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相凯 《文教资料》2008,(11):105-106
欺负行为在中小学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均产生不良影响.通过对学生欺负行为的特点、危害和原因的分析,可以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对欺负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小学生的欺负行为及欺负卷入儿童的归因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小学校园欺负问题比较严重,欺负卷入儿童对模糊情境的认知归因存在缺陷.鉴于小学欺负现象的普遍性,教育者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张敏 《教育艺术》2007,(8):58-60
欺负行为在我国中小学生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近年来常有因学校欺负行为而造成的恶性事件见诸报端.1999年2月,北京某寄宿学校某学生因被踢伤睾丸而在伤痛和巨大的精神折磨中服毒自杀.2006年6月,北京一些中学生,纠集团伙,对在校学生进行殴打和敲诈,最后被公安机关抓获.在一些中小学生中还存在拉帮结派、抢夺钱物、敲诈、群殴等现象.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小学生的欺负行为及欺负卷入儿童的归因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小学校园欺负问题比较严重,欺负卷入儿童对模糊情境的认知归因存在缺陷。鉴于小学欺负现象的普遍性,教育者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作为一种对青少年的身体、心理产生双重伤害的问题行为,一直备受心理学界关注。随着近年来校园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且受欺负青少年被发现有更多的自伤行为,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二者间的关系。对当前研究中青少年受欺负对自伤行为的影响效果、作用机制及边界条件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以往研究的局限,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启发,从而更好地理解并预防由受欺负事件带来的青少年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6.
欺负行为在中小学中非常普遍,大约有1/5的学生卷入其中,它阻碍了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本文介绍了欺负行为的类型和特点,欺负的发生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学校中的欺负干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校园欺负是目前中小学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攻击行为,它对儿童尤其是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欺负行为与受欺负者这一群体的人格、认知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的研究从依恋、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心理控制感、归因等方面分析了中小学受欺负者的心理特点,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受欺负者人格、心理特点的教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国外校园欺负行为的学校整体干预方案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整体干预方案是西方国家广受欢迎的学校欺负行为干预方案,该方案包括三个水平,即学校水平,班级水平与个体水平.影响该方案干预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方案的系统性、执行方案所拥有的资源、方案执行的持续时间、学生的年龄与性别.该方案主要的不足在于花费巨大,难以解决校园以外的欺负行为问题.进一步研究将侧重于关注教师在欺负行为中的作用、针对学生差异与学校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整体干预方案、拓展欺负行为干预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董颖红 《中学教育》2020,17(1):19-25
目的探讨青少年的线下受欺负与线上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愤怒沉思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学版)、愤怒沉思量表和网络欺负量表对405名中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性别、学历和独生子女对线下受欺负、线上欺负行为和愤怒沉思水平存在一定的影响;线下受欺负、线上欺负行为与愤怒沉思两两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线下受欺负对线上欺负行为的直接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β=0. 29,95%CI=[0. 20,0. 38]),线下受欺负通过愤怒沉思中的报复想法维度间接影响线上欺负行为(β=0. 67,95%CI=[0. 45,0. 89])。结论那些在线下受到欺负的中学生更容易进行愤怒沉思,产生报复想法,而在线上对他人进行欺负。  相似文献   

10.
欺负行为是中小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它对儿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伤害性。因此,受到许多国家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相应的干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了解国内外学者所做的有关学校欺负行为的相关研究,对我们开展学校欺负行为干预研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韩凤仪 《考试周刊》2009,(38):209-210
欺负行为对于身心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有着严重的危害。个人的心理素质、家庭、学校和社会均存在导致欺负行为发生的不利因素,我们应多方面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学生的欺负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12.
学校欺负行为干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欺负行为是中小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它对儿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伤害性。因此,受到许多国家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相应的干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了解国内外学者所做的有关学校欺负行为的干预研究,对我们开展学校欺负行为干预研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校欺负是指针对某个学生反复出现的间接或直接的消极行为,由于学生之间的力量失衡,使得欺负者的认知扭曲,而那些受害者则由于无助,屈从于长期的身心折磨。学校欺负不仅对欺负者和受害者的身心发展十分不利,也破坏了整个校园的学习环境。学校欺负有多种形式,包括口头的胁迫、威胁和嘲弄;身体的虐待,如推搡、踢打等;冷漠和孤立;武力威胁、勒索和故意破坏等等。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学校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欺负现象。意大利的中小学校里有高达37%的孩子被欺负或欺负过别人,澳大利亚28%的中小学生被欺负过,日本的这一数据则是27%。挪威的孩子欺负发生率最低,只有7.5%,这是因为挪威早在1983年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反欺负预防体系”。截至2000年,全世界已经有包括英国、美国在内的19个国家对学校欺负展开了研究,并发起了各种各样的反欺负运动,如1996年挪威的“预防和控制学校欺负计划”、1991年至1993年英国的“设菲尔德(苏格兰北部城市)反欺负计划”以及1998年欧盟(芬兰、瑞典、英国、荷兰等国)发起的“安全和人道的校园”等活动,掀起了一股反欺负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欺负者的社会认知能力主要有两种理论: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和冷认知理论.从这两种研究范式得出了欺负者的两种形象:社会技能缺陷儿童和社会技能良好儿童.两种理论的分歧体现在三个方面:对欺负行为及社会能力的界定不一致;两种研究取向所关注的研究指标不同;两种研究取向选取的被试存在差异.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考察不同欺负类型欺负者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和心理理论水平,考察社会认知能力良好的欺负者的移情能力及欺负者的道德判断和情绪特点.  相似文献   

15.
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欺负与学校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58名流动儿童为被试对象,采用儿童欺负问卷和在校行为子量表施测,探索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欺负与学校适应及其关系。结果发现:卷入受欺负和欺负的流动儿童比例相对较高;男生欺负他人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而受欺负比例低于女生;不同性质学校的流动儿童受欺负和欺负他人的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学校适应的性别和学校性质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主效应均达到了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水平;不同欺负类型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差异显著,具体体现在常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上;受欺负、欺负他人程度与学校适应及其五个维度之间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正>欺负是儿童中常见的一种不良现象。简单的行为制止经常是治标不治本的。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透视欺负行为,并依其产生的心理原因有针对性地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17.
校园欺负行为干预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校园欺负行为作为一种低水平的暴力形式,严重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历来受到教育者的关注。该文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对近期国内外校园欺负问题的危害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了回顾。首先系统分析了校园欺负行为对欺负者、受欺负者、旁观学生以及整个校园的危害;其次从社会、学校、班级、家庭、个体等不同角度讨论了校园欺负行为的主要干预策略;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应该思考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整体选取聋校三到八年级学生共101人,采用问卷法,通过聋生回顾式的自我报告,对聋生的校园欺负行为的特点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同年级欺负现象比较突出;四年级欺负者最多,受欺者也最多;四年级以前,欺负者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上升,而后欺负者人数逐渐下降.校园欺负行为最容易发生在教室、寝室.欺负方式主要是无故打人、强要钱物.建议重视从班级层面进行欺负干预;重视日常的欺负报告和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职业学生欺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者采用职业学生欺负行为问卷对700名职业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职业院校学生中存在欺负和被欺负现象,且与性别、年级、校园环境等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小学生欺负行为的普遍性以及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危害性已引起许多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学校教师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学校欺负都具有很高的发生率。表明我国中小学学生中也存在着严重的欺负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