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公民通过互联网参与政治的现象日益增多,重大网络事件从2003年的每年几起,到2007年的每月一起,发展到2009年以后的每月数起。但凡官员因渎职、失职,公权缺位、越位、错位而按党纪国法论处的案例,多有网络监督的影子。比如: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网络民意的概念、产生背景、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究了网络民意的价值.互联网的普及为民意的顺畅表达提供了新渠道,而网络民意以其巨大的影响力越来越引起各方关注.科学认识网络民意的内涵与价值,是正确应对、引导网络民意并使其良性作用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发表对公共政策的看法,无数人的意见在网络上汇集到一起形成了独具特点的网络民意,通过其优越于传统民意的特征来影响我国的公共政策,帮助公民表达其利益诉求、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来源和推动公共政策的评估与调整,同时也分析其弊端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是现实民意在网络空间的反映,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反应事关政府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文章根据2009年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的数据,归纳并分析排名高低的原因,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经验教训,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从而形成网络民意与政府工作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作为民意与网络媒体的结合,网络民意是中国社会涌现出的一个新的意见阶层。网络编辑是网络信息的整合人,扮演着网络对话平台的建构者、网络民意表达的引导者与网络民意表达的倾听者,这三重角色相互重叠、交错,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6.
网络民意具有许多传统民意表达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网络民意在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虚假信息、非理性的网络暴力、代表性不全面、导向性错误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构建健康的、规范的网络民意良性运作平台,网站网坛工作人员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不断发展,网络成为民意表达的特殊平台。通过分析网络民意表达存在的利与弊,提出从构建网络精神价值,实施网络实名制,摆正政府"屁股",惩罚网络推手及其相关企业和将网络民意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标准等五个方面来解决网络民意表达中存在的弊端,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承载民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论监督的局限性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的快速增多凸显了普通民众对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的关注和追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网络作为民意表达的途径.网络舆情的飙升有其内在必然性,但现阶段网络舆论监督也存在着不稳定性、缺乏体制保障等种种局限,我们应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理性地认识和对待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网络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在教育决策与网络民意对话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公开征集意见议题为政策样本,以新浪博客为媒体样本,对关于教育政策的网络民意的幂律分布现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幂律分布的表象背后,意见领袖与普通博客用户之间存在演变机制——一旦已有的高访问量、高影响力博客不符合意见领袖博客的特征,其他符合特征的博客将取而代之,演变为新的意见领袖.这种演变机制表明,意见领袖的出现具有不可预期性,这使得传统的由政府主导的舆论控制方式不再可行;但与此同时,演变的幂律分布机制有助于提供更丰富的网络民意分布图,从而更好地为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不仅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如提升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可能性、增加普通民众直接干预公共决策时效性、扩大公共决策的民意基础,同时也影响公共决策议程的建立以及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具体来说它们之间存在四对矛盾:渐进性与突发性、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方主体的合法性以及理性化与非理性化之间的矛盾。通过尊重网民言论自由,主动公开网络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倡导网民自律,有意识地引导网民参与,释放"决策气球",扩大公民参与,以现实民意带动网络民意的规范性,建立健全民意调查机制,以此来达到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网络民意的合法性是民意输出系统的合法性,是实质合法性和形式合法性的统一。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民意成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的新渠道。现代民主政治本质上是民意政治,民意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依据。网络民意要在政府政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必须证明其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网络政治参与形成的巨大民意正改变着政治信息的传播方式,成为愈来愈多中国网民政治生活的一部分。这不仅促进了现有政治生态的转换,也与其周围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突。在未来发展中,网络民意必须在改变政治生态的同时实现与它的合流。  相似文献   

13.
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网络问政是公共管理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倾听民意、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日益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重视。构建地方政府网络问政模式的思路是:建立信息公开机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建立网络问政平台,畅通政府与社会沟通渠道;以多种形式及时回应网民,保证网络问政持续推进;建立问责机制,协调、监管网络问政工作;切实做到“网上访民意,网下解民忧”。  相似文献   

14.
面对信息时代互联网汇聚无数精英与草根的现状,要求我党和政府要深入群众争取网络阵地。随着网络民意的不断发展和网民群体结构的日益成熟,网络民意在诸多大事件中浮出水面,"沉默的大多数"开始寻找发声的突破口,为更好地贯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完善行政决策规则,明确行政决策责任,监督行政决策效果,在此提出依托网络民意的行政决策机制构建,以期进一步加快中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网络民意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的意见表达语境、广泛的公共话题和公众舆论、观点表达直接、真实,倾向于权利的保护。网络民意既有积极促进社会发展进程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应营造良好的网络民意社会环境,促使网络民意成为我国法治的重要推动力量,实现其与法律运行机制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网络民意是民众通过互联网这个渠道而表达出来的意见、观点和诉求等的总称。与传统民意表达方式相比,网络民意具有自身的特点,其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关乎民生、民主与民力问题,是党和政府必须重视的民意反映方式。正确对待网络民意,领导干部的态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从“黑砖窑”奴工的解救、刑讯逼供的整治,到“华南虎照”的鉴定、“三聚氰胺奶粉”的曝光等等,几乎每一次都是舆论通过网络产生全国性影响,进而形成强有力的主流民意。某种意义上,便捷快速和成本低廉,已使网络成为重要的民意形成管道。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舆论已成为主流舆论之一,研究网络舆论中的民意是否代表主流民意对于政府决策具有一定价值。虚拟社会阶层分布形态为“橄榄型”,中间阶层占据网络舆论主体地位,而其他阶层则处于劣势地位,这种阶层结构动摇了网络舆论代表主流民意的判断。网络民意有可能对政府决策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网络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源于互联网的使用,即其交往凸显虚拟性。从阿尔蒙德的政治文化理论来分析,民意表达中主要有认知、评价和感情因素,这些要素进行不同赋值和组合,形成不同的网络民意表达模式,比如合作性和非合作性民意表达。这些探讨对当代中国网络民意表达具有积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司法运作过程中,有效吸收网络主流民意已成为实现司法裁判的社会可接受性的理性选择。有效吸收网络主流民意是现代司法有效运作的内在要求、司法理性生成的保障和司法机关抗拒其他权力机关不当干预的制度屏障。然而,司法运作如何吸收网络主流民意却存在法律价值和社会事实间的冲突与矛盾。采取陪审制这种传统的公众司法参与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已经难以有效解决如何有效吸收主流民意这一难题,因此,司法运作进程中的网络主流民意吸收机制需要采取科学化的制度逻辑构造,通过构建司法参与主体间良性互动的运作机制、法意与网络主流民意的理性博弈机制及网络主流民意有序进入司法运作中的机制,才能在司法运作过程中有效认知和判断网络主流民意,最终实现司法裁判的社会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