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课程标准》倡导开放性教学,它着眼于人的教育塑造,着眼于人的能力培养,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实行开发性教学时,应做到三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相结合;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语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其实质是强调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  相似文献   

2.
周旭英 《语文天地》2012,(18):61-62
研究性学习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对语文教学势必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将研究性学习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一、语文研究性学习应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精神,积极构建研究性课堂教学的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是学生在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而易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要建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语文课堂呈现出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4.
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课题。作为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应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渠道,小学的语文教学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最佳途径。下面仅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几点建议。一、激发兴趣,动手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着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学纲要》要求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这就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现代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会自主学习、会自主创造、会自主教育、会自主健身的,具有科学思维头脑和个体发展优势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满足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信息社会对现代人的需求。异步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法,在异步课堂教学的六阶段教学中,每一个阶段都体现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强化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摒弃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情感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学法的益处和乐趣。笔者以为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7.
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课堂的教育与熏陶。语文课堂应将实实在在地教与扎扎实实地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对于教学设计的精心取舍,对于课堂教学的精讲精练,是学生在有限课堂时间高效学习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乃至各种能力上起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主张学生生动活泼地自主学习语文。本文试作如下探讨:一、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小学生素质发展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更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而服务。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围绕素  相似文献   

9.
朱卉 《考试周刊》2014,(63):26-26
<正>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决定人才素质品格。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现今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避免以往课堂教学中落后、呆板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在趣味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0.
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新课程物理教学的要求。新课程物理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新课程物理教学应全面理解物理教育的意义,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育人功能;新课程物理教学提倡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良好品德。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反映在语文教学上,主要表现为注重字词句篇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练习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语文和学生生活相结合,语文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口、耳、手、脑并用,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能力的形成并不单靠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不能仅停留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上,还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知道,新课程改革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必须能够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着眼于人的发展。语文教学有着特殊的功能,既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  相似文献   

13.
国外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如果课堂教学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主动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这将是教育的失误。《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现身为课改教师,深感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与语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应树立全方位意识 ,着眼于语文学习的整体视角和大目标 ,使学生在开放、多维、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发展个性 ,完善人格 ,形成语文智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语文教学应突破单一的、封闭的课堂教学 ,扩大空间 ,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 ,缩短与社会、生活的距离 ,因为语文教学与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向生活学语言 ,是一条无可置疑而又被公认的科学途径。因此 ,语文教学者必须明确生活对语文的作用及二者的关系。远一点从渊源上讲 ,生活是人类为求生存而从事的全部活动和以活动为范围的庞大客体。语言就是说话 (…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指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创新素质已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有效创新教育。为此.本文特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针对职教学生的特点与职教语文教学相结合,达到充分调动职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职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培养合格的职校毕业生。就职教语文的学情、教材和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陈少娟 《考试周刊》2014,(49):52-52
<正>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独特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营造良好氛围,重视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不断激活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一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着眼于未来,这就需要教师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之一。教师完全能够通过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基础性学科,语文的学习伴随着人的一生。而小学语文又是语文学科的基石,所以,小学语文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是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语言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中,识字、阅读、写作、日常交际等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语文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语文学习才会走向返璞归真。陶行知提倡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就是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锻炼应源于生活情境,应结合学生生活实践。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全方位触摸生活中原汁原味的语文。这样才能让学生将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能力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对语言的感悟淡漠迟钝,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用新的学生观去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及情感,注重学生创造性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想方设法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颗灵动之心,师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共驾课堂教学之舟;课堂外,应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