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现存福建地区乡试录汇编《闽省贤书》,保存了明代福建90科乡试录取情况,为了解该地区内部以专经为表象的科举竞争实态提供了依据.梳理明代福建各府的中式人数,分析其变化趋势以及竞争关系,得到如下结论:一是明代福建地区的科举格局,经历了由明前期福州府的一家独大,至明中期福州、兴化两府争锋,再至万历后泉州府、漳州府崛起的变化过程;二是各地区的科举优势,建立在专经的基础上,如福州专《诗》、兴化好《尚书》、泉州重《易》;三是各地科举人数的消长,取决于各地专经实力的变化,福州、兴化在明代后期科举优势的丧失,源自于漳州、泉州等地在《诗》《易》《尚书》等方面科举竞争力的增强.对闽县与晋江二地《礼记》盛衰变化的考察发现,杰出的科举人才往往能够引领一时风气,带动地方科举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举政治是指以考试选拔为官员主要录用方式的官僚政治.科举时代多数中高层官员由进士出身,而科举牢笼天下英才,不仅能消弭反叛力量,所选拔者尤多报效国家的志士.科举与古代地缘政治、吏治、朋党等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科举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从隋唐到明清1300年间,大部分政治精英从科举选拔出来,科举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产生的影响利大于弊.科举政治研究从一个侧面有力地支撑着科举学,促使科举学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科举学的文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学视角考察科举学,可以看出科举与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中国古代考试诗、学体裁和题材,还是人挥之不去的科第情结,都说明科举与中国古代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观照科举与自考这两种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关系的考试制度,可以使我们鉴古知今。古代科举是其创立之前数千年各朝探索人才选拔机制的结果,这一结果对当代自考的创立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科举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则为自考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科举贡院:古代选拔人才的重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考试制度。科举制保存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教育价值的遗迹遗物,是科举文物。科举贡院是古代科举的考场,是科举文物的宝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建设科举贡院博物馆,保存和传承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教育文物,对于今天学校的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以及学校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科举考试对古代礼俗制度的影响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一项很重要的选官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占据着中心地位。科举考试对我国古代的礼俗制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产生了富有科举色彩的礼俗活动。从而得出启示:科举学是一门内容广博、趣味十足的学问;从民俗文化学视角加强科举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宝贵文化资源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士制度,科举制的运行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社会、文化诸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全面挖掘这项制度的底蕴,不仅有对考试科目、考试方式等制度和活动本身的研究,还诞生了诸如科举政治、科举教育、科举社会、科举文化等系列专题研究。在所有科举考试专题研究中,科举与儒家经学的关系无疑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这既属于科举与外部环境关联的研究视野,也属于科举制度本身考试内容所关注领域,附属于科举考试内部,是血肉联系的一体,其演化和发展具有复杂性和不可分割性。  相似文献   

8.
巨玉霞 《中国考试》2006,(11):56-59
顾炎武的《日知录》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中两卷专门记述科举,提出“今之进士乃唐之明经也”,对唐朝与明代科举做了比较,观察到科举的弊端,进而提出改进之法。研究明代科举,必然要研究顾炎武。  相似文献   

9.
欧阳詹与科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泉州的欧阳詹,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教育家,是唐代第三个进士及第的福建人,也是经科举进入朝廷任职的第二个福建人。这在当时文化教育落后的福建具有重要意义。他通过诗歌和文论反映和关注唐代的科举,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科举考试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中对获得最高层考试取录者的称呼。明清时期,重生经过县(府)试及格者称秀才,第一名称第首;秀才通过在各省城举行的乡试取得举人资格,第一名称解元;再进京参加会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由贡士通过皇帝亲发策问的殿试,被取录者称为进士。进土分三等.统称三甲,前一、二、王名(即状元珍眼、探花称一甲,一甲踢进土及第;二甲踢进土出身,第一名称传护;王甲阻同进土出身。自明供武四年(1371)开科举,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科举,共举行文科进士考试201次.共有51624人被取录为进土。这期间,怀…  相似文献   

11.
泉州方言是汉语中存古成分最多的一个方言.将泉州方言和泉州文化互为观照,可以使泉州方言的研究更为深入,同时也为闽方言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遗存至今的大大小小古塔反映了泉州历史上佛教的兴盛,蕴涵着民俗,积淀着文化,既是古代泉州雕刻艺术的载体,又是泉州历史上海外贸易发达与闽台交往频繁的见证。本文通过对泉州现存的主要古塔所体现的宗教思想、主要功用、民俗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证,以揭示其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朱熹是我国古代儒学的集大成者,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在肯定当时科举取士功用的同时,还对科举时弊有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时人对于参加科考获得功名过于热衷,加之科举考试取士重诗赋轻德艺,导致人们道德素质下降,德业衰败。针对此现象,他提出要确立经学在科举考试当中的核心地位,弘扬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并在其书院办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对当时的科举考试产生很大了影响。其思想迄今仍具有一定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每逢吉庆佳节到来,泉州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采莲舞”便成为这些民俗活动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究竟这样独特的民间舞是从什么年代留传至今,又与中原化存在什么样的渊源呢?本试图从汉代乐府以来历代乐律、宫廷舞蹈、旗牌道具等献资料去探寻泉州民间舞“采莲”与中原古乐舞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平民职业技术教育兴起于东周时代,东周王室的衰落使人才向下层流动,他们收徒教学,或多或少地将职业技术教育列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且颇有著述。但秦以后,以吏为师的观念和科举制度占据主导地位,这又使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充满坎坷。  相似文献   

16.
科举考试对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束缚主要表现在:科举考试目的以选拔政治人才为主,忽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始终处于十分不利的社会地位。科举考试导致“官本位”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促使人们纷纷涌向仕途。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和考试功能的局限排斥了职业技术方面的内容,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推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明清以来,由于科举制度逐渐僵化腐朽而一直遭到抨击,指斥,至清末新政时终于被废止了,然而,科举废除后却给晚清社会和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严重后果。有鉴于此,朝野内外不断有人提议恢复科举,连一度坚决主张废除科举的梁启超也公然发表这种看法,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本认为科举制度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官考试制度,实际它又是一种社会整合机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上下沟通、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旦新的替代体制尚未确立,就贸然弃用它,势必产生一连串问题,如今科举制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以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仍为世界各国所沿用。  相似文献   

18.
唐人重视家庭教育,主要重视思想道德规范教育和科举知识、生产技能等的传授。在德育中,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下对上的责任,扼杀了人的独立性、主动精神和首创精神。但其强调立志、勤俭勿奢、善为人处世等也延续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科举知识传授中重诗赋和时务策,有别于前后各朝,虽然也存在着浓厚的功利色彩,但关心当代社会较多,经世致用意向明显,并为我国古代诗文发展到鼎盛时期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权德舆三掌贡举,擢进士"七十有二",选拔培养了大批的人才精英,为中唐网罗人才、奖励贤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颇受时人的仰慕与推崇。他在贞元十八年进士策问中,从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出发,观古酌今,阐述了"人为邦本,食为人天"的道理,反映出权德舆轻徭薄赋、生人安民的为君为政思想。  相似文献   

20.
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 ,具有相对公正性、确保精英的有序流动和较强的凝聚力等显著优点。同时也有考试内容僵化、学风浮薄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发展等消极影响。但两相比较 ,科举利大于弊。清废科举既有积极作用 ,也有深刻的教训。其仓促废除科举而无相应的替代制度 ,对准备科举者的出路没有做出妥善的安排 ,导致人心的急速流失、政局的更加混乱和政权顷刻间的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