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品读古诗,常为诗句中意蕴各别的“独”字而发出由衷的感叹。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作为东汉末年这一时期诗歌的典型,正是当时诗人情感的重要体现。其作者的确在抒发感伤之情,但他们并非一味地沉浸在悲叹中,而是表现出在社会动荡、思想混乱中个人情致的一种张扬——慷慨之情,即感慨士不得志的激昂、叹息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洒脱、伤感亲人别离的率真。  相似文献   

3.
在卷帙浩繁的诗歌园地里。写雨名篇,琳琅满目。古人为何对“雨”这一物象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后,格非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从80年代的那种注重形式的探索而转向对现实生活的观照。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呈现了他对社会、历史、人类内在精神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在花家舍一百多年的风起云涌中洞悉了个人命运的浮沉和乌托邦梦想的大起大落。三代人为梦奋斗,却都被无法逃脱的、宿命般的孤独所围困,显现出了孤独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而乌托邦梦想的建构和崩塌的叙事,是格非在经历了重重精神困扰之后,自我抉择和精神升华的产物,用以对抗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以期人类在注定孤独的人生旅程中重新找到自我归属和人生价值,表现了对时代的叩问和超越。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意"是诗人主观的思想和情感,而"象"则是具体的物象或形象。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或形象都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本文拟从古诗中"桃花"的意象为例,来解读中国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6.
“两弹一星”精神跨域时空、历久弥新,它是中华民族顽强生命力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够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历史缘起、深厚意蕴及时代价值进行探寻,能够引导全国各族人民主动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8.
古诗极富美感,对小学生来说学起来很有点难度。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帮学生快速进入诗歌描绘的情境,与作者心灵交汇,相互融合,产生共鸣?作者尝试使用五读古诗法,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辅导员》2011,(13):127-127
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游历山水时,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篇。我们不妨读着古诗去寻觅那诗中的风景吧!请将这些山水、历史名胜填入下面诗句中:  相似文献   

10.
灯烛是古代夜景中常见之物,它光线昏暗,跳跃不停。当黑夜来临时,那些浪迹天涯的游子、空守闺房的怨妇、伏案苦读的书生、宦海浮沉的士子枯坐灯下,眼前闪烁不定、摇曳多姿的烛火,户外时断时续的狗吠、忽高忽低的虫鸣,自然会引发人们的种种愁思,于是灯烛便成为他们寄寓情感的对象,倾诉心声的媒介。如司空曙《云阳馆韩绅宿别》: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可见古诗文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介绍了古诗教学中品读古诗的几点做法,并做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王林 《语文知识》2005,(7):10-11
古诗词中的“云”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意蕴。一、寓闲适隐逸之趣南朝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后因以白云代指闲适隐逸之趣。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即从陶诗变化而来,以寓隐逸怡悦之怀。“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行到水穷处,坐  相似文献   

13.
“济公”活佛精神倡导的是一种普度众生、乐于助人,惩恶扬善、扶困济贫,并敢于与为富不仁者斗智斗勇的精神。活佛“济公”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的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说明济公形象具有广泛的亲和力。“济公”活佛精神是一种“高深”的道德文化典型,也是我们当今社会公德建设的有力向导,它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内涵,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济公”活佛文化其实就是文化强国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流水”是诗人经常借用的一种意象。因“流水”剪不断,永不停歇的特点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流水”常用来喻愁。  相似文献   

15.
王锐 《语文知识》2006,(10):14-15
在我国古代,马经常出现在描写边塞和战争生活的诗篇中.诗人们留下了许多与“马”和“马蹄”有关的脍炙人口的诗句。四蹄腾空,可显骏马奔跑时的飒爽英姿:跨沟越壕,跋山涉水,可显战马神威;马蹄声声,警报频传,可显军事紧张;马蹄撒欢,悠闲驰骋于青青原野,可显蓬勃气象。本文打算从四个方面谈谈古诗中的“马蹄”意象。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频繁的时期,社会的动荡激发文人创作的敏感,出现了“建安风骨”这一特殊的文学风格,既是中国古典文学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也对后世文学以及文艺理论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当下复兴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挖掘“风骨”的语源和形成,积极研究“建安风骨”的意蕴和价值构建,可以更深入地探究建安文学的形成,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并在新时代文学理论的重构中进一步确立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程娟珍 《成才之路》2023,(17):29-32
“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精神的准则。传统“义”文化的精神意蕴体现在礼仪风貌、恰当适宜、公平正义和情谊仁爱几个方面。传承发展“义”文化,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以恰当适宜为尺度,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平等互利为原则,实现共同发展;以公平正义为准则,实现文明和谐。在新冠疫情发生期间,“义”文化既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也是互帮互助的众志成城,更是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论述,既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亦是为全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构筑的强大精神砥柱。其提出经历了从“红船精神”到“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由具体到普遍、由局部到整体的全方位论述过程;其内容蕴含了“‘北大红楼精神’、‘渔阳里精神’、‘《共产党宣言》精神’和‘红船精神’”的理论构成,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内涵特质。这些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内容,不仅为党在新时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提供了理论遵循,更是为党在新征程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每个人的成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育也应该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华丽瑰宝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内涵,教师要充分利用古代诗歌的这一特点,在古诗鉴赏教学中渗透"三观"教育,从而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雨,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丝丝小雨,滂沱大雨,久雨不晴等等。可是在诗人特别是古代诗人的眼里,雨却成了一首首纯情的诗。同时,雨也成就了一个个流芳千古的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