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规律及其特性为何,是带有元理论性质的教育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教育规律是一种"确定性规律",把探求教育规律等同于寻找简单的线性教育因果关系.事实上,教育是有序与无序、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复杂系统,教育中不存在严格的线性因果关系.教育规律主要表征为统计性规律和非线性规律,即教育因果关系不仅具有客观性和决定性,也具有统计性和选择性,还具有非线性和多向度性.因此,对于教育规律,我们必须走出确定性规律的思维框架和认识困境,树立一种统计性和非线性的规律观,洞悉决定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育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规律自身蕴含着潜在的主观因素,合理性规律是规律对人有意义的存在形态,体现了规律的主客观必然性统一,规律的自在和自为的统一,具有阈限,是生成的。教育规律是合理性规律,是在教学成人这一教育本体中,在其自身具有的生成阈限中,经过人的主观努力生成的。树立教育规律的生成观念对我们认识和遵循教育规律,改进教育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职业学校教育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学校教育的固有属性,各自都有其缺陷,两者并存不悖.这两种属性的产生是职业学校教育的学校组织与内外部因素矛盾决定的.了解学校职业教育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表现有助于解决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教育原本复杂,但传统的教育规律探寻尽力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简约化,在根本上回避、忽视和漠视了教育之原本复杂性。复杂性思维的崛起要求教育规律研究的理性回归。教育规律是非线性规律。教育中不存在严格的线性关系,教育具有因果非等当性,教育规律是一种混沌序,是有序与无序、必然与偶然、确定与随机交混生成的统一体。教育规律不是绝对必然和确定不移的规律,而是在无数的偶然性与一定的弹性必然性的复杂的非线性交混中体现出来的规律,它是一种演化过程规律,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联系和趋势。教育规律应从自然逻辑、历史趋势、普遍人性和道德理性四个维度去探寻和检视。我们应从把握初始条件、重视偶然性、重视关系网络、创造多样性、造就对话涨落等方面去顺应、掌握和运用这种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5.
浅论教育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人们理性认识上思维方式的偏差,教育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在现实中被人为地割裂。然而教育活动以个体生命的生成转化为指向,其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都是教育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并不遵从非此则彼的原则。为此,我们要探寻的“教育规律”应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中间”描述。  相似文献   

6.
浅论教育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存在以确定性为依据,但教育活动又具有不确定性,教育活动中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教育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边界,如果一方越过边界,那么它们之间的张力将失去平衡,教育将偏离正常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回到教育事件本身——复杂性理论视域中的教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性理论把不确定性纳入研究视域,揭示了矛盾意义、概率意义特别是混沌意义上的规律观,揭示了有序与无序之间对立、竞争以及互补的复杂关系,打破了传统哲学教科书规律观被“必然性王国”统治的局面。从有序与无序的结合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即回到教育事件本身,揭示教育活动中有序、无序、组织和相互作用的四元联立关系,将使教育规律的研究更贴近现实、更彻底、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从传统思路看,直接基于现实世界这一层面上平面式逻辑考察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的关系,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历史规律对历史进程的制约有现实性,但这种现实性不是直接的,这恰恰缘于历史规律制约方式的二重性。历史规律在社会实践贯彻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抽象的逻辑必然性,它通过纠正历史运动的曲折性以确保自身贯彻下去来宣布历史规律"神圣不可侵犯"。而人们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如何把它贯彻下来,取决于人们对实践必然性的把握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为我们解决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9.
试论教学管理过程中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中,不确定性存在于教学管理中人的因素内和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有着深厚的存在 主义哲学基础和复杂理论基础。研究教学管理中的不确定性,是为了超越现有教学管理中的过度确定性,使教学管 理走向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有三个特点:一是在表现形态上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异;二是在存在形式上具有内在性与外在性之别;三是在存在的主体上具有整体性与个别性之不同。从这三个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二者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发现漏罪的并罚问题,我国刑法第70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作了具体规定,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漏洞,给刑事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影响法院判决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这些问题总体说来还是属于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20.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