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我”对父母评价的理解。4.提高自主阅读、感悟的能力,领悟本课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源自对“我”的爱。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并查阅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受过表扬和批评,表现好了会受到表扬,表现差了会遭到批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小主人公做了一件事,…  相似文献   

2.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新选入五年制第九册 (六年制十一册 )的一篇课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父亲和母亲对自己习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这两种评价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以及这两种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爱。课文的重点是作者对父亲和母亲两种不同评价的认识。从课文中看 ,这个认识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当作者在七八岁写出第一首诗 ,母亲给予“精彩极了”的评价时 ,童年的作者是“得意洋洋”;而当父亲给予“糟糕透了”的评价后 ,作者的表现是“痛哭起来”。显然 ,这时…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之后,感受很深。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写出诗,既激动又高兴,通过表扬使作者获得成功的喜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课件出示2: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课文的重点、难点是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励。”从母亲对父亲的指责声中你读懂了什么?(母亲深深知道评价中饱含着的爱。巴迪需要鼓励,将这种爱及时给予巴迪,希望给他力量,让…  相似文献   

5.
陈忠杰 《山东教育》2002,(25):43-44
教材简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材中的一篇新选课文,作者为美国作家巴德·舒而伯格。文中,作者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对他写的第一首诗,母亲认为“精彩极了”,父亲认为“糟糕透了”。由自己的人生经历,作者逐渐感悟出这两种极端的断言所包含的爱以及对自己成长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难点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爱的两种表现形式。教学目标设计1.读懂课文,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含义;2.有感情地朗读课…  相似文献   

6.
张鑫正 《师道》2008,(5):26-27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作者初学写诗时父亲和母亲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说明一个人要获得成功,离不开严格的要求和热情的鼓励。同一首诗,妈妈说“精彩极了”,爸爸说“糟糕透了”。为此。我抓住分歧点。引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辩论,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在批评中深含着鼓励和希望,  相似文献   

7.
陈钰 《教育导刊》2006,(3):55-55
当家长在外辛苦工作,劳累奔波了一天后回到自己为之付出努力的家时,却要面对孩子违反纪律的投诉,你会怎样?是大发怒火,抑或严厉批评呵斥?或是听之任之,来个“冷处理”?下面,先来听听两位家长的感言。家长一:不打不成器我曾热衷于这一传统而“高效”的方法。早晨,我的一巴掌能让只顾着玩的儿子乖乖吃饭;晚上,我的一巴掌又能让儿子乖乖地离开电视机上床睡觉。这种方法即时见效,让我深信孩子“不打不成器”。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的内心越来越感到不安和焦虑——孩子开始说谎了,他说慌是因为怕挨我打,这让我很震惊。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管教育…  相似文献   

8.
师:同学们,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看课题。(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师:从课题中发现什么了?【课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形式较为特殊的题目,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使学生“自主”学习本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生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意思正好相反。生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加了引号。师:遇到这样的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生1:什么“精彩极了”?什么“糟糕透了”?生2:为什么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并列在一起?师:好!让我们带着各自心中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生:(自由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9.
去年3月,我参加学校的赛教活动,抽到了《种一片太阳花》这篇课文。当时,我脑子里一片茫然,感觉无从下手。首先是由于自己第一次接触北师大版教材,对其感到很陌生。更重要的是,像这样的课文,是不容易深入浅出地讲出内涵的。在与它“僵持”一段时间后,我在琢磨:怎样由花的特点自然而不牵强地联系到人呢?怎样才不会造成“文”“理”两张皮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读了《乌塔》这篇课文,受益匪浅。 课文讲的是一位德国的小女孩——乌塔,14岁就自己挣钱,独自游历欧洲的真实故事。读完课文,我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在中国,孩子差不多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很少有家长放心让子女独自一个人出远门的。  相似文献   

11.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在教学中,可通过读书这一感悟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运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感悟爱、体会爱、升华爱。  相似文献   

12.
《学会查“无字词典”》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二课,这是一篇令人生厌的说教课文,我不喜欢,也不奢望三年级孩子通过本课的学习,真的能够懂得编审教师的苦心——看到一个词语能够联系亲身的体验去理解。这样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方式哪是一篇说教可以速成?(顺便交代一下:“三上”选编的课文中,可圈可点的不少,这是三年级孩子的福气,我们一线教师应该献上掌声,给那些参与本册编写的老师们!具体那些课文,以后我在教学中陆续解析。)  相似文献   

13.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记叙“我”在七八岁时写的第一首诗,受到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终于取得了写作的成功,同时也懂得了当时母亲的赞扬与父亲的批评都出于对“我”的爱,自己的成长既离不开赞扬与鼓励,也离不开批评与教育,应该正确地认识与对待它们才能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14.
按一位家长,为自己孩子表现出的朦胧的“爱情意识”很焦心。今天,我说说对此的看法。光明老师:今天的我们(指成人:家长与老师),面对孩子朦胧的爱情意识,持什么态度是首先要弄清的——因为你的后续行为都是根据这态度决定的。首先,我们该不该对孩子进行“爱情教育”?学校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名字是“爱情如歌”的课文,这引起  相似文献   

15.
李霞 《湖南教育》2003,(5):50-51
教学片断师: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写的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学习、讨论。(生小组学习、讨论)师:明白了吗?你是怎样理解的?生:妈妈的评价———“精彩极了”,这是对孩子的赞扬与鼓励,爸爸的评价———“糟糕透了”是对孩子的批评。生:我觉得正像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那样:“‘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生:作者为什么要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爱?生:我有时候虽然考试考…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主要叙述了“我”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使“我”在这两种评价中健康成长。教学此课的目的是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重点和难点也是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教学理念从让学生有所感悟的句子入手,以读为媒,假托作者召开与读者见面会的活动,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与文本及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从而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教…  相似文献   

17.
【教材简析】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爱心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地体会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读教材。课文主要讲作者童年时写了一首诗后父亲和母亲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中感悟到的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这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8.
设计意图现在的家长普遍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但在生活上往往一手包办,忽视孩子动手能力、自理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设计了一系列相关的生活活动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生活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本设计是系列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19.
纪延淑 《山东教育》2004,(28):19-19
有些教师由于工作忙,或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学生犯了错误时,常常这样“命令”:叫你爸爸(妈妈)到学校来!这无意中将自己职责中的家访变成学生家长的“校访”。这种做法,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危害却是极大的。对家长而言,因是老师的旨意,又望子成龙心切,所以无论自己多忙,或心情如何,都得准时到校,否则得罪了老师,担心贻误孩子。家长被传“校访”,教师常常对家长批评、责难。家长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把孩子的错误违心地大包大揽过来,并且替孩子下保证,订计划,对学生起不了多大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而言,常常是因犯错误被罚而让家长“校访”的。自尊…  相似文献   

20.
家长批评孩子是很常见的教育方法,如果方法不当,孩子就会反感和不满,效果很不好。我觉得批评孩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我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经验,谈一谈批评中的“三忌”和“三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