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双华 《初中生》2008,(7):108-109
印度文学家泰戈尔是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人。  相似文献   

2.
3.
《初中生》2008,(Z4)
印度文学家泰戈尔是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人。人们对泰戈尔的一致评价是:"不是因为获奖而伟大,而是因为伟大而获奖。"泰戈尔以一颗天真赤诚的诗心,为"卑微生命与渺  相似文献   

4.
“写作难,难于上青天。”这就是我们班学生的写作感受。一到作文课,有的学生就“唉声叹气”、“眉头紧锁”一副愁容,读他们的作文也如同嚼蜡,究其原因:内容空洞虚假,无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5.
打开电视机,一个个娱乐节目不由分说地跳到了眼前,而其中的“模仿秀”是我十分爱看的节目。一阵哈哈大笑之后,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其实许多时候,我们也在拷贝,并从中找到了很多的乐趣。[镜头一]一天雨后,学生们在操场上做游戏,一不小心,洋洋把污水溅到了琦  相似文献   

6.
贾晴 《山东教育》2007,(9):34-34
作文溧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双手握着笔,紧皱眉头;有的唉声叹气,草纸撕了一张又一张;有的忙着翻找作文选,东拼西凑……如何减轻作文课给他们带来的“痛苦”,把写作变成他们的“乐事”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赵凤美 《考试周刊》2014,(34):65+72-65
<正>说到作文教学,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学生关在教室里,局促于四角窄小的墙壁,闭目塞听,闭门造车,皱着眉头听,咬着笔杆想,耷拉脑袋写,毫无乐趣可言。如此,作文课成了酸、涩、苦的"三味书屋"。生态写作,是作文最本真、最自然的状态,是教师作文教学困顿之后的超越,是学生课堂写作山重水复之后的柳暗花明。本着这一理念,我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实践,努力让学生走出"三味书屋"进入到写作的"百草园"中。  相似文献   

8.
星期五下午第二节作文课上,学生们都在练习写作。这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趴在课桌上打瞌睡.我走过去用脚轻轻地碰了碰他的脚,他立即端正坐好,不好意思地冲我笑了笑。我用眼神示意他赶快继续写作,这一切发生得悄无声息,  相似文献   

9.
柏海山 《中国德育》2006,1(3):75-75
孩子们在午睡,校园内一片沉寂。下午是两节作文课,我打开作文备课本熟悉教案。午睡的下课铃声响了,学生的欢呼声响彻校园,我对这声音早已习惯。我不知道城里的孩子是否午睡,但农村的孩子每年中有几个月是要午睡的,而且是坐在凳子上趴着睡。孩子们的欢呼使我想到了马  相似文献   

10.
去年春天,我市《小作家》杂志社搞了一个“爱祖国、爱家乡”的征文活动。我们五(1)班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特别高,特别是写作兴趣小组的几个同学,接征文通知的第二天,就有三位同学央求我修改文章。恰巧这天我去参加镇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同时本周我还要上校级观摩课,给学生面批做不到,  相似文献   

11.
在教室里,在作文课上,学生动笔习作,哪些人心里高兴,哪些人无奈地跟着黑板上的命题要求走,哪些人久久地望着天花板苦不堪言,我们任课教师心中都一清二楚。对过去的作文课,从城市到乡村,若说多数学生的心态处于“要我写”的被动烦躁之中,绝不过分。  相似文献   

12.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课程的双翼。《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阅读教学如火如荼,写作教学却门可罗雀,尤其是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现状令人堪忧,急需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其进行突围。  相似文献   

13.
《家教世界》2011,(6):37-37
上作文课的时候,语文老师问:“谁看见教室后墙黑板边贴着的那张小纸条了?学生们一起回过头——黑板周围什么也没贴呀!  相似文献   

14.
李远仿 《教师》2012,(13):76-76
这是一节作文课,我走进教室,并没有急于要学生写作文,而是笑眯眯地和他们拉起了家常:"同学们,最近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啊?能说出来让大家分享吗?""老师,我先说,"铁蛋第一个放起了连珠炮,"上个星期天,  相似文献   

15.
陈恒广 《教育文汇》2008,(10):39-39
那是三年前的一堂作文课。布置好题目《感动》。交代了写作要求后,我便在教室里巡视。当我走到刘然身旁时,正在低头写作的她突然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您也写吧。比比看我们谁写得好。好吗?”  相似文献   

16.
作文课上,常常看到一些学生边写作文,边翻看作文选,出现了一些抄袭模仿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大可不必大惊小怪,遇"抄"喊打,谈"仿"色变。模仿是人的本能之一,一个人从呱呱坠地时起,就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模仿。言谈举止,乃至文化艺术,无不在模仿中演进,在模仿中创新。书法中的临摹,就是典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另一位学生,便将其制止,并让他到校长室去。陶先生回到办公室的时候,男生已经在那里等候了。陶先生掏出一块糖奖给男生:“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又掏出一块糖:“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  相似文献   

18.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常听一些中学生说:“我们学习语文,最怕的就是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作文课老师一般都作指导,讲的是一套怎样选材,怎样剪裁,怎样开头和结尾等,老师越讲,我们就越不知道怎么写。”为什么学生觉得无话可写呢?为什么老师越讲学生越不知道怎么写呢?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生活的真实体验,缺乏对客观事实的独特感受。最近,笔者尝试用“作文三步法”中的“感知”去指导学生写作,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感知”的确可以成为提高学生作文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9.
在许多教师眼中,作文似乎就只是学生的事。一上作文课,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要学生写的作文题目,或是简单讲一下作文的写作要求,之后似乎就没有教师的什么事了。选材,构思,撰写全由学生一气呵成。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好,喜欢作文的同学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困难,而对于成绩稍差,尤其是对语文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他们拿到一个题目,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选材,如何构思,于是迫于无奈只好求救于作文指导书,来模仿写作。这样下来,学生的写作思维得不到真正的发展,一旦到了考场上没法再依靠作文指导书时,就开始抓头挠腮了。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作文课单调沉闷,作文题材狭窄单一、死板陈旧的桎梏,造成学生写作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局面,使学生丧失了写作兴趣。针对这一弊端,笔者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写作活动多样化”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谈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