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学谦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1):65-71
鲁迅的心灵深处激荡着一种饱满的自由意志。鲁迅的自由意志是尼采用的“酒神”和首家的 “狂士”性格的集合。杂文是鲁忱自由意志最充分的载体。鲁迅的自由意志决定了鲁迅洞察黑暗、与黑暗进行殊死搏斗的品格。自由意志使鲁迅专断、霸道而缺乏宽容。 相似文献
2.
古大勇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8(1):38-42
“国民性”话语其实是一种“描写”或“叙述”,从“国民性”话语诞生的源头上来考量,鲁迅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被描写”的客体。鲁迅的独异之处在于,他在对后殖民性质的“被描写”的拒斥和接受中保持了高度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内在功利性。鲁迅同时也充当“描写”的主体,毫无讳饰地“描写”着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孜孜以求“改造国民性”,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的“立人”目标。因此,鲁迅的“描写”和后殖民性质的“被描写”可以划上一道截然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3.
曾宏伟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10(4):14-18,22
鲁迅是“五四”时期最早写作新诗的人物之一。其新诗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无情鞭挞,对反动封建思想的有力批判以及对自由婚姻爱情的执着追求。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鲁迅的新诗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融合,对匡正当时诗歌界的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倾向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骥鹏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3):15-17
鲁迅一生致力于通过文学、文化活动改造愚昧落后的国民性,促使保守落后的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向着进步的光明的方向转变。为此,他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大致的"捣乱"边界:尽可能地不直接同权势者发生正面冲突,以便使自己存活下来,并能够坚持"韧性的战斗"。除了改造国民性这一目标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外,统治者的残暴、对"不可再造的"个体生命价值的珍视以及庸众的"看客"心态等等也是他采取这一策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鲁迅一生致力于通过文学、文化活动改造愚昧落后的国民性,促使保守落后的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向着进步的光明的方向转变。为此,他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大致的"捣乱"边界:尽可能地不直接同权势者发生正面冲突,以便使自己存活下来,并能够坚持"韧性的战斗"。除了改造国民性这一目标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外,统治者的残暴、对"不可再造的"个体生命价值的珍视以及庸众的"看客"心态等等也是他采取这一策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是中国的奇耻大辱。事变发生后鲁迅对这一事件反应强烈,对国民党政府不思抗日却制造内乱的行为进行深刻揭露和彻底批判,对于国民党政府对学生的镇压进行猛烈抨击。这一事变对鲁迅的思想造成深远影响,使鲁迅与中国共产党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在以后的文章中鲁迅多次提到这一事件,让人民认清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7.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
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鲁迅之名成为无形的巨大精神资产,随着其辞世,更是不断被各种力量争夺。鲁迅早年曾于1914年捐钱刻过经书《百喻经》和《地藏十轮经》,佛学界人士在解读这件事的过程中,就有意无意将鲁迅"佛化"了,将其阐释为佛学中人,使之成为佛学界的精神资产。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对“鲁迅左翼”及其和陈映真的关系作了一个勾勒,笔者首先讨论了陈映真如何解读鲁迅作品,即把鲁迅看作是现代中国特别是现代中国的左翼传统的象征。在此基础上,指出30年代的中国实际上存在两个左翼传统,一个是“鲁迅左翼”,另一个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可以称为“党的左翼”。从二者的比较入手,笔者讨论了“鲁迅左翼”四点精神特征。这样的“鲁迅左翼”不仅属于鲁迅,它是所有的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左翼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陈映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也作出了自己的独立和独特的贡献。陈映真正是这样的坚持鲁迅式的彻底批判立场的后来者之一。 相似文献
10.
“魏晋风度”是鲁迅在对魏晋时期的历史和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后.对当时士人阶层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的准确概括。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多灾多难的时期,连年战乱,国家分裂,礼乐崩坏,造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在玄学的推动下,老庄之轻人事、重自然的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嵌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进而铸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玄、远、法、虚的人格类型和生活情趣。魏晋士大夫们或徜徉山水.逍遥自娱;或抛弃礼法,放浪形骸.构成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异景观。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鲁迅是与魏晋风度关系最为密切、受其影响最深的一个,在他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打上了魏晋风度的烙印。 相似文献
11.
12.
鲁迅的智慧更多的体现在以“生存”为第一要义上。他的生存策略以进退有据,韧性战斗为主,对“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评价要辩证地的理解,了解鲁迅真实的生存态度,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鲁迅。 相似文献
13.
李向东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9-23
《秋夜》呈现了一个由反抗→绝望→反抗绝望→再一次绝望→回归反抗的轮回。反抗与绝望二者间急遽而频繁的转换体现了鲁迅处于"自由"与"他由"两种生命状态的张力场中被撕扯着的情感与思想。 相似文献
14.
人的自由意志理论是萨特(Jean Paul Sartre 1905~1980)毕生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其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中究竟如何表达,笔者试图作一简略理解。 相似文献
15.
张克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8(1):100-103
鲁迅对“审美现代性”的理解,更强调“感性地注意自我或意志精神”和“同民族主义即同政治的结合”二者之间的共通性,这更符合尼采审美主义话语诞生时的原义。 相似文献
17.
梁红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2021,(15):85-86+97
在鲁迅的小说中,很多故事的发生地点都是酒楼、茶馆、街道这些市井空间,其中,以鲁镇最具有代表性。而"市井"作为鲁迅小说中的重要元素,是具有独特意义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将鲁迅小说中"市井"的意义向学生讲解清楚。 相似文献
18.
19.
张箭飞博士在《词语细读:论鲁迅小说中的“我”》一文中,通过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关键词语“我”,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除了那些“无我性”的病态人格和“空心人”之外,“的确找不到一个理想的人格”。其实不然,鲁迅小说中,除了那些病态人格的“我”之外,同时也塑造了如“狂人”、“疯子”和《一件小事》中的“我”这样一些自我完整、人格独立、个性鲜明的健全人格的典型,他们是鲁迅笔下另一类中国国民的魂灵。 相似文献
20.
卓光平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75-78
鲁迅在戏剧的倡导和发展方面做过大量工作,他的戏剧见解,尤其是在对传统戏曲的反思与现代转化、现代话剧的引进与发展以及戏剧的功用问题的认识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回顾和总结过去有关"鲁迅与戏剧"研究的基本情况、发展轨迹、主要成果和经验教训,对今后深化该课题的研究必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