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喜伟 《文教资料》2010,(19):99-100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的一个类别,是在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的舞蹈。良好的身体柔韧性是舞蹈姿态、跳跃技巧、爆发力等一系列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前提。更是跳好中国古典舞的关键。它不但能体现民族性审美的表现力,而且能展现出舞蹈中肢体的律动性和韵味性。通过柔韧性训练的主旨作用,以典雅的舞蹈动作诠释充满情感的中国古典舞,陶冶情操,锤炼感情。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舞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舞蹈,期间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外形到内蕴向新空间拓展着,而这在一定因素上是归功于唐代舞蹈的。至今,唐代那些丰富多彩的经典舞蹈动作元素仍被一一保留和延用,在中国古典舞中就可清晰地看到独具唐代特色的舞蹈动作元素。这一元素的提炼和运用也给中国古典舞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舞是由无数动作组成的肢体艺术,古典舞动作是由无数的"点"和"线"组成的集合体,"点"是"线"的基础,"线"是"点"的延伸,"点""线"完美结合,通过可见的动作姿态与面部表情表达思想感情,呈现古典美。但目前的高职古典舞教学不能满足舞蹈人才培养及艺术传承要求,应在基训教学课堂上有效表现中国古典舞的点、线、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舞蹈魅力。通过古典舞的连接动作,点和线的运用,实现动作、节奏、情感在舞蹈中的完美融合,表现古典舞的点线美。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舞是当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古典精神的一种崇尚与追逐。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是中国古典舞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语汇。任何舞蹈都会用技术技巧来表达和强化自己的情感,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接连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为舞蹈的表现力创造了前提的身体条件,强化了身体韵律与动作技能的结合,也创造了具有高水平舞蹈艺术所需要的身体表现语言。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发展至今,已演化为四大块,分别是控制、旋转、翻身、跳跃,因而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主要是围绕这四个方面以及对身体的控制能力进行有效、系统的训练,其总体要求是围绕形、神、劲、律进行的系统训练,所以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训练在于用独特的风格和韵律传递神韵与激情。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趋势及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舞是在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加工和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的艺术实践检验流传下来,具有典范意义和独特风格的传统舞蹈。本文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诠释了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发展趋势及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学周刊C版》2014,(3):226-227
在中国的古典舞中,有许多翻身动作,大大提高了舞蹈的观赏性,提升了舞蹈的魅力。翻身在展现舞蹈的古典美、女性的柔韧美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对翻身动作的研究,对于中国舞蹈的发展创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的传统舞蹈,而“身韵”则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本文在阐述中国古典舞和“身韵”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身韵”对于中国古典舞的重要价值,并且着重从“形、神、劲、律”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古典舞中,有许多翻身动作,大大提高了舞蹈的观赏性,提升了舞蹈的魅力。翻身在展现舞蹈的古典美、女性的柔韧美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对翻身动作的研究,对于中国舞蹈的发展创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戏曲舞蹈和古典舞拥有独特的民族传统舞蹈艺术,本文主要以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形态发展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阐述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起源由来、发展过程和戏曲舞蹈身体语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与审美,研究舞姿外部形态和内涵要素,总结和探究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舞舞姿形态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使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蹈能更好地发展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戏曲舞蹈中探索中国古典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戏曲是一个值得我们珍惜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璀璨的产物。因为她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武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武术和舞蹈中蕴含了大量的舞蹈动作,最终形成了风格独特、韵律优美的戏曲舞蹈。而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界前辈在50年代研究总结创新出的具有中国古典风格的舞蹈学派,它主要是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手法,结合我国的戏曲、武术、杂耍等艺术形式,形成的一种舞种。既然戏曲中蕴含着舞蹈,古典舞蹈中又融合了戏曲,那么,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戏曲舞蹈到底有着怎么样的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