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爱》是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有显著地位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简·爱成长之路,塑造了一个独立自强、不畏权贵、不向世俗低头的有反抗精神的人物角色。文化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本身经历的写照,可以从简·爱的经历与作者的真实经历对照中看出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胡伟 《文学教育(上)》2008,(20):108-109
众所周之,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感情、揭示主题的。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关键,也是作者的潜心追求。因此,阅读小说,读者就必须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上,品鉴作者创作人物的方式,体会作者创作人物的用心,透析作者利用人物形象表现生活、揭示生活真谛,从而做到真正理解小说。  相似文献   

3.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大量优秀的小说可以作为史料使用。在使用小说作为史料时,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文史互证,二是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是作者生活的时代,而不是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大量优秀的小说可以作为史料使用。在使用小说作为史料时,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文史互证,二是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是作者生活的时代,而不是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沙汀小说的独创性主要体现在他对川西北乡镇生活富有特色的描写上。本文通过作者对四川乡镇阴暗、沉滞生活的叙述、反面人物的刻画和典型生活场景的展示,阐释了作者小说中独特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6.
《作者,作者》是戴维·洛奇于2014年出版的传记小说.小说以亨利·詹姆斯为传主,描写了其中年时期转战戏剧写作的曲折经历和他临终时的生活.通过查阅发现,这部小说的学术探讨多以形式研究为主.针对这一现状,尝试借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的狂欢广场和脱冕仪式两个概念,对这部小说的狂欢因素、情节机构进行分析与解读,指出《作者,作者》描写的是狂欢化的作家生活,反映了作者戴维·洛奇狂欢化的世界感受.  相似文献   

7.
才子佳人小说是诞生于明清易代背景下的一批小说。在这批小说中,易代之痛被忽视乃至漠视,取而代之的是浓重的遁世情结。这种遁世情结一方面由清初文化高压及小说文体地位所决定,另一方面,则是由作者的生活和创作态度决定的。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多为中下层文人,他们对于易代缺乏传统文人高度的责任感,他们关注只是小我,这种对小我的过分关心决定了小说只能成为小说作者弥补现实生活缺憾的一种心理补偿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李长慧 《考试周刊》2013,(31):13-14
小说《九十九度中》是林徽因小说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小说运用极具现代风格的写作手法,描写了华氏九十九度高温的一天中北平城内各阶层人民生活的片段。文章通过对小说中现代创作手法的分析,洞察故事背后作者不为人了解的另一面,以期为读者理解小说、理解作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作者以西门府为主要场所,描绘了一副明末家庭生活画卷。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居所安排是作者敷衍情节、塑造人物的典型环境,在《金瓶梅》中,居所安排不仅作为典型环境,还作为一种成熟的叙事技巧,对小说情节发展、人物刻画、表现主旨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这种技巧进一步应用到《金瓶梅》以后的小说中,更趋成熟。  相似文献   

10.
朱新燕 《海外英语》2012,(17):220-221
《印度之行》是英国作家福斯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在小说中表现了强烈的反殖民主义意识。但同时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他又不可能彻底摆脱殖民视角。因而小说中展现了作者的双重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造成喜剧性的重要因素。在小说《红楼梦》中,人物的语言具有喜剧性。这些语言既源于生活.又经过了作者曹雪芹的精心提炼,密切配合了小说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情节发展,增添了小说的喜剧色彩。  相似文献   

12.
海岩每一篇小说中的一个或多个主人公几乎都是成长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这种现象呈现出类型化的趋势,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单亲现象"最重要的作用是促成了小说主人公独特个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新写实小说以写实的手法描写出了现代人生存的悲剧,虽然新写实小说作者取材各不相同,但从其悲剧产生的原因,我们大致可分为生存条件的匮乏和都市中小市民小人物的毁灭,前者的悲剧形式作者采用的是以原生态的描写赤裸裸的再现了平凡人生存困境的细节,而在描写都市小市民生活的新写实小说中,“几乎无事的悲剧”给小市民的生活和命运蒙上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种原生态描写手法以及悲剧情节的“几乎无事”是新写实小说悲剧意识产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海岩每一篇小说中的一个或多个主人公几乎都是成长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这种现象呈现出类型化的趋势,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单亲现象"最重要的作用是促成了小说主人公独特个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读一篇小说,最主要的是读什么?不少人总喜欢读故事情节,对故事内容记忆犹新,而对小说中人物的各自特点却未必说得出来,这是不正确的阅读。读小说最主要的是读人物。小说情节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作者对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态度主要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6.
曹霞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6):124-126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誉为"伟大的美国小说",作者菲茨杰拉德为读者展示了一幅20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画卷:丰裕物质生活的背后是人们的精神荒原,荒原中的人们醉生梦死。主要从人物刻画、象征隐喻入手,探索"荒原"在小说中的表征,认为这部小说是对荒原时代的忠实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和历史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从古代通俗小说中寻找法律演变轨迹。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观念和司法活动反映在各类典籍和艺文书中,古代通俗小说对古代民众的法律观念和法律生活表现得也很充分。敦煌变文描写了不少社会法律生活,从此,法律成为通俗文艺描写的一个重要表现对象。宋代勃兴起来的话本小说沿着变文的通俗文艺道路行进,在描写上同样将笔触深入了普通受众喜闻乐见的曲折案情故事和执法破案内容。宋元话本对配刑等刑罚的充分描绘,留下了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明清时期是中华法系成熟的时期,也是古代小说创作非常繁荣的时期。丰富的社会生活为小说创作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专门描写司法官员判案的公案小说大量出现。而在描写世情的写实小说中同样有大量的法律生活题材,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人物形象,小说的思想得到深化。由于古代小说描写了法律生活,文本中羼人了为数不少的法律文体。这种文体在小说中大体表现出两种,一是脱离了法律意义上的实用性,成为了文学化的文体形式,与小说中的诗词作用相去不远一是征实化,营造逼真的氛围。法律文化的渗透、小说大量描写现实法律活动是古代小说中穿插法律文书的根本原因,司法案牍的编刊为小说引用、撰写提供了范本,科举制度培养了小说作者写作此类文书的能力,部分小说作者的职业身份促成了他们在小说中偏好援用法律文书。  相似文献   

18.
张光裕 《快乐阅读》2011,(25):133-134
人物、情节、环境被称作小说的三要素。作为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小说来源于生活,而它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艺术概括。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占了很大比例。要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认识小说折射的社会人生图景;体会作者对小说中塑造的人物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等。是初中小说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关于小说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巴黎的小公务员生活是莫泊桑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点。公务员出身的莫泊桑在亲身经历和感受着这一阶层的生活,从而在描写中形成了独特的情感氛围:他以自责的心态嘲讽公务员,以自悔的心态怜悯公务员,对公务员爱恨交加。小说人物与作者之间产生了一种难以解脱的感情纠葛,这种爱恨交加的感情就是莫泊桑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公务员情结,这也恰恰表现了作者本人思想的矛盾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20.
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些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小说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