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语溯源     
齐言 《中学教育》2007,(9):57-57
打牙祭 南方民间素有“打牙祭”之俗。“牙祭”一般指旧时农历每月初二、十六.工商业主各给店员、匠师、徒工等一次肉食.后泛指百姓隔段时间吃肉.改善生活。此习俗来自于春秋时期齐国厨师祭祀其祖师爷易牙。当时,每逢初一、十五.厨师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小京把一盘香喷喷的炒肉片推下桌子,让狗打了个牙祭。正准备喝酒的爸爸火冒三丈,举起扫把要教训他,他连忙哭着跑到奶奶背后呼救。奶奶说:“别哭,别哭,就算奶奶吃了,你爸爸不敢打奶奶的。”  相似文献   

3.
我家三国     
陈超 《辅导员》2009,(14):117-117
我家三口人,真是“三足鼎立”。爸爸权大势大,身强力壮,有大将风范,我视之为白脸曹操。妈妈手握财政大权,俨然一个盘踞江东的孙权,要想三餐美食,打点牙祭,必须恭敬。而我,便是三国中最仁慈、最软弱的蜀主刘备。可怜我“刘皇叔”,文无诸葛亮,武无赵子龙,单枪匹马,光杆儿司令一个。  相似文献   

4.
我家三国     
我家三口人,真是三国鼎立。爸爸权大势大,身强力壮,有大将风范,我视之为白脸曹操。妈妈手握财政大权,俨然一个盘踞江东的孙权,要想三餐美食,打点牙祭,必须恭敬。而我,便是三国中最仁慈,最软弱的蜀主刘备。可怜我“刘皇叔”文无诸葛亮,武无赵子龙,单枪匹马,光杆司令一个。[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牙祭     
本题不是打牙祭的“牙祭”,是祭奠牙齿的意思。一天中午,吃着饭,忽然把一颗牙齿吃下来了。这事很奇怪,居然一点也不疼,仿佛饭碗里混进了一颗石子儿,怎么也没法相信,躺在饭粒里的,是我的门牙。不像孩提时代,掉颗牙,便依老人的规矩,扔到床底下。扔到屋顶上,兴高采烈,因为都知道还会长出新牙来。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自然是该庆祝的  相似文献   

6.
我家三国     
我家三口人,真是三国鼎立。爸爸权大势大,身强力壮,有大将风范,我视之为白脸曹操。妈妈手握财政大权,俨然一个盘踞江东的孙权,要想三餐美食,打点牙祭,必须恭敬。  相似文献   

7.
"一样"和"一个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样”和“一个样”都能表示“同样;没有差异”这样的意义,但二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句法上,“一个样”只能做句子的谓语中心语、宾语和补语,而“一样”还可以做定语和状语;在语义上,“一个样”有表示“差异性”和“意外性”的倾向,而“一样”没有这个倾向;在语用上,“一个样”具有强调的意味、不自足的语境特色和鲜明的语气色彩,而“一样”很少具备这样的语用价值。“一样”和“一个样”的这些差异主要是二的主观性程度不同造成的。“一样”主观性程度弱,“一个样”主观性程度强。“一个样”的主观性程度强,既跟量词“个”的介入有关,也与“一样”和“一个样”的历时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8.
十七大报告一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预示“建设”的任务已经框架性完成,今后的任务就是如何在“坚持”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这一框架。为这个框架予以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界定,便凸显其发展取向的指导意义。“统分结合”就是“中国特色”框架之本,其价值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取向——“自由人联合体”——“分”于“自由人”,“统”于“联合体”。  相似文献   

9.
从表示“江河湖海”的“江湖”,到表示“时尚前卫”的“很江湖”,“江湖”一词的意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本文简述了“江湖”一词意义的发展,并简要分析其意义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词"和"辞"     
“词”和“辞”有时可以通用,有时不可通用。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要细加区别。先说通用的情况。在意义上,“词”和“辞”是同义词。在上古时代,一般只说“辞”而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诸如“辞令”、“辞海”、“辞藻”、“辞章”、“言辞”、“托辞”、“遁辞”、“致辞”、“发刊辞”以及“辞典”中的“辞”,均可以通用为“词”。相应地,工于言辞的人,可叫做“辞人”或“词人”。成语“词不达意”和“辞不达意”也可相互通用。但是在用法方面,“词”和“辞”又各有习惯用法。如在“台词”、“誓词”、“歌词”中用“词…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仁学有着“双边”的内涵,“唐虞之道”的仁学内涵所强调的是“爱亲尊贤”而重点在“尊贤”,即选贤让能,“禅而不传”,它所适应的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需求;“孔孟之道”所强调的则是“亲亲尊尊”而重点在“尊尊”,即树立家长乃至天子的绝对权威,建立从“家”到“国”的伦理秩序,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它所适应的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的需求.两种内涵代表了理想与现实的“双边”需要,形成了“双边”合力,共同拉动了中国历史的车轮.  相似文献   

12.
徐渭在《南词序录》中把“谢娘”解释为“文女”,李复波、熊澄宇认为“谢娘”与“谢秋娘”关系更近。事实上,在“唐诗”、“宋词”、“元曲”中,“谢娘”、“秋娘”、“谢秋娘”是三个屡屡出现的意象,而且各自有其渊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形”与“神”是绘画史论中一个古老的话题,在现实的艺术创作活动中,没有“形”“,神”则失去载体;缺乏“神”“,形”会失去动力和方向。“神”好比是生命,而“形”则是躯体“,神”通过“形”来体现。“以形写神”的理念应成为艺术工作者创作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一哥”、“一姐”一般被看成词组,意思是一个哥哥、一个姐姐。近些年来,“一哥”、“一姐”以词汇的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报刊杂志中,其直接来源并不是词组“一哥”、“一姐”,而是粤方言。本文试对词汇“一哥”、“一姐”的来源、发展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无时无刻不”和“时时刻刻都”在句法、语义、认知、语用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句法上,当搭配对象为领有动词、能愿动词、形容词和否定词语时,一般只能用“时时刻刻都”,当前面为副词“都”时,只能用“无时无刻不”。在语义上,“无时无刻不”比“时时刻刻都”要丰富、复杂一些。在认知上,人们对“无时无刻不”的理解难于对“时时刻刻都”的理解。在语用上,“无时无刻不”比“时时刻刻都”语气更强烈,“无时无刻不”经常进行主观陈述,“时时刻刻都”则经常进行客观描写。从规范化的角度看,只有“无时无刻不”的用法,不存在“无时无刻都”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的角度对普洱茶之“普洱”二字作了考证研究,提出了四个论点,即一,“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音根是濮人族群的佤语。二,“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三,“普荼”即是“濮茶”。四,古代濮人布朗族先民是最先种植茶树的民族。作者的结论是:“普洱”一词实际上是一个佤语布朗族名称,是一个种植交易集散“濮茶”的地名,是一个“普洱茶文化区”特殊地域和出产茶叶的茶名,“普”即是“濮”,“普茶”即是“濮荼”。  相似文献   

17.
“骁勇”与“翘勇”是一对关系密切的词。“翘勇”《汉语大词典》未收,而“骁勇”则释为“犹勇猛”,欠精确。由于两者词形和读音都相近,易使人认为它们是同一个词,但事实并非如此。考察佛典与中土文献用例发现,“骁勇”本就体格勇力而言,当释为“健勇”;“翘勇”主要出现于佛典,就内心意志而言,当释为“坚勇”。此外,中土文献中“翘勇”意义与佛典有别,是“骁勇”的通假;佛典中“骁勇”有时也就心志而言,是“翘勇”的通假。  相似文献   

18.
“氽”、“汆”和“籴”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极容易混淆。其中的“氽”和“汆”简直像双胞胎那样难以分辨。不过,如果懂得它们都是会意字,认真分析一下它们的“成字原理”,也就不难辨清了。“氽”字念tǔn,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合起来是表示“人浮在水上”。“人浮在水上”是漂浮的一种情况,所以“氽”的本义是“漂浮”。如木板在水上“氽”、“尸体氽上来了”。又引申为“用油炸”(因为油炸食品时食物大多都浮在油面上),如“氽油条’、“氽虾片”、“油氽馒头”、“油氽花生米”。“汆”字念cuān,上面是“入”,下面是“水”,…  相似文献   

19.
说"三"道"四"     
“三”和“四”作为基本的数目字,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语言。就说成语吧,你统计过含有“三”或“四”的有多少吗? “三”:三心二意、两面三刀、三头六臂……“四”:四面楚歌、五湖四海、四大皆空……“三”和“四”:不三不四、朝三暮四、丢三落四……由此可见它们在我们的语言里的运用是多么广泛! “一”为单, “二”为双, “三”为“众”。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三”很自然地由确数变为约数,有了“几个”或“多次”的意思。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人”意思是“几个人”: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中, “三过”就是多次经过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从词性的角度看,“美”本来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形容词只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不指称事物本身。追问“美是什么”犹如追问“愉快是什么”、“好是什么”、“慢是什么”,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从概念的角度看,“美”是属性概念而不是实体概念;属性概念只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而不反映事物本身,不存在“是什么”的问题。从事实的角度看,“美”表述的是一种主观情感状态而非客观实体,追问“美是什么”是缺乏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