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晖 《教育教学论坛》2019,(21):165-167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举、强国之道,有利于中国产业、企业、分配等方面的结构优化。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经济转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学是培养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要把培养经济管理类"双创型"研究生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去完成。为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本文基于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双创"实践平台的优势,分析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要培养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经济管理类"双创型"研究生人才。最后,给出在新常态下构建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高校德育工作题中应有之义。不久前,以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为主题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校领导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展开了深入探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刊特转发李政道、朱清时、林崇德三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本期所发稿件由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编辑部供稿。  相似文献   

3.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作为提高人才质量的培养战略主要实施部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国很早就强调国家高等教育创新人才质量培养战略的重要性,但是多年相关人才战略实践表明,国家高等教育创新人才质量培养战略的实施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的,而相关机构认为我国高校现存的人才机制极其妨碍创新人才的培养。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学校、教师及学生等妨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以期能够为提高我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点,拔尖创新人才是提升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关键因素.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素质特征.中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沿袭"先民间,后官方"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高校要结合已有的探索与试验,借鉴国际先进理念与经验,加快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提出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钱学森之问"、教育发展纲要的强调,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成为热议的话题,但是这只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呼唤,要使大学能够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还必  相似文献   

6.
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基于此,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性,探究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的结症以及归因,并从"创新作为民族之魂"的高度,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具体措施,希望为高校与社会的融合,为教育与经济社会实现联动,为早日实现创新型国家而开拓前行。  相似文献   

7.
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继承传统教育理念之精华,汲取先进办学经验,引入目标为导向的"OBE"教育理念,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形成持续改进培养机制等策略,培养出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逻辑起点,推动地方高校发展向应用型转变。  相似文献   

8.
思想力“原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毫无疑问需要创新人才来实现,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大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或者说,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主要依靠大学来培养。时代要求高校再也不能延续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要承担起培育知识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作为教育、科研重要辅助部门的高校图书馆理应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服务。事实上,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体系中本有着其独特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校顺应时代发展,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下,应用型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立足"职业生涯规划"视角,明确应用型高校融合教育目的,分析当前融合教育存在的不足,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构建提供思路,真正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实施"2011计划"为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契机。针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存在问题,论述了研究生协同创新之内涵与特性、构成要素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最近审批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运作特点,首先说明了遴选有创新潜质的研究生,进入"2011协同创新中心",从事研究,建立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该机制在培养方案、学术文化、资源共享、人才成长环境和制度改革等方面,对于研究生在团队创新作为和研究水平提升上的优势和实践价值;最后提出了实施"2011计划"、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基于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师范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之要义。师范院校的课堂教学要紧跟基础教育变革趋势,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变革课堂教学形式,强化实践技能培养。教师始终要以产出导向、以质量为标准,推动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  相似文献   

12.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2):196-199
"双创"人才是以素质为根本,并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人才。培养"双创"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产学研融合是高校提升实力创建"双一流"大学的动力源泉,是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着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钱学森之问"是向中国高等教育界发出的振聋发聩的一问。"钱学森之问"与高等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实现了共鸣。而大学要培养出一流人才,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才能培养与品德培养、务实精神与理想情怀相结合、相融通,这种整合思维不但不失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道,而且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事业发展的不变主题。嘉应学院把握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出多学科交叉培养、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为地方培养"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和企业"定单式"培养人才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培养优秀的人才,关键是其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授之以"渔",而非单纯的"鱼",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最重要的教育使命,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其次要在课程、教材、教师、实践基地、校园文化等方面,形成一个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最后要重视人才创新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精英人才的培养,既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也是招生人数占绝大多数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可探之路和实践创新。从实际情况看,地方高校在精英人才培养实践中已经取得不俗成绩,然而也陷入精英教育理念的认知偏差、精英教育办学的实践混乱和精英人才评价的制度缺陷等现实困境。地方高校需要提升精英教育理念的群体认知,探索精英人才培养的地方特色,深化精英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建立灵活多元的精英教育评价制度,不断完善和优化"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培养主体单一,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等问题。因此,高校应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高校内部不同院系、部门之间的合作、相互补充,也需要学校与政府、企业、相关中介机构等部门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即形成"内外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8.
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三个重要问题: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思想;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变革教育模式;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突破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从科技发展、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出发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应成为中国当代校长共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的重要领域之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四型"人才。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作者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改革,充分利用高校搭建的有利教学平台,利用高校特有的人员、设备和资源优势,以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对计算机实验教学做了深刻研究,就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当前,创新人才培养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观之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发现,人才培养中还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缺少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良好环境。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离不开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因此,探讨校园文化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性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