我们保留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使我们可以窥探已成为历史的往昔生活。  相似文献   

20.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一本题为《维多利亚时代名人传》的作品就在沉寂许久的英国文坛引起轰动。该书以“发人深省的讽刺文体、栩栩如生的描写、别具一格的选材和侦探式的心理分析”永远地改变了人们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看法,也永远地改变了传记文体。之后的20年间,欧美各国传记作家竞相效仿。忙记的艺术化写作蔚然成风。这位英国传记史上里程碑式的大家就是时年38岁、名不见经传的利顿·斯特拉奇(LyttonStrachey。1880—19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