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命若琴弦》取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盲琴师只要弹断多少根琴弦就可以重见光明。由此,史铁生讲述的是弹断了八百根琴弦的师爷、弹断了一千根琴弦的师傅以及将要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的徒弟这三代人的故事。传说本身是宿命的,但是它能够作为希亡星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正是人对宿命的抗争。从八百到一千到一千二,这不只是宿命也有“生命的递增”。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王珍妮,一个被病魔折磨了近五年、一个一次次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的小女孩,如今奇迹般地活下来了.命运对她来说太不公平了,但她并没有屈从于命运的安排,更没有消极悲观.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从亲人、医生、老师及许许多多关心爱护她的人身上,体会到了特别的爱,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并学会了与病魔抗争.她顽强学习,从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中吸取养料,从而一步步建立起坚强的生活信念,在艰辛曲折的生活道路上,在与病魔的殊死搏斗中,奏出生命琴弦上的最强音.一个脆弱的生命,却成为生活的强者!  相似文献   

3.
祁敏 《文学教育(上)》2010,(10):104-105
“有一回,有个记者问我:你对你的病是什么态度?我想了半天也找不出一个恰当的阋,好像说什么也不对,说什么也没用;最后我说:是敬重。这决不是说我多么喜欢它,但是你说什么呢?讨厌它吗?恨它吗?求求它快滚蛋?一点用也没有,除了白讨没趣,就是自寻烦恼。但你要是敬重它,把它看作是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命运对你的锤炼,就像是个九段高手点名要跟你下一盘棋,这虽然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但你却能从中获益,你很可能就从中增添了智慧,比如说逼着你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明白。  相似文献   

4.
闵惠芬是“世界上伟大的弦乐演奏家之一”。这是人们对中国著名二胡独奏家的评价。可谁又曾见到盛赞之下她所饱尝的艰辛与汗水?[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1985年左右出现的短篇小说《命若琴弦》、《白狗秋千架》、《归去来》虽出自不同作家之手,却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旨:追问和回答人的生存意义问题。通过对三篇小说主旨的对比分析,本文揭示了当代中国85新思潮前后国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文学向审美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朱莉 《成才之路》2013,(27):50-50
当我们处于厄运的时候,当我们败下阵的时候,当我们面临一场巨大灾难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将人生寄托于希望。希望会使我们忘记眼下的失败和痛苦,给自己的人生重新插上飞翔的翅膀。给生命注满希望,朝着这个亮点迈起你的步伐,不要注重你的结果和开始,只求过程之美。而史铁生先生的《命若琴弦》不就蕴含了这个道理吗?给生命注满希望,才有了动力,才能铺就成才之路。三弦琴,弦在琴上,拨动的是生命的脉搏。丝丝音符演  相似文献   

7.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脱胎于1965年的“百花时代”,这是一部讲述知识分子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及由此带来的困惑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生命 生命》是一篇蕴涵哲理的散文,武老师以读、演、说、看、写等多种方式对文本中“生命”这一话题进行了出神人化的演绎,让孩子们感悟到了生命的含义与价值。在教学技艺上,她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精妙的教学设计,让观课者看到了一节真实、朴实、扎实而又多姿多彩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9.
2019年国庆期间,一部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取得了口碑与票房双赢的佳绩。该影片既饱含着砥砺使命、颂扬奋斗的家国情怀,又交织着扣人心弦、恢宏大气的故事情节。它以时间顺序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每个事件既立足“小的我”,又彰显“大的国”,用“和”字将个人梦与国家梦“一刻也不可分割”的关系充分体现出来,为这个喜庆的节日送上了一道华美的视听盛宴。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的创作,通常是他个人生活和精神历程的艺术再现.对史铁生而言,残缺身体与健康思想的矛盾统一,表现在作品里,正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生命经历的不同,生命意识的差别,在史铁生的作品中转化为主人公对命运的无声反抗、对灵魂的顽强拯救,还有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巨大变化,对人们传统的观念、生存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因而当今人们普遍地感受到生活的重压,并产生了无奈、迷蒙与绝望。作家余华用《活着》给予芸芸众生体恤、安抚、关怀与爱。他指出“苦难是生活的意义”,“人”本来是渺小的,不仅受着社会、自然的制约,还受着命运的摆布,因而自然生命是“柔弱”的,但“柔弱”的自然生命是“人”的一切的意义之源与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对生命的持守与执着。他呼吁人们面对生活的苦难时,应该能忍耐、坚强地“活着”,从而实现人的“社会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2.
走近《生命的壮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首让读者眼流泪、心滴血的协奏曲。在残酷的弱肉强食的自然界,两种同样脆弱的生命体在生死攸关时刻,用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完成了悲壮的挽歌。此时此刻,“生命’是沉重的、感人肺腑、震人心魄的!笔者以《生命的壮歌》教学为基点,跟学生展开了一场对生命价值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史铁生在《命若琴弦》中,通过老瞎子和小瞎子的悲剧的人生遭遇,触及了人如何存在的问题。生命本没有意义,生命的意义是人自身的努力赋予的。人的存在就是在无意义之中寻找生命的意义。等待是人生的一种姿态,也是人的宿命。面对人无法预知的未来,要对未来怀有希望,怀有信仰的去等待,哪怕最终没有能够实现理想。只要耐心地等待并且努力地奋斗过,生命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为这等待和努力本身就已经构成了我们生命历程。对于过去,我们无法改变,对于未来,我们无法预知,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尽个体生命最大的努力,消除生命的无聊,寻求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勇著《生命的容颜》一书,从书名上看,像是描写和诉说生命的容姿与容色,其实却是一本美学专著,正如该书的副标题所示:"审美体验与人生境界探微"。审美体验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而人生境界则是哲学、尤其是人生哲学所关注的核心议题。在著者的视域中,"生命"一词非指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生命形式,而是从哲学和美学层面上提出的有关"生命"的范畴。在这里,"生命"所指谓的是作为人的个体生命和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生命,它凝聚出来的是"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15.
《山海经》的生命意识有四种情况:生命本体嗣续中的“生”“化”观念,图腾生命演化中所突现出来的民族融合和理想追求,英雄生命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山海经》中的生命意识,在其演进中,成为后世精神生命的源头,逐渐融进人们的世界中。  相似文献   

16.
《生命的呐喊》是张雅文用生命书写的精神自传,她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文本中处处彰显,在她身上体现出的冠军精神、崇尚崇高与伟大、为尊严和人格而战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转型期弥足珍贵,是励志的最好样本.  相似文献   

17.
李佩甫的《生命册》以一个从乡村走入城市的孤儿“我”的视角,通过描写平原乡村文化对个体独立性的精神侵蚀以及“突围者”的多种路径与心路历程,勾勒出中国平原乡村的生存氛围和人的复杂面相,在回眸中窥见城镇化进程中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即个体精神自由舒展之境的无处寻觅。通过个体精神的突围历程形象地表明,乡村固然是精神困境的存在地,但城市也非精神自由的舒展之地,突围的结果是无地突围。小说以之呈现出城镇化过程中,现代思想生长所需空间的缺失与构建之难。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叫卡拉娜的12岁印第安女孩,因突然的变故,在海豚岛上独自求生,直到有一天经过的船只发现了她,她才挥别与之相伴18年的岛屿。18年!不是18天、18周、18个月,而是6500多个噩梦般的白天黑夜,被孤独和死亡围困的18年,被时间和记忆遗忘的18年。如果把我独自一人丢在孤岛,能不能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的自觉"的时代。人格意识、生命意识、时间意识与重情感、重性情的思潮成为人们创作的源泉,文学开始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进而从"言志"走向"缘情",又发展为"感物"。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集先贤之大成,全面地阐发了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生命精神。同时,又从历史和时代精神出发,提出了"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的思想,对山水诗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热爱生命》通过对“他”在渺无人迹的旷野甲,与严寒、饥饿、伤痛,与野兽袭击进行顽强搏斗的场景,向读者表明惟有顽强的精神和意志,不畏凶险,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同时也颂扬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