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一种器物、制度与文化多元混同历史要素,科举自隋炀帝于605年创立以来,就以其多元一统性影响和控制了1300余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走向,这种控制本身不仅有显性的方式,更多的则是隐性的控制。从科举文化的视角分析它对社会分层的非显性控制,一方面是为丰富科举学、考试社会学、考试文化学等学科进行探索,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为当代大规模考试的改革及其价值定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与现实的纵向维度,运用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来探讨国家级大规模考试对社会分层的控制功能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结论表明:国家级大规模考试在古代和现代,通过对人的控制来达到对考试本身、教育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控制,最终通过分层功能体现能力在社会分层中的重大作用,从而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分层的功能及社会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最初的社会分层以人的素质差异为基础,社会以分层结构方式存在具有二项基本功能,(1)有利于人类更好地适应环境,(2)为人的进取精神提供了一个表达机制.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人的进取精神与社会分层结构还存在着矛盾的一面,二者很难完全整合.  相似文献   

4.
选拔与控制功能是科举制度并存的两大功能,而且选拔功能是其首要功能,控制功能往往是通过选拔功能来实现的,不能否定科举制度的选拔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自秦汉以降,深受中原汉民族文化的历史影响,在由"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向农耕放牧相结合的农牧定居生活转变的过程中,充分吸收汉民族的优秀文化,在选官选举等制度建设上接收汉族职官选任与考核的相关内容,同时结合北方各民族政权建设的具体特点和历史与社会的习俗传承,对中国古代科举文化在北方各地的推广与施行均作出了程度不等的贡献,这对于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汉化进程与各民族的融合无疑起了极大的助推作用。这一进程从魏晋时期便已开始,尤其经历了辽、金、元、清四个少数民族政治统治时期,使中国科举文化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与社会的文化发展中,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并由此对北方诸民族社会民俗文化与民俗心理的流变,在社会文化层面给予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6.
关于科举社会流动讨论中的几个问题(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对科举社会流动研究现状的梳理与述评、对史料和研究方法的比较与分析、对流动率与各社会阶层占有率的基本判断、"分层流动"的观察,以及尝试解决研究中的一些技术与细节问题,希望有助于科举社会流动讨论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历史事实证明,举荐到考试的转变是选才方式的进步,但这种选拔方式也会带来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历史上就曾多次出现对于考试问题的争论与改革,过分地偏重于问题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考试陷入困境。通过一次考试的方式难以解决考试中的诸多矛盾。我国科举历史上分层次考试的经验说明,在统一考试的基础上采取多层的考试方式,有助于维持对于考试的多重诉求间的平衡,值得我国当前的高考改革借鉴。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在清初缓和社会矛盾、吸纳知识精英、实现向上流动、培育乡村文化上功勋卓著。骤然废除科举制度并没有解决主要的社会问题,而对乡村文化与教育传统却带来无法弥补的破坏。在当前重新审视科举制度的多重价值必将为考试制度改革带来更多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举考试作为一项封建制度,是整个科举社会,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1300余年封建社会文化的形成、演变与发展。如今,厘清科举文化概念,研究与挖掘科举文化内涵,是研究科举学与教育考试文化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教科书承载和传播的是支配集团的身份文化,这不仅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渗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承载着身份文化的教科书更有利于支配集团的掌握和学习,而在一个文化资本越来越成为个体身份决定性资本的社会,更好地掌握教科书身份文化意味着占据更多的文化资本,因而赢得更好的社会身份。因而,教科书通过传播身份文化,间接、内在而隐性地实现了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11.
考试尤其是大规模的考试,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为社会选拔和筛选人才的功能。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考试这一选拔和筛选人才的功能实质上是社会分层和社会控制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运用。首先,考试的历史发展和考试本身的层次性等皆证明考试是社会分层和选拔的工具。其次,考试的内容和过程等隐含着社会控制。所以,社会分层和社会控制是考试所隐含的社会功能,考试是课程知识合法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试论宋代福建的科举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科举制度在沿袭唐代旧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科举制度的公平原则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福建士子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尽情施展才华,使福建一跃而成为宋代少数几个科举大省之一.发达的科举在促进福建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民间重学风气的形成,以及各种人才的大量涌现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福建文化在宋代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同时,文化的繁荣又促使科举进一步发达.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学角度,以中国科举制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了科举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的政治功能。结论是:科举制的本质是以国家考试形式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发挥的政治功能,统治者达到了治国安邦,保持社会稳定的政治目的,较好地满足了中国封建社会官僚政治的统治需要;成为中国历朝统治者治理国家,巩固统治地位,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政治秩序的重要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科举史上,唐、宋、辽、金与清代都曾以五言诗作为考试项目之一。这种用于科场的诗歌,曾有官方规定或约定俗成的若干名称,亦有关于名称的种种争论。对诸种名称追根溯源,进行梳理,有助于澄清相关研究中的某些错误观念与认识,加深对应试诗文化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元代是广西区域科举考试发展史上的中衰期,科举取额甚为有限,科举及第人数极少,士子仕途艰难。此与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广西区域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密切相关。对元代广西科举考试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可以从区域史的角度为我们研讨中国科举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宋代省试、解试多数时间考诗,这类诗内容多以歌功颂德、讽谏献忠、希冀功名为主,有质朴尚理、讲求贴题、音韵、格律等艺术特色,其发展趋向是逐渐经义化,在科举考试中有较高地位。宋代省试、发解试诗及拟作对研究宋代科举考试内容、宋代诗歌及文学风尚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代实行开科取士,朝廷选拔到治国英才的同时,也造就了庞大的落第群体。落第举子一再遭受失败的打击,心灵变得脆弱而敏感。每当节日来临,他们睹物遏景,总会把节日跟科举相联系。在寒食清明节时他们方逢下第,想起那象征科举登第的杏花开得正盛却与自己无缘,不由得见花落泪;中秋之夜赏月时,仰望一轮明月会更加渴盼蟾宫折桂;除夕之夜新佰年交接之际,难免感叹流年易逝而功名无成。他们在节日中生发出的这种异于常人的特殊感受,折射出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