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手札》与《果园城记》不管在创作时间还是在意义逻辑上都呈现连续性,在对中国“现代”和“现代性”体验、沉思、描绘上构成互涉、互文关系。从逻辑上说,或许正是上海都市这一段现代生活经验和体验,促使师陀还乡寻觅。一个对城市文明的书写,一个对乡村形态的叙事,两个文本互涉互释和参差对比,共同构成师陀对整个中国“现代”场景沉思的“双城记”。与《果园城记》侧重文化整体性和方向性反思不同,《上海手札》更多抒发了战争中的体验,并倾向于抽象这种体验。比当时普遍的战时散文、报道,《上海手札》具有更多个人性,不仅审美上显得丰裕,也隐伏了沟通当代语境下反思“现代”和“现代性”问题的文学资源。  相似文献   

2.
《上海摩登》是李欧梵的作品,作者通过“物质生活上的都市文化和文学艺术想象中的都市模式”从不同层面想象、重构了上海的现代性,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关于上海的新的想象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关于晚清上海历史与文化的讲述中,女性社会位置的变化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通过讨论《点石斋画报》与《吴友如画宝》中的女性呈现,分析其中的“观看之道”及隐藏的复杂的社会性别关系,进而揭示出晚清上海都市现代性问题中消费文化的这一面相。  相似文献   

4.
《海上花列传》诞生于十九世纪末的上海租界,以长三书寓为主要的书写对象,从花街柳巷这一特殊的公共领域入手,以此来观照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输入后对上海产生的影响。作者韩邦庆尝试用传统的叙事方式来书写他对一个新兴都市的认知与记忆,《海上花列传》的文本意义由此获得了多重性:既体现出新兴都市中的现代性因素的萌芽,又完成了对中国古典小说美学的一次回归,同时凸显了传统文人在面对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冲击时的彷徨和犹疑。  相似文献   

5.
以1947年创刊的《电影杂志》为切入点,透视其编辑理念的特色,认为《电影杂志》编辑出版的良好表现得益于特定的都市时代前提;其成功之处在于编辑者卢莳白主导下杂志所确立的正确的编辑理念,如"内行办刊"、坚定办刊宗旨、讲求编辑职业素养等。在此前提下,从服务都市社会需要以求生存、发展的角度考虑,认为《电影杂志》在近代上海都市文化建构中发挥了积极意义,一方面,着力建构了近代上海都市文化的摩登形象;另一方面,积极宣扬了一种现代美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追求,有别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审美价值取向,是一种建构近代都市文化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6.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1):F0002-F0002
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系教授王田葵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外语部副教授何红斌合著的《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近日由上海三联书店正式出版发行了。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将舜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并考察其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学术著作。作者从1992年至今,用了13年时间就舜文化研究方法、基本内涵殛现代性转换作了全面深入研究。它是一部学术新著,更像一部思考者的手记,充盈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思索、辩难、质疑和关怀,被学术再认为“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7.
诗集《恶之花》中的组诗《巴黎风貌》,最能代表诗人波德莱尔对都市世界的观感与体验,敏锐地捕捉了现代文明的缺陷与都市病,通过兼及巴黎都市从整体宏观到具体标志微观的空间书写,从丑陋的事物中开掘新的审美意象,对乌托邦的美好世界、人的现实沉沦及都市病予以诗意呈现,展示出色彩浓丽的都市画面,既在参与都市生活的诗意书写中获得了审美超越,又开启了诗歌的"空间书写",是波德莱尔现代性观念的诠释,创造了一种新的与现代性相联系的"瞬间体验"审美范式,达成了对都市现实和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8.
何言宏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坚持与抵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和《介入的写作》(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等著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中具有较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是上海书写的代表作家,学术界对其作品的研究主要从都市文学、伤痕文学、移民文学等角度展开。本文从格奥尔格·齐美尔的现代性特征入手,对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中的上海所展现的现代性进行分析,试图证明知青们的伤痛隐性原因,即对现代性的不适。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急遽转型与文化的嬗变,中国都市不规范地迅猛发展,李俊国先生亲身经历、感受并关注着这一切。2004年1月,《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研究》一书的形成出版,对于他本人来说,是卸下了背负长达十几年的“包袱”。该书从文学与都市的“关系”维度,专做现代都市小说研究,  相似文献   

11.
小说《倾城之恋》以上海外来者的身份对香港进行了重新审视:在张爱玲的视野中,香港对于上海而言是一个充满色素相冲的异域都市;而香港导演在《倾城之恋》中又以文化寻根者的身份对上海的旗袍、上海菜等具有上海特色的元素进行回顾.张爱玲文本中上海是本土中国的象征,但在许鞍华的影片里上海只是香港回忆自己的底本,香港比上海更加自由与开放.  相似文献   

12.
王明科《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现代化》一书从文化反思的视角对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现代化做出了新的开拓研究,首先指出中国文化现代化与现代性之建设论域中的十景病情,其次分别从无名氏、鲁迅、沈从文、杨义等四位文化大家出发,考察了反抗、建构、回瞥、实践等四个方面的文化现象,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传统与现代的悖论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矛盾,传统与现代的各自内部本身也是个悖论性结构,在双重内在驱动力的多元文化冲突下,现代作家于互相矛盾的三大向度上试图去建设中国现代文化,这个新系统不是完美的,而是能够推动当时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有某种选择甚至缺陷的新系统。  相似文献   

13.
谭桂林教授长期从事现代文学与宗教、现代中外诗学比较的研究工作,最近在现代中西诗学比较方面出版了专著《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此书共有十一部分,绪论《中西诗学交流与现代中国诗学的现代性建构》指出中国现代诗学的现代性建构主要从西方诗学中吸取了自由、知性、戏剧化与反讽这四大原则,以此为整个著作对中西诗学关系的论述定下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文化高度繁荣。面对“都市的漩流”,茅盾进行了全景式描绘和理性阶级分析。他一方面鞭挞了现代都市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灾难性冲击,一方面又对其进行了热情的讴歌。以《子夜》为中心,可以开掘出茅盾都市小说创作的诸多审美新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台湾学者吕文翠的学术专著《海上倾城:上海文学与文化的转异(1849-1908)》为考察中心,认为吕文翠的"上海学"研究是以"都市文化"与"现代性"的文化研究为核心,这种全新的研究方式将会给学术界以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蔡熙教授的新著《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在大量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元素,对狄更斯创造的“文学伦敦”这一现代性的文学空间进行了全面且颇具深度的探讨,清晰地勾勒出由伦敦街道—闲逛—视觉—听觉—都市空间—现代性构成的六位一体的文学版图;对小说中的空间叙事、视觉叙事、声音叙事等现代叙事形式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在对小说现代形式和叙事风格的分析中,更加凸显狄更斯作品的现代性体验和个性化表达;同时,该著还饱含着对现代文明的回顾与思考,对狄更斯城市小说中蕴含的现代性都市经验的揭示,对指导和启迪我们当前城市文学和都市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周星驰导演的影片《大话西游》与《西游记》小说之间形成一种互文。电影《大话西游》保留了西游记中的人物,却赋予了角色现代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大话西游》中主要角色的爱情宿命和自我顿悟之路,剖析电影中角色所映射的当代都市人形象,以及电影所反映的当代都市人的爱情命运和个体自我的迷失现象。本文旨在阐释电影《大话西游》的现代性及当下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师陀的《结婚》从“乡下人”的文化视野凸现都市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两种意识的碰撞与挤兑,同时择用“复合”的叙事视角从内、外两个层面对人物的行为方式和心灵世界实行双重透视,由此彰显人物困顿焦虑的复杂心理处境,隐喻作家对生命存在方式的探询与置疑,从而铸就了文本在意蕴与文体上丰富而深刻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封面是报刊的解释透镜.<良友>画报封面刊登女性身体图像,建构了上海都市文化的摩登与时尚,现代性的生活空间,从而引出了大众传播媒介与女性身体空间建构及媒介与社会想像性营建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老舍的小说在启蒙现代性的主流话语中,坚守一种文化古典主义的立场,在都市与乡村两种文化的冲突中,表达了对都市文明的疏离,和对田园文化精神的某种认同感。《离婚》通过主人公老李的“出走———回归”的人生历程,展示了在日益城市化的现代文明进程中,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沉沦,以及现代知识分面对传统,无所归依又难以舍弃的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