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2013,(16):23
指标图示实例点评4月13日一大早,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演播厅就被前来参加高中招生咨询会的家长们挤得满满当当,学校准备的一大摞招生材料很快被领取一空。从今年开始,这所南京市雨花区的知名高中将拿出招生计划的一半,分配到全区各初中学校。"对于想报考我校的考生来说,如果指标生和第一志愿都填报同一所学校,录取的几率会更大一点,这对区内学生来说是件好事。"该校校长穆耕森介  相似文献   

2.
《教育》2013,(6):23-23
4月13日一大早,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演播厅就被前来参加高中招生咨询会的家长们挤得满满当当,学校准备的一大摞招生材料很快被领取一空。从今年开始,这所南京市雨花区的知名高中将拿出招生计划的一半,分配到全区各初中学校。“对于想报考我校的考生来说,如果指标生和第一志愿都填报同一所学校,录取的几率会更大一点,这对区内学生来说是件好事。”该校校长穆耕森介绍说,今年该校计划内招生360人,其中180个名额为指标生,这些名额将分配到各初中学校。正如穆耕森所说,指标生的录取对区内学生来说是好事。  相似文献   

3.
背景:两考分离势在必行上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和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的“统考统招”制度已运行了10多年,在这个制度下,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合并一次进行,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一次性统一录取。拨乱反正、恢复招生考试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这个统考统招制度,对于全面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办好所有初中,保障高中阶段学校生源质量,减轻部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等方面曾有过较大的促进作用。在实行这一制度的10多年中,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的入学率提高了近30%,初中毕业生的合格率也有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在郊县农村地区。近年来,上海市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整体改革都对中招中考制  相似文献   

4.
日前,省教育厅专门下发通知,就我省2007年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做出安排和部署,其中省级示范性高中至少50%的公助生招生指标平均分配到每所初中学校、全面建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两考"分开进行,成为今年中考政策中的最大亮点.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衡水市从2005年开始将优质高中公助生招生指标全部分配到初中学校,实施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这一做法对区域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8年1月15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对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作出了如下规定:“从2008年起。各地要将普通高中特别是优质高中或省级规范化高中招生指标的半数以上分配到高中服务区内各初中学校;  相似文献   

7.
《教育》2013,(6):21-21
2009年开始,重庆市开始实行指标到校。重庆市市级重点中学根据教委统招计划人数,根据初中学校班级、规格等,以一定比例招生计划分配录取名额到对应的区县辖区内初中学校,指标生名额统一公示。因各地政策不同,分配方式可能略有差异,在校初中校毕业生均可填报指标生志愿。对于参加指标分配学生的基本条件,重庆市教委做了明确的规定:具有重庆市正式户口和推荐学校两年以上学籍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学生初中三年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业成绩优秀,  相似文献   

8.
日前,省教育厅发布《河北省2014年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今年,我省中考继续推行将公办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招生办法,同时,严格控制和规范中考加分项目,深入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城待遇”。  相似文献   

9.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成都市1993年对五个城区中学招生办法和政策进行了调整。 1.今年城区初中招生在小学毕业考试的基础上,除外语校(班)、艺术、体育、科创类特长班以及住宿制初中班提前招生外,均根据“相对就近”的原则,采用划小片用微机排位的办法,将每个小学毕业生安排到划定招生片内的初中就读;部分具备条件的学校可在完成国家招生计划的前提下挖掘潜力招收少量选校生,选校生收费标准要适当提高。 2.今年成都市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招生继续在初中毕业会考的基础上进行。为了有利于初中  相似文献   

10.
正严禁高中招收"挂读生""借读生"教育部6月6日发布的《关于做好2014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地要充分利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加强招生管理,严禁高中阶段学校招收"挂读生"和变相招收"借读生"。《通知》要求,要将应届初中毕业生有序分流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要按50%的比例引导应届初中毕业生向中等职业学校分流;进一步压缩"三限"(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招生  相似文献   

11.
张秀红 《天津教育》2022,(4):182-184
在时代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教育界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在新的教育理念中,"以生为本"的理念逐渐被引入中学班级管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倡导.本文阐述了以生为本班级管理理念的概念,并分析了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随后提出了生本理念下的初中班级管理工作方向和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教育局发布《2013年广州市中小学招生考试工作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今年中考全市优质高中拿出30%的学位,分配到全市初中.广州市的这一教育新政激起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社会反响:赞者,视其为破解择校难题的利器;抨者,认为英可能酿造"同分不同命"的苦果.(2月8日《人民日报》). 在传统的统考统招政策下,一些初中学校特别是薄弱初中常常出现全校没有一个毕业生能考上重点高中的情况,这显然对薄弱初中的学生不公平.而将优质高中的招生名额按比例对口下放到初中学校,则又会导致优质初中与薄弱初中毕业生"同分不同命"的情况发生,这显然对优质初中的学生不利.  相似文献   

13.
为巩固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今年青海省将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统筹管理,扩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和培训范围,积极招收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农民工,切实做到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的增量部分用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都是在普通中学招生后开始招生。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初中毕业生。在普通中学中一个班级中有2~3个不爱学习且调皮的就很让班主任头痛。中等职业学校班级中,不爱学习(特别是文化基础课)的大有人在。男生多于女生的,高年级的多于低年级的,冷门专业多于热门专业,实习课少的班级多于实习课多的班级。班与班之间,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中等教育考试政策改革经历了"五年三案"的变化,2021年北京市将正式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新政策取消高中招生和毕业考试,将两考合一,实行全学全考,目的在于强化中考的评价功能,保障素质教育实施,进而在本体论上追问"教育的本源";在认识论上审视"以学定考"的价值,在方法论上阐释优化高中选拔学生方法,从而建立和完善中考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宋亮 《教育》2012,(34):21-22
北京市石景山区树仁学校是一所典型的打工子弟学校,在读的有大约500名小学和初中学生。由于这些孩子将来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初中毕业后的去向成为了他们艰难的选择。为此,校长赵生杰没少为学生们初中毕业后的出路操心。但是最近不断有北京市公立中职学校找上门来招生。赵生杰告诉《教育》旬刊记者:"现在中职学校国家给经费,他们感到了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压力。我们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现在非常抢手,可以免费就读公立的职业高中。"  相似文献   

17.
初中教育及高中教育分流,这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九年义务教育"后学生向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及中等技术学校分流;高中教育毕业生向重点大学、一般本科大学及高等职业学院分流,不但可以较好地调配劳动力结构、配置教育资源,而且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分层。因此,合理的教育分流,是中国招生考试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讯】8所自治区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中普通高中部分的50%将分配到市区各初中学校据悉,根据教育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有关"均衡教育资源,规范办学行为"的文件精神,按照《进一步做好将示范高中部分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学校工作实施方案》及《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关于2016年中小学  相似文献   

19.
招生考试制度对初中教育具有导向作用。怎样认识高中招生考试制度的弊病,我想谈几点看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高中招生实行考试制度,激化了学校教育内部诸矛盾 1.高中招生实行考试制度,激化了五育并重与德育为首的矛盾。招生实行考试制度导致初中教育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教育围绕升学转。教师绝大部分的精力用于备课、批改、复习、拔高,备考,思想教育受到削弱,严重地影响了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地强调要把德育放在首位,但“树欲静而风不止”,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难以克服。 2.高中招生实行考试制度,激化了升学考试学科与非考试学科的矛盾,影响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初中是义务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学好各学科基础知识。但,由于史、地等学科不参与升学考试,导致学生把精力放在数理  相似文献   

20.
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制度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之一,其实质在于分校择优录取。不同于以往的统一择优录取,它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公平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公平。它的产生具有一定合理性,能完整表达准公共物品的属性,体现普通高中作为准公共物品的公共性;能深刻反映教育公平的内涵,关注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优质初中与薄弱初中学生"同分不同命"、指标生是否会影响优质高中升学率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