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年的儿童读物市场,掀起了一阵波澜。先是有了"黑暗童话",安徒生笔下最后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凄惨地被宰杀,成了盘中"烤鸭"";睡美人"不再被王子唤醒,而是变成了邪恶的"复仇女巫"";灰姑娘"呢,优雅的天使,竟遭遇火刑成了陪葬者……后是出现了"恐怖读物",号称"胆大的翻开,胆小的走开",其情节与"黑暗童话"非常接近,都是"美人鱼其实是鲨鱼"之类的故事情节,让人读来毛骨悚然。  相似文献   

2.
青年学者李红叶的著作《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对安徒生的童话做了外国文学、儿童文学、比较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全方位研究;此书是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的重要著作。本书学理层面的意义在于作者由“儿童的发现”的做的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在中国到了“五四”民主运动开创的时代,才有了“儿童的发现”和“儿童文学的发现”,也才出现了对安徒生童话的“立体解读”。李红叶的著作是“一部完整的安徒生的接受史,阅读史”,她是做此工作的中国第一人。  相似文献   

3.
《安徒生童话》一直被全世界人民奉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普及率非常高。然而调查的事实却是大部分人只知道老三篇(《灰姑娘》《丑小鸭》《海的女儿》),对其他作品并不熟悉。经典原本应该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心灵鸡汤,但现状却是让学生看起来很美而不愿靠近,更谈不上真正走进。经典阅读的最终目的是浸润学生的心灵,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4.
童话伴随了几代人成长,现在的孩子却渐渐远离了童话,很多孩子甚至不知道一些经典童话的作者是谁,对童话的基本知识了解很少,更多的孩子没有时间欣赏童话。我们这代人的文学启蒙都是从童话开始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都是孩子们喜欢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之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是因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在  相似文献   

5.
安徒生,创造美丽童话的圣手。而我呢?也想有一天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美丽童话。踏上讲台,我才发现:现实版安徒生童话每天都在我与孩子之间发生着!  相似文献   

6.
朱逢 《教师》2015,(10):63-64
安徒生童话是一部优秀的童话,曾经是孩子们成长最好的精神食粮。但现代社会,可选择的读物非常多,因此选择传统童话的孩子和家长越来越少,由此有人质疑,安徒生童话已经过时了,安徒生童话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太大作用。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材料分析、行动研究等方法对安徒生童话在儿童及其家长中的接受程度以及安徒生童话对儿童的作用价值进行了调查研究,试图证实安徒生童话依然受孩子们的欢迎,仍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的安徒生童话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之前的儿童学翻译,未能完全做到以儿童与原为本位,同完型意义上的儿童学翻译尚有一段距离。完型意义上的儿童学翻译始于“五四”,其起点与成熟的标志是安徒生童话的翻译。安徒生童话的意旨已经进入到个性与人道的终极价值及其相互冲突的深刻层面,恰合新化运动的启蒙需求;安徒生谛听天籁的敏感与悟性、多彩而精妙的诗性笔触与贴近童心童趣的讲述体,创造了舒展而灵性、质朴而瑰丽的审美境界,其“伟大的感动力”引起了“五四”坛的热切关注,带来了安徒生童话翻译的丰收。  相似文献   

8.
《安徒生童话》通过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以及充裕的美学元素给儿童创造了一个富饶的精神世界,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心灵的解放、生命的唤醒都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但是在现代童话教学中存在过于重视智育和德育而忽视了安徒生童话中的美育价值的现象,因而本文从美学的视角出发,发现安徒生童话在现代教学中存在三方面的缺失。因此,为了完善童话教学,充分发挥童话教学中的审美价值,本文提出了六个教学方法:移情教学法、辩证教学法、跨学科教学法、联合阅读法、创编教学法、生态观摩法,以期给童话教学课堂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9.
梁志坚 《莆田学院学报》2008,15(1):56-59,71
探析安徒生的基督教情结,对安徒生童话中基督教主题作品进行探讨。指出由于长期以来忽略了宗教文化对安徒生创作的影响,导致了中国读者对安徒生童话作品的误读。  相似文献   

10.
作为童话从民间走向文体自觉的标志性人物,安徒生的童话创作从民间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素材。树作为丹麦民间传说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不仅丰富了安徒生的童年经验,也是他成年思悟的深刻表达。在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中,“树”成为作家对于自我生存的思考与回答。本文试图探索其童话中充满象征与隐喻的“树”的意象,以期寻求解读安徒生童话的新的角度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栗仪 《文教资料》2012,(18):31-32
安徒生作为世界儿童文学创始人,其童话的特点之一便是"萝莉情结",集中表现于喜欢以低龄少女为主角,赋予其勇敢善良的人格,散发出圣洁无瑕的光辉。这源于童年安徒生目睹一个疯人院女人后留下的心理阴影,以及身世和外貌带来的严重自卑,他倾向于柏拉图式的恋爱,抵触熟女,倾向"萝莉"。安徒生对少女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赞美,对儿童起到了女性主义的启蒙作用,有利于女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灰姑娘型”童话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姑娘型”童话故事因法国夏尔·贝洛尔的《灰姑娘》童话文本而传遍欧洲,因德国格林兄弟的《灰姑娘》童话文本而得名并传遍世界。周作人及英国人的研究都认为“灰姑娘型”童话故事最早的书面记录,是公元9世纪(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之一《支诺皋·上》中关于叶限姑娘的故事。该故事通过来大唐做生意的阿拉伯人传播到了阿拉伯地区,经在阿拉伯地区游学的法国学者扩散到了欧洲并传遍世界。《酉阳杂俎》续集之一《支诺皋·上》中叶限姑娘的故事表明,“灰姑娘型”童话故事的源头在今贵州东南侗族聚居地区。  相似文献   

13.
李清华 《辅导员》2012,(33):43-44
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思想品格成长的文学样式。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占领儿童教育的阵地,这对于塑造儿童良好的性格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为例,详细阐述童话在儿童性格培养中的价值。一、童话有助于儿童树立长远而美好的理想童话最基本的特征是其丰富多彩的幻想。童话对于真善美的颂扬,对理想世界的描绘,寄托  相似文献   

14.
“无意思之意思”的儿童文学价值观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者首次将衡量儿童文学价值的标尺从先前的强国智民、救国图存以及教育儿童等功利价值转向了以儿童为本位、只要儿童快乐的非功利价值。周作人认为安徒生的作品《小伊达的花》比其经典作品《丑小鸭》更好,这并不是因为《小伊达的花》“讲花的跳舞会,灌输茫神的思想,实在只因他那非教训的无意思”。“无意思”并非无意义,儿童通过阅读大人看似“无意思”的作品,能够使儿童充满空灵的幻想与快活的嬉笑,让他们“愉快的活动,这便是最大的实益”。在周作人看来,“无意思之意思”的作品算是儿童文学的最上乘。  相似文献   

15.
安徒生童话深具儿童精神,安徒生童话的儿童精神在中国的流变从一个侧面记录着中国文学自身成长的足迹,梳理安徒生童话的儿童在中国的流变为思考自身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16.
吕沙东 《文教资料》2014,(18):20-22
19世纪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在童话中成功塑造了一批天真烂漫、善良乐观、飞扬诗性和童年独特生命体验的儿童形象。他笔下的童话小主人公,展现出率真纯洁、最接近人类生命本质的自然天性。他将自己对童真心灵世界的留恋和对人类美好生活境界的憧憬投射在童话小主人公身上,使这些童话形象蕴涵爱与善、谦卑与坚忍、宽容与悲悯等丰厚人文内涵和文化意蕴。这为今天重新发现儿童,寻找一块可以净化人们心灵的净土——童真世界,重建人类爱与美的精神家园,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宋亮 《教育》2014,(6):48-48
《一只丑小鸭的悲剧》因为和安徒生童话不同的结尾,被部分家长抵制。安徒生的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白天鹅。而《一只丑小鸭的悲剧》里的丑小鸭坚信自己将成为天鹅,选择离家出走后,被农妇抓住,成了一道佳肴。对于这样猜得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尾的“黑暗”童话故事,教育论坛里的家长纷纷表示:“三观尽毁啊!”《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避免阅读和讲解有负面信息的文章,已成为语文教学界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也是鲁迅文章从必修变为选修的原因——新课改要求讲解课文要结合实际,负面信息课文怎么结合实际?只好不讲了。  相似文献   

18.
统观安徒生165篇童话可以发现,安徒生童话呈现出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交流受阻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当两者正面相对时,其中一方(主要是人类一方)并不知道另一方的存在。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沉默”作为一种幻想方式被运用。“沉默”是安徒生成功在“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灵魂里出入自由”的法宝之一,它成为安徒生童话打破幻想与现实僵局的重要方式。“沉默”的存在在彰显出两个世界的同时,勾勒出安徒生暖昧的幻想观。  相似文献   

19.
从民间故事教学现状来看,许多教师忽视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忽略民间故事蕴含的育人智慧,丢弃民间故事育人价值观,无视民间故事的文化传承。聚焦"这一个"民间童话故事的教学价值,探索"这一个"民间童话故事的教学策略;以期继承"这一类"民间童话故事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20.
安徒生说:“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在为孩子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此话道出了童话的三个特征:第一,童话的创作来源是作者的一切感情和思想;第二,童话的阅读主体是孩子;第三,童话的文学价值是对儿童的价值引领和对成年人的价值讽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