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汉中是古代西戎、南蛮、华夏交汇杂居之地,是氐人的原始分布地和羌人的早期迁入地。夏商之时,汉中西部即成为氐人聚居地。西汉以后,伴随着羌人、氐人的大规模内迁和民族矛盾的加剧,汉中的氐、羌力量逐渐壮大。东汉时,羌人在汉中的人数和势力达到极盛。两晋南北朝,汉中逐渐成为包括氐、羌在内的非华夏族人控制的区域,氐族杨氏还在略阳建立了武兴国政权。隋唐时,民族政策缓和,民族融合加快,氐族慢慢从汉中消失;羌族在汉中虽然一直延续至近现代,但人数甚少。氐、羌人对汉中的文化习俗影响至深,至今仍可见遗痕斑斑。  相似文献   

2.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其主要传统舞蹈为:"羊皮鼓舞"和"羊角鼓舞",本文简述了其发展现状、舞蹈样态及其传承内容,并为氐族传统舞蹈的传承发展给予了些许建议,为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敦煌舞的不断艺术发展,将敦煌舞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也颇为丰富,分别从敦煌舞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审美内涵、教学开展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但不难发现这些研究是颇为零散和琐碎的,对自成一系的敦煌舞蹈来说这些研究尚不能全面覆盖敦煌舞的艺术研究,也难成体系。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通过对相关敦煌舞的学术研究内容进行评述,以期促进我国敦煌舞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甘肃陇南是氐族中的重要一支——白马氐的摇篮,在西汉武帝开西南之前为白马氐国的政治中心。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居住在甘肃文县及邻近的四川平武山区的氐族后裔(今称白马藏族)至今完整地保存着氐族文化习俗。尤其是文县白马人傩祭舞蹈三目神面具,则是研究古代氐族历史和宗教文化的“活化石”。对探寻白马氐族的族源、地望及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古族、古国中的"双子座"现象,为古代史上所常见,比较典型的如伏羲和女娲,炎帝和黄帝,太昊和少昊,高辛和高阳,以及氐羌、巴蜀、吴越等。他们之间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但也存在矛盾和冲突,不过和谐团结仍是其主流。研究其中某些规律,往往能解释由于文献不足带来的种种难题。  相似文献   

6.
古族、古固中的“双子座”现象,为古代史上所常见,比较典型的如伏羲和女娲,炎帝和黄帝,太昊和少昊.高辛和高阳,以及氐羌、巴蜀、吴越等。他们之间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但也存在矛盾和冲突,不过和谐团结仍是其主流。研究其中某些规律,往往能解释由于文献不足带来的种种难题。  相似文献   

7.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甘肃陇南是氐族中的重要一支——白马氐的摇篮,在西汉武帝开西南之前为白马氐国的政治中心。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居住在甘肃文县及邻近的四川平武山区的氐族后裔(今称白马藏族)至今完整地保存着氐族文化习俗。尤其是文县白马人傩祭舞蹈三目神面具,则是研究古代氐族历史和宗教文化的“活化石”。对探寻白马氐族的族源、地望及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氐族为统治族群的前秦在建国和灭燕中,吸收了大量慕容鲜卑和羌族,并予以重用。此举造成朝中敌视两族的言论甚嚣尘上,反映了族际关系的紧张状态。在苻坚伐晋一事上,支持者与反对者存在明显的族群分野;在随后伐晋的军事进攻方向上,长江上、中、下游军力亦存在族群分野,反映了前秦内部族际政治对淝水之战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平武地区的白马藏族,与阿坝州九寨县和甘肃省文县的藏族,具有同属于一种族性类别的共同文化特性。但对平武白马藏族的族属问题上,学术界颇有争议,莫衷一是。本文以“格厘村”为个案,对白马藏族的族源及其现状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0.
蚕族考     
蚕丛氏是由蚕族与丛族复合而成的,从生物分类的观点来说,蚕是蝎的一个分支,蝎本作蜀,因此蚕也可以说就是蜀。古代的蜀族以蚕为图腾,伏羲、少典、大典、五典、女登为蚕族先祖。嫘祖为蚕神,嫘祖始居地在晋南,盐亭嫘祖景观为嫘祖后裔之迹。  相似文献   

11.
李白的身世与族属是个迷,这个迷团李白本人没有解开,千百年来虽有众多学者试图弄清楚,却还是没有定论。本文通过考证认为,李白为氐羌后裔。李白因受封建社会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影响,又避李广孙李陵讳和受"隋末多难"牵连而隐瞒自己民族成份,但他在个人传记和作品中又不断地抒发自己的民族情怀。  相似文献   

12.
人物形象与动物形象的巧妙结合是晋城府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造像艺术表现的主要特点,即通过拟人化艺术处理,将星宿塑成普通人像,有青年、长者、妇女等,再用动物加以角色区别,从而创造出有血有肉且贴近百姓生活的神话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3.
三星堆金杖“鱼鸟图”——华夏古老神奇的“鲲鹏之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上的“鱼变鸟”图,是氐羌先祖承继的昆仑神之一,它在三星堆中出现,证明三星堆人为氐羌后商之夏族团。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对汉晋时期藏彝走廊中的“氐”人的活动及分布范围进行了探讨。认为汉晋时期,氐人在藏彝走廊中的活动仅限于涪江上游及岷江上游地区。从《后汉书》及《华阳国志》记汶山郡有氐及“羌胡”来看,氐人很可能是在东汉时期随着羌人的南下而大批进入岷江上游地区的。所以汉晋时期氐人的活动仅仅达到了汶山郡一带的岷江上游地区。文章还对岷江上游的氐人与夷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峰。西北地域周边的匈奴、羌、氏、西域诸族及秃发鲜卑等内迁诸族,因长期与汉族错居杂处,形成共同经济体制,民族间的差异逐渐减少,最后与汉族在互动中融合。  相似文献   

16.
永年  言兼 《神州学人》2001,(6):34-34
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哈尼族为1253952人。他们有多种自称:如“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峨努”等。自称“哈尼”的主要分布在红河自治州;自称“雅尼”的在西双版纳和澜沧自称“碧约”、“卡多”、“豪尼”的在思茅地区和元江县等地。新中国成立后,经本民族共同商定以哈尼为统一的族称。 哈尼族渊源于南迂的古氐羌人。公元前3世纪从北方迁到大渡河南,唐代部分又南迁至红河两岸,部分西去澜沧地区,史称“和蛮”。唐宋时隶属南诏、大理国,以后又先后被元明清诸朝所统治。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壮族和越南的侬族、岱族是同源民族,在语言、文化等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壮、侬、岱族传统婚姻习俗中一些共有的文化元素体现了这几个民族之间的同源性,也是中越边境民族友好交往的天然纽带。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史上,蒋介石家族和陈立夫家族都是有名的大家族,对中国政治影响很大。在有权势的大家族中,蒋家和陈家关系非常密切。蒋氏家族能有以后的兴旺发达,得缘于陈氏家族。蒋氏家族对陈氏家族很重用,陈氏家族对蒋氏家族忠心耿耿,两大家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相似文献   

19.
川西高原氐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这无论在文献还是考古资料中都有据可证。氐、羌同源异流,原居西北甘青高原,后分化为两族。西羌分布极其广阔,除黄河上游甘青地区而外,还南及岷山之域。从考古学并结合历史文献考察,岷江上游石棺葬应是氐人的文化遗存,雅砻江、金沙江和大渡河流域的石棺葬,则应是羌人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20.
氏、氐两声旁在文献中常因形似而互用,这导致了一些字际之间、义项之间的讹混。《汉语大字典》在收录这类字时未加以辨明,主要集中在“疧-疷”“■-貾”“赿-趆”“■-胝”“坁-坻”“■-岻”“■-柢”“祇-祗”“秖-秪”“芪-茋”等十组字上。区分氏声字与氐声字的方法有二:第一,氏声字与氐声字的韵部不同,前者属支部,后者属脂部;第二,氐声字有较为核心的义素,大多可以系联成同源词,而氏声字该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