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教育(上)》2014,(1):157-157
今年适逢作家史铁生逝世3周年及作家陈放辞世8周年。近日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史铁生、陈放、刘树生、甘铁生、刘树华、晓剑6人联手创作的小说《男人、女人、残疾人》,小说写于30年前,一直未曾发表。  相似文献   

2.
作家史铁生逝世后,全国各地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许多著名作家纷纷撰文怀念这位写出过《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作品的伟大作家。2011年1月6日晚,全国20余座城市同时举办史铁生追思会,其中在海口举办的追思会上,这场集体纪念行动的发起方《天涯》杂志社提出倡议,希望大家自愿捐款,在地坛公园建造一座史铁生雕像。  相似文献   

3.
出身不属“根正苗红”的史铁生于1969年赴延川县清平湾插队。三年后,他腰腿剧烈疼痛,故返回北京。他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清平湾。在清平湾,他与插队好友建立了一生的友谊,萌发了对爱情的渴望,享受了乡亲们给予的浓浓温情。这样的生活减轻了“出身论”带给他巨大的精神压力,同时,也开启了他之后三十三年的轮椅生活。  相似文献   

4.
周国平 《课外阅读》2012,(15):19-22
一2010年12月31日凌晨,何东发来短信:"史铁生于12月31日3时46分离开我们去往天国。"我正在洗漱,郭红看到了短信,在门外惊喊:铁生走了!我把自己关在卫生间里,失声恸哭。铁生走了?这个最坚强、最善良的人,这个永远笑对苦难的人,这个轮椅上的哲人,就这样突然走了?不可能,绝不可能一直相信,虽然铁生身患残疾,双肾衰竭,但是,以他强健的禀赋和达观的心性,一定能够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活很  相似文献   

5.
残疾及其拯救--论史铁生创作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狭义的残疾是指生理上的缺陷,广义的残疾是指人所不能者.史铁生真切地体验残疾人在物质与精神上的生存困境,他从狭义的残疾问到广义的残疾,探寻出人的三大根本残疾,并积极寻求拯救之途.他直视残疾,不泯希望,为个人和他人找到了顽强生存下去的勇气和理由.  相似文献   

6.
李巧燕 《考试周刊》2008,(51):122-125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史铁生是一个理性的作家。在众人狂热的年代里,他表现出特有的冷静。他在残疾的围城中,冲出肉体的困囿,安详地走向精神的圆满。史铁生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苦难意识,是完成天、地、人的思索后的自然流露;他对残缺人生的乐观、豁达,是因为爱的滋润。史铁生在创作中关于苦难的表达,给我们以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从渴望死去到珍惜生命,从思索个体生命的残疾到全人类所共有的残疾,从对命运的无奈到对命运的反抗、求解,史铁生通过文学创作观的形成以及在这种创作观的指导下的文学创作,充分展现了他不同于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的独特之处。因此,通过对史铁生的文学创作观进行研究,我们能透彻地体悟史铁生创作的心路历程,更好地领悟其作品展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这位用灵魂写作的中国作家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绝对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双腿残疾,身患重症,总以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自嘲。他是一个相信命运的人,他总是在探求人为什么要活着,正如他所说:我其实未必适合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他是一个令人感动、令人敬佩的人,在这个冰冷的冬季,据他生前的意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且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作为“思想型作家”史铁生的意义显然是别的作家担当不了的。他从沉重的残疾肉身开始,在宗教神性光芒的照耀下,勘悟人生真相,追问生命终极意义,寻找灵魂救赎之路,视“过程”为“圆满”。在世纪转型时期,史铁生的存在促使我们返观:我们的生存方式中究竟缺少了什么?为什么会缺少?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史铁生沉默、睿智;其作品哲理韵味极为浓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哲学色彩。本文通过对宁静的过程之美和由个体向社会深入的视角两个方面的分析,阐释了史铁生小说作品中所蕴含的宁静的爱情哲学。  相似文献   

11.
老师史铁生     
《辅导员》2011,(8):19-20
智慧语录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  相似文献   

12.
佤族青年作家王学兵走不自觉到自觉的创作之路,其作品风格独秀,创作特长是微型小说。  相似文献   

13.
《我与地坛》作为史铁生的代表作,展示了残疾、宿命、死亡这三个史铁生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通过分析作品,探讨史铁生在不幸的人生中,在生与死的犹豫间,如何对人类终极命运采取精神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史铁生留下的不只是他的作品,更是他人格的力量。 ——作家迟子建 那天天色阴沉,那个噩耗是我偶然从“新浪网”新闻中获悉的。  相似文献   

15.
从一个阳光青年变成双腿瘫痪的病人,再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思想深刻的作家,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渗入到他文学作品的每一个角落。他在作品中用睿智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展现了生命的张力。他的作品将诗意和哲理完美地融合,让人们体会到作者精神救赎的精神之旅和抗争奋斗的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 《课外阅读》2011,(23):22-23
1990年夏在北京,去史铁生家,他向我演示新式写作武器——电脑。在鼠标的点击下,屏幕上显出几行字,就是他正写作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应当是第四章"童年之门"中"一个女人端坐的背景"的一节。这样一个静态的、孤立的画面,  相似文献   

17.
瞿先飞 《学语文》2013,(2):50-51
托马斯·曼曾在《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应恰如其分》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尽管这疾病是那样威胁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智力,他的智力,他的天赋却是和这疾病紧紧地联在一起并且染上它的色彩……这一切也都与他的疾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因病去世。坐在轮椅上的他,曾以一支笔教会我们思考。他依靠着对生命的坚强、乐观而创作的知名散文《我与地坛》、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及《老屋小记》等优秀作品,感动了一代读者。这些用汗水和心血凝成的文字,并未因作家的离去而丧失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10年的最后一天,在轮椅上与病魔抗争多年的史铁生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将一笔精神财富留给了我们,那就是他的文学作品。其中最值得我们珍视的是堪称20世纪中国最好的散文之一——《我与地坛》。  相似文献   

20.
《文学报》消息,作家史铁生于2010年12月31日逝世,在社会和文坛引起了巨大反响。他的去世为何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史铁生与他的创作有何重要意义?他对于中国当下的文学创作有哪些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