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年三月六日,是周恩来爷爷85诞辰。周爷爷在少年读书时,就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一次,老师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有的同学答是为了谋生,有的答是为了发财,只有周爷爷庄严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他去日本留学。给小学时的同学写下这样的临别赠言: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同学们齐声回答“:十二三岁。”老师接过话儿“:是啊,他这个时候还只有十二三岁哪!同学们,你们现在几岁?”几乎又是齐声回答“:十二岁。”有几个说“:十三岁。”老师睁大眼睛,逼视着大家:“你们的年纪和当年的周恩来差不多,你们有他这样伟大的志气吗?”学生们不假思索“:没有。”“是的,我们谁也没有他这样的伟大志气!可是,周恩来从小就有,多么了不起啊!让我们再来好好朗读一遍。”这是笔者最近在语文课中听到的一个片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小学四年级所学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周恩来去了一次外国租界地后,真正体会到了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萌发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听到这番师生对话之初,只是“格登”一下,心里没有多想,后来越来越觉得有思考的价值。周恩来是伟大的,从小就胸有大志,但他的这种志气,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的,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在耳闻目睹各种事实之后才渐渐形成的,特别是在外国租界地看到的那一幕,才...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同学们齐声回答:“十二三岁。”老师接过话儿:“是啊,他这个时候还只有十二三岁哪!同学们,你们现在几岁?”几乎又是齐声回答:“十二岁。”有几个说“十三岁”。老师睁大眼睛,逼视着大家:“你们的年纪和当年的周恩来差不多,你们有他这样伟大的志气吗?”学生们不假思索:“没有。”“是的,我们谁也没有他这样的伟大志气!可是,周恩来…  相似文献   

4.
<正>板块一词语归类学习,语境解读词义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为什么而读书?生:中华之崛起。师:这里的“之”相当于“的”,就是“中华的崛起”。看这个“崛”字,山字旁,本来的意思是“山从平地上高出来、凸起来”。这里是说“中华之崛起”,中国怎么样才叫“崛起”?  相似文献   

5.
于漪老师说过,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牵引人的灵魂进入精神境界的,语文作为母语能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其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现行的语文课将道德渗透异化为道德灌输,口号式教育大行其道。试看: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文,老师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呀?”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齐声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建设祖国而读书!”;上《土地的誓言》,某老师让全体学生举手宣誓:“为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6.
朱华贤 《天津教育》2006,(10):55-55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教师先让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教师问学生:“周总理这时几岁?”。  相似文献   

7.
80多年前东北的一所小学校中,老师问同学们读书为了什么,周恩来站起来坚定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件事告诉我们,人民总理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以振兴中华为已任的爱国理想。80年后的今天,在小学里,老师给我们讲了周总理的这个故事。从此,这个故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很想详细了解周恩来以后的事迹。终于有那么一天,我有幸参观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和周恩来故居,使我比历史课本上更清楚地了解了周恩来年幼时发奋读书以及后来留学法国,在法国召集中国留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研究怎样进行中国革命;了解了周恩来参加领导了向国民党反  相似文献   

8.
写作素材集锦爱国·为民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这是周恩来同志少年时代在回答读书是为了什么时所说的话。一位年轻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在国外参加了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他的学术论文在会上得到了高度评价,一下子成了会上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好几位...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教学学科只是“语文”,传统的学校教育被称为“读书”。语文,非读书不可,这本是一个自古都有的共识。语文,其实不是老师给“教”出来的。翻开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教育史(严格地说,中国的语文教育从甲骨文时代就开始了),那本身就是一部堂堂正正的读书史。中国是教育大国,也是一个读书大国,我国的语文教育历来重视读书。苏秦之所以能游说天下,是因为他“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地读书;杜甫之所以下笔如有神,是因为他“读书破万卷”;周总理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连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社会 ,一些青少年玩物丧志 ,整日浑浑噩噩。他们眼中盯的、耳里听的、手里玩的都是所谓“新潮”的东西。我曾问过一些学生 :“你们长大想干什么 ?”有的摇头说不知道 ,有的说开小店 ,有的说父母有钱就行 ,还有一个同学自鸣得意地说 ,他现在不读书都可以 ,因为爸爸妈妈已为他做好楼房到时靠租金吃饭……听到这些回答 ,真让人感到悲哀、令人担忧 !中国明天的接力棒传给谁 ?———成功者 ,大都早立志。名垂青史的岳飞、文天祥等 ,他们气魄宏大 ,忠心报国 ,为民族立下汗马功劳。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从小志气不凡 ,当老师问他“为什么读书”时…  相似文献   

12.
那一天是三月八日。老师走进教室问:“今天是几月几日?”“三月八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三月八日是什么节呀?”“三八妇女节!”有几个同学说。老师又问:“从小到大,妈妈给你做了些什么?”这时候,教室里热闹非凡,有的说妈妈每天给我做饭,有的说妈妈给我洗衣服……老师又问  相似文献   

13.
于漪老师说过,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牵引人的灵魂进入精神境界的.语文作为母语能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其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现行的语文课将道德渗透异化为道德灌输,口号式教育大行其道。试看: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文.老师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呀?”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齐声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不端正,必须在家长、老师的监督下完成作业。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从而回到了那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上:学习是为了什么?暂且不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建设祖国而读书”这类话题谈论,先说说我给刚读一年级的儿子的一句话:“学习是你的责任”。开学报名那天,我领着儿子去他向往已久的新学校,见新老师,并当着他的面办完了入学手续。回家的路上,我问儿子:“你看见妈妈为你交的钱吗?多不多?”“多,有一叠呢。”“是呀,但这是妈妈必须做的,因为供你…  相似文献   

15.
[案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二课时教学片断 教师一: 师:现在我们学习第一部分,请同学们齐读1-6自然段. 师:这一大段写的什么时间?地点?人物有哪些?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1:在东北,讲周恩来和伯父对话. 生2:讲周恩来对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师:当时东北的环境怎么样? 生: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人们都说他有点石成金之术、变废为宝之力,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师。无论多么顽劣、多么笨拙的孩子,只要经他点化,都会脱胎换骨。同事问他:“你用什么办法使那些自卑的学生不自卑,骄傲的学生不自傲?是不是有什么秘笈没有公开?”老师说:“我哪里有什么秘笈?我只说一句话就足够了。”同事问:“哪句话?”“每个人都是天才。”“这话有什么新鲜?”“对于自卑的孩子,我说‘每个人都是天才,所以你不必自卑’;对于自傲的孩子,我说‘每个人都是天才,所以你也不必自傲’。”每个人都是天才@小黄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魏书生教学研讨会上,魏老师讲了一个故事:一位中国同行问一位外国老师一个对我们来说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你们学校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想不到这位外国老师被问得一脸茫然和惊奇,诧异了好半天才回答说:“我们学校没有好坏学生之分。”中国老师又问:“学习不好总是差生吧?”“不!”回答很干脆果断。“有的同学外语成绩不好,可他刚来的时候一句也不会说,他已经作了很大的努力,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不能叫缺点,这是优点。”外国老师的这种与中国老师截然不同的评价方式,留给了我们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我在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时,有幸欣赏到邵老师上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彩课例,试作赏析点评。邵宏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魅力,“讲在关键处,点在愤悱时”,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推波助澜中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促使学生形成最佳情绪状态,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行情感的交流,从而促进理解与感悟。片段一:整体感知,聚焦“中华不振”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再清晰而坚定地读一读课题。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  相似文献   

19.
快乐大本营     
某日语文课上。语文老师问:“一横一撇念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念厂。”语文老师又问:“厂字上加一点是啥字儿?”同学们说:“是广。”老师又问:“广字下一个木是什么?”同学们照样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床。”老师再问:“广字下两木又是什么?”同学们想了想,回答说:“是双人床。”老师气得两眼昏花,对同学们说:“这字不是双人床,而认麻,má,记住了吗?明日,我会叫同学们用麻字组词的。”第二日,语文老师问:“昨天我给你们布置的作业你们做了吗?”同学们问:“什么作业?”老师说:“就是用麻字组词呀,难道你们忘了吗?”同学们说:“没忘。”…  相似文献   

20.
在布置活动室时,我从附近的海绵厂找来了一些海绵头。刚一进班,小朋友看到我手中拿着的海绵头,非常感兴趣,都追着问:“老师,您拿的是什么?”我还没来得及解释,就听见皓皓小朋友大声说:“老师,这是棉花!”听他这么一说,我笑了。我把海绵放在桌上,小朋友都围过来,有的摸,有的捏,有的拿着玩。然然小朋友说:“老师,这是海绵,海绵是软的。”我说:“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