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省六部制在西汉以后形成并长期发展,至隋朝时期得以确立,到唐朝时进一步得到完善。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在唐代的中枢机构中,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因尚书省下设有六部,故将这一机构设立的制度称“三省六部制”。  相似文献   

2.
先看一道2007年全国文综Ⅱ试题。(2007全国文综Ⅱ、1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史●三省六部制【概念解析】三省六部制始于隋朝,隋文帝建国后,综合汉魏、两晋和南朝中央职官的设置,建三省六部,以加强中央集权。三省指内史省(唐时改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内史省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并颁发诏令,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  相似文献   

4.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设五省: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唐初设六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其中以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最为重要。隋文帝时,决定内史省(即中书省)取  相似文献   

5.
唐承隋制,设三省六部。中书省制定政策,草拟诏敕;门下省审议签发,或驳正违失;尚书省通过六部执行。其中,门下省“审署奏议,驳正违失”的封驳权,是封建专制主义政权得以巩固和存在的重要条件,尤其在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唐朝初年,其作用更为重要。所谓封驳,是指封还皇帝失宜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误的奏章。是从封事和驳议发展而来。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止泄密,用袋封缄,称作封事。《汉书·霍光传》中有  相似文献   

6.
六部,即尚书六部,自隋、唐开始为朝廷行政机构。东汉置尚书台,辅佐皇帝处理政事,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并改称为尚书省,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分曹治事。以后尚书各曹逐渐演变为部。隋仿《周礼》六官,尚书省分吏、祠、度支、左户、都官、五兵六部。唐改祠部为礼部,度支为户部,左户为工部,都官为刑部,五兵为兵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每部又各设四司,总共二十四司,以郎中、员  相似文献   

7.
大统十二年(546)西魏改革了尚书省制度,将原来的六尚书三十六曹制改成了六 尚书十二部制,尚书六部最后确定为吏、民、礼、兵、刑、工,郎曹十二部是:吏、民、礼、兵、刑、工、计、蕃、虞、膳、驾、宾.这次改革不仅确立了隋唐以至明清六部的名称,而且还开启了北朝后期精 简机构、归并尚书省郎曹的先声.其弊端是对尚书郎曹精简过甚,不便于政务的运行,这一点在 随后实行的六官制度中得到了纠正,六官制度在六卿的体制下设立了大约二十二个相当于尚书 省郎曹的机构,奠定了隋朝尚书省二十四司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人文视野     
7号情报“政府"一词由何来政府,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但“政府”一词本义并非如此。唐朝时,确立了负责中枢政务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决策机关的中书省,负责审议的门下省,具体执行的尚书省。“三省”长官共同行使宰相职权,负责处理国家政务。这些长官们日常办公的地方叫“政事堂”,号称“政府”。“府”是官署的通称,即百官会集之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说:“李林甫领吏部尚书,日在政府。”胡三省注云:“政府”即知事堂。这大概是“政府”的  相似文献   

9.
《新高考》2009,(1)
六部始自隋唐,职能承自秦汉。魏晋以降,尚书分曹治事,由曹渐变为部。隋唐以六部组成尚书省。元朝六部归中书省。明初废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末废六部。  相似文献   

10.
"三省六部制"作为隋唐时期重要的中枢体制,一直都是政治史教学与考查的重点内容。关于此制度的经典讲解方式是呈现"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如下):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确三省六部各自的职能、三省的运行程序,理解由于相权一分为三而使皇权加强等影响。在此基础上学生形成这样的历史认识:隋唐的中枢机构是三省六部制,而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  相似文献   

11.
第八·隋代官制概况隋代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统一了全中国,依据过去的统治经验,制定了一套新官制。这套官制比过去细密、完整,影响到后代,尤其是对唐朝影响颇大。隋代中枢官制设“尚书省”,掌管一切政令,有尚书令、左右仆射及吏部、礼部、兵部、都宫、度支、工部等六曹尚书,令、仆、六尚,合称为“八座”。中枢六部的制度至此基本定形,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中央官制,有“六都”之称,但各代略有差异。隋初立有吏、祠、度支、左户、都官、五兵“六部”。唐代则将祠部改为礼部,度支改为户部,左户改为工部,都官改为刑部,五兵改为兵部,成为吏、户、札、兵、刑、工“六部”,都由尚书省管辖。宋代沿用唐制。元代“六部”改由中书省管辖。明代废除中书省,各部独立为政,此制相沿到清末。宋代尚书省下的“六部”,每部备下辖四司(曹),共计有二十四司。这二十四司的官员,各司其职,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的级别是一样的,俸银没什么差别,但实际收入却大不  相似文献   

13.
《唐仆尚丞郎表》是研究唐代尚书省职官的一部重要参考著作,但尚有缺误。根据新出土文献进行补正,有助于该著作的进一步完善。兹将新发现的书中的错误整理出来,以供唐代文史研究者参考。文章主要是订正唐代尚书省职官的名字及任职年限之误。  相似文献   

14.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九武三思《贺老人星见表》曰:臣守节等文武官九品以上四千八百四十一人上言:臣闻惟德动天,必有非常之应。(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第三册第10 66页)胡案:武则天朝文武九品以上官员数量四千八百四十一人,这大概是当时全国算得上品的官员的总和了。看起来好象不是在京的朝官数量,因为当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礼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民部)一台(御史台)大小官员似乎不足此数。然不能确定,尚待考证。《全唐文》中一则唐朝官员数量资料@楚瑶  相似文献   

15.
西魏末年宇文泰改行六官制度,这种制度不是简单地模仿原来的尚书省,而是全面合并三省、御史台、太常等九卿、国子祭酒等四卿以及部分宿卫军机构而成,它有一些创造,对隋唐官制有一定影响,但是隋唐官制最重要的渊源还是西魏,特别是西魏大统十二年整顿以后的制度。那些认为隋唐职官制度主要源自北齐或北周的看法并不妥当,学术界对北周六官的一些模糊认识需要廓清。  相似文献   

16.
正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笔者参与过许多新课程历史的听课和评课活动,感触颇多。教师对历史课标的理解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对于基本的历史事实比较模糊,甚至知之甚少,面对学生的质疑提问手足无措,甚至闹出笑话。下面就《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目同课异构活动中,关于唐三省六部制度的有关史实做一些交流。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举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此得以完善,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准确理解和把握三省六部制对于落实课程要求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17.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战国萌芽: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初步建立。②秦朝创立: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③西汉巩固:汉承秦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⑤北宋加强:剥夺大将兵权,削弱和分解地方军政财权。⑥元朝新发展:实行行省制度。⑦明清极端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六部.地方设三司.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清朝设置军机处。其他重要社会制度:分封制、编户制度、刺史制、察举制、科举制、府兵制、募兵制、蕃汉分治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改土归流,等等。  相似文献   

18.
<正>[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小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趋势:①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②君主个人权力不断提高。(一)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二)唐朝(唐太宗时):完善三省六部制影响:①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各省各司其职,提高了行政效率。(三)宋朝(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措施(1)加强兵权(兵):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军队调动;经常调换将领一一兵不识将,将不专兵。(2)加强行政权(权):在中央:削弱相权(设副宰相、设多重机构);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3)加强财权(钱):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相似文献   

19.
在讲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时,不少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由来,三省六部制与三公九卿制有何关系产生疑问,很多朝代中经常既提到“三公”又提到“三省”,一些历史现象感到无法解释,甚至对各朝代的中央体制到底是什么感到茫然。课本中对此讲述较少,而这一变化却直接体现着皇权的强化,理清这一过程对学生加强理解将大有裨益,现将这一过程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课本第104页:“尚书掌管行政,下设六部。”明显漏掉“省”字,应为“尚书省掌管行政”。尚书无“省”?$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