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电影《阿凡达》在全球热映,人们从不同角度对电影进行解读。电影中,人类对潘多拉星球的土著纳美人进行的无疑是一场侵略战争。为了阻止侵略战争,杰克等人类中的一小部分站到了被侵略者纳美人的一边,与自己昔日的战友展开殊死搏斗。电影中“侵略与反侵略”的要素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2.
具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其独特性、影响力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上,足以成为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之外的"第三极文化".依托"第三极文化"、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国电影文化,可以构成欧洲电影文化和美国电影文化之外的"第三极电影文化".提出"第三极电影文化"构想,旨在使中国电影真正成为"第三极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弘扬和传播"第三极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和民族精神,在提供休闲娱乐、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中重塑全民族文化自信,建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要使代表和反映"第三极文化"的电影作品真正走向世界,为世界观众所共享,使其与欧洲电影、美国电影及其他各国电影一起为构建和谐的世界文化、建设人类美好精神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中国电影市场中,IP电影备受人们关注.本文旨在对电影网生代时期,IP电影兴起的原因与现状进行探讨,进而对当下的IP电影热进行反思,从而寻求基于IP电影发展热潮下电影发展的新途径,以期促进中国电影市场的健康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场发布会过后,脑机接口技术再次站上风口浪尖,而其与虚拟现实结合的应用模式,一定程度上探讨了人类"数字化生存"的可能.通过对表现脑机接口的科幻影片的文本细读,并结合帕特丽夏·皮斯特斯的"神经-影像"理论,笔者认为,虚拟现实作为与"神经-影像"不断交互的自由场域,意识处于其间看似自由实则陷入一种自反的控制之中,表现为虚拟与现实的镜像悖论;在超现代电影时代,随着数字电影不断趋近"真实世界',人类意识在与电影放映的同构关系中演化为一种"去肉体化的生命状态";而这些影片对脑机接口等科学幻想的表现还与长期以来的工具理性批判形成文本上的互文关照.  相似文献   

5.
"秦朝发动侵略战争建立了中国,可以说,没有侵略战争就没有‘新中国’;冯道、秦桧这类‘汉奸’,是中华民族不灭绝的大功臣;如果日本战胜中国,中国版图将扩张到整个东亚;汪精卫是20世纪最郁闷的爱国者之一;……"  相似文献   

6.
张强 《新闻爱好者》2010,(12):142-143
美国科幻电影《阿凡达》成为全球票房收入最高的电影,这部电影的成功除了很多技术的应用以及精心编写的剧本之外,语言学教授保罗·R·弗洛莫还专门为潘多拉星球的纳维人"量身定做"了外星语言——纳维语,在电影中起到了"点睛"的作用。影片中,纳维语人说的是自己的语言,增强了科幻片的真实感,纳维人不接受英语,坚持说自己的纳维语又将矛盾推向高潮。尽管情节安排违背了语言本身的规律,但这恰恰更加凸显了影片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检证战争责任: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日本读卖新闻检证战争责任委员会撰稿郑钧等译,新华出版社,2007年在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中,扶植日本服务于美国冷战政治的战后处理造成了日本主流政治对侵略战争责任冷漠和无悔改的蔑视性亚洲观;这种后遗症与受害国人民不懈要求正义之间的紧张,一直  相似文献   

8.
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在"十七年"期间曾出现了一波文学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热潮.本文首先就文学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之间密切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对"十七年"这一特殊时期的电影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进行概述;最后以小说《祝福》的改编为例,通过对《祝福》的改动,做到了由小说至电影的艺术创作,也成为"十七年"期间文学与电影跨文化传播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此处无声胜有声——论图书装帧设计艺术中的"记白当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籍,被喻为"盛纳知识和传递信息的容器",而现代图书犹如空气、阳光、雨露,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人类能从蒙昧时代进入文明世界,图书确实发挥了极其伟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董杰 《新闻知识》2008,(5):85-86
在这个所谓的读图时代,摄影、录像、电影已成为当代前卫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当代艺术家的一种主要表述途径,并成为大众生活的密友。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变革,当代最能反映两者之间这种关系的,莫过于图像艺术对艺术及现实生活的直接而特有的影响。影像艺  相似文献   

11.
"双生花"叙事模式由于其叙事视点的丰富性、叙事语境的多重性在电影叙事模式上是一大创新,我国运用"双生"元素进行电影叙事最早可追溯到民国电影《姊妹花》.文章从叙事视点、叙事语境和叙事空间对《姊妹花》镜头中的"双生"叙事及其影像元素进行分析,揭示出民国早期电影中丰富的镜头语言,对当代电影仍然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相比于文字、图像等媒介,电影模拟了想象力在人类心智中的运作机制,是人类想象活动最为契合的外在化身。数字技术推动电影的媒介本体由“物质现实的复原”转向模型生成的拟真,电影本体之变一方面解放了创作者囿于胶片媒介机械复制特性的想象力,释放了观众想象力消费的空间;另一方面则提出了人工智能对人类想象力的挑战。作为一种想象代理,人工智能渗透进电影的剪辑、剧本创作、绿灯系统等生产环节,以机器逻辑影响了电影想象。但因缺乏根植于人类肉身的生物性和感性力,作为机器和程序的人工智能并不具备媲美人类的想象力,亦不具备真正的原创性,而是以代具/义肢的身份与人类协同创作,共同推进电影想象力的解放。  相似文献   

13.
郝君 《声屏世界》2017,(5):28-30
进入新世纪以后,河南电影的创作发行基本保持着稳步上升的状态,环顾新千年以来的河南电影,"草根情结"成为其内容创作的永恒话题.这种"草根情结"不仅体现在电影里对边缘人物生活状态的勾勒描绘上,也体现在对当今河南电影现实处境的一种无奈与自嘲.与此同时,河南的"草根"电影也开始逐渐呈现出一种类型化的创作势头,这种类型电影的尝试,是对河南电影产业发展的一种有益促进与尝试,也成为河南电影有别于其他地域电影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王璐 《传媒》2021,(2):94-96
数字技术发展促使电影不断尝试新的叙事形式,数字叙事、互动叙事成为电影叙事学新的关注点.VR技术进入电影领域,在感官体验上使电影呈现出前所未用的奇观景象,继而激发起对VR影像叙事机制的研究.本文从对传统电影的叙事性入手,对比VR影像与传统电影在叙述机制中的区别与联系,以叙述和演示的关系为切入点,寻求建构一种VR影像叙述机制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李霄 《传媒》2017,(18)
电影作为当前的主流文化产品之一,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的新风貌,对传播中华文化、输出社会主义价值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探析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历程,笔者采集整理了IMDB电影数据库中2016年有关中国电影作品的数据信息,初步解读了我国电影在海外合作、产品推广的概况,以期为我国电影行业和有关部门推进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影响世界,提供一些信息辅助.  相似文献   

16.
重新认识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和新的电影观的确立绝非没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世界电影正通过高科技大踏步走向"景观化"、而中国电影由于忽视了视昕语言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电影潮流的时候,这种对电影本性的寻求和回归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7.
季陈翔 《传媒》2018,(5):47-48
2011年,小成本电影《孤岛惊魂》的走红拉开了我国"粉丝电影"的时代序幕,并在粉丝经济的持续加持下,于2015年迎来发展高峰,在电影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粉丝电影"既不是纯粹的电影概念,也并非单纯的产业概念,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粉丝经济时代,电影工业进行文化创意转型的产物,其诞生为电影产业的革新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从《孤岛惊魂》到《小时代》,再到《致青春》《后会无期》《煎饼侠》等,"粉丝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忽视文化现象.本质上来讲,"粉丝电影"的诞生和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受众形态变迁、大众文化转型、电影细分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是媒介社会学意义上的典型现象.因此,剖析"粉丝电影"媒介社会学特性,对把握其形成脉络、作用机制和发展方向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电影史研究的唯杰作传统,已经习惯于把文革电影看作是破坏的时期、倒退的时期、黑暗的时期。然而,传播学视角所关注的却不是电影在艺术上的惨痛教训和发展上的种种恶果,而是电影传播独特的现象和问题。文革电影构成中国电影传播一个奇观的时代。它从早期对十七年电影的禁止传播到样板戏电影的独占银幕,再到后期观众对阴谋电影的错位反应,都在表明电影作为传播媒介的特性。因此,它和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一样,也具有社会公共领域的性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9.
电影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产物,自产生之时,就嵌入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引领着时尚与时代的步伐。电影来源于生活,却不等同于生活,《电影之于人生》(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1月版)就是一部宗教、哲学与电影相互碰撞交融的结晶。它并不是从专业电影人角度进行的应景式的评论,而是从哲学与信仰的层面,对电影及电影所反映的人生进行剖析与解读。哲学思想的引领作者石衡潭试图通过电影讲述的故事来观照人生,剖析人生,探索人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寓言性,在本雅明、杰姆逊等理论家对寓言理论进行多角度论证后,寓言性在各个研究领域都十分重要.在电影的创作中,寓言性的表达是不可缺少的,通过文本叙事、人物塑造、主题的寓言性,观众可以凭借寓言性的阐释发掘电影背后所承载的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本文以电影的寓言性为重点,选取分析徐峥的三部"囧途"系列的找寻寓言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