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关键是具有一支能吃苦、善交流的班主任队伍.小学生一般是6岁至13岁的儿童,班主任在面对他们时,需要耗费更多的劳力与心智.作为班主任,应该更多地从心灵上走近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体贴关心他们,让其在心理上接受老师,感受老师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爱.当教师与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时,孩子会在心理上靠近教师,愿意向教师吐露心声,分享他们的快乐与痛苦,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所想,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管理,做班主任工作也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正>爱别人是权利,被人爱是幸福。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既是义务,更是责任。随着人们生活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为了改变生活条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越来越多,他们忙于生计,很少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些孩子很少得到爸爸妈妈的关爱与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阴影。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等心理行为问题。古人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强调了教师的重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中学心理教师,我的主要工作是每天利用中午时间为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这些成长中的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扰和行为问题,我的职责就是陪伴他们发现自己的能量,支持他们完善个性和行为,和他们一起走进自己和他人的心理世界,开阔思维,看到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其终极目的就是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三年级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起步作文,学生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我们应该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呢?问题一:忽视学生起步作文时的消极情绪小学生由二年级跨入三年级后,原先的“写话”也转换为“习作”,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对学生写话要求的提高。为此,一些小学生感到焦虑、紧张、担忧、害怕。这些心理现象往往被教师所忽视,疏于对他们的心理辅导,让孩子在作文起跑线上就落后了。对策一:人文关怀,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站在起跑线上起步作文时的人文关怀,应该体现于教师对学生内心感受的洞察和辅导。学生起步…  相似文献   

5.
1994年开始,高考取消了生物。这一决定对生物教师及学生心理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就这些问题,我对全市的五所高中做了如下的调查。 表一(教师方面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6.
传统上我们认为:三年级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起步作文,学生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哪些指导和帮助呢?问题一:忽视学生起步作文时的消极情绪小学生由二年级跨入三年级后,原先的“写话”也转换为“习作”,这不仅只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对学生写话要求的提高。为此,一些小学生感到焦虑、紧张、担忧、害怕。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往往被教师所忽视,疏于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让孩子在作文起跑线上就落后了。对策一:人文关怀,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站在起跑线上起步作文时的人文关怀,应该体现于教师对学生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7.
夏洁 《教学与管理》2006,(10):31-33
目前,我国的单亲家庭正在不断增多,家庭结构的改变、家庭成员的远离给这些家庭中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使孩子的心理、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制约.虽然这些成长于特殊家庭的孩子在学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不高,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在心里、行为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对于他们的心理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一个不大不小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小学心理教师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被教师们认定为有诸多坏习惯的学生.坏习惯黏上了这些学生,阻碍了他们更好地发展.班主任们严阵以待,使尽各路套数,坏习惯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让教师们焦头烂额,学生也很沮丧.近期,我受"ACT接纳承诺疗法"的启发,认同"学生的问题不是问题,他们与问题的关系才是问题",尝试运用接纳与承诺疗法,进行认知解离,改变辅导目标,允许学生"带着"坏习惯前行,引导他们寻找积极正向的价值体验,他们的行为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9.
一、研究背景 “撕卷门”事件:2010年1月,各大媒体报道的某校的“撕卷门”事件,学校、教师倍感压力,教师工作畏首畏尾,让人堪忧. 被拍下的“证据”:某日,某学生家长找到校长,出示一张孩子趴在走廊写作业的手机照片.家长说,孩子已多日被停课,原因是作业未做或没做完.家长质疑:走廊上补作业算不算体罚?孩子的课能随便停吗?…… 我们思考:学校教育怎么了?学生作为家与校、生与师的重要“链接”,他们对学校、对教师的了解有多少?学生向家长传递了怎样的信息?他们有怎样的诉求?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首要环境。其中,家庭教育是子女受到的第一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庭环境在子女健康成长过程中的至关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家庭环境对学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1.家庭环境塑造着孩子的个性和人格。著名教育家鲁洁认为:"家庭不仅影响受教育者的在校学习,而且参入塑造他们的全部个性和人格行为,家庭教育复制  相似文献   

11.
<正>种下一颗小树,等它慢慢长大孩子是什么?教育家伊斯拉莫斯认为,"孩子"意味着"自由者"。人只有在自由状态,才体会到存在的价值。自由是创造的保姆,所以解放学生,赏识学生,是对孩子本义的回归。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树,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是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使孩子感到被接纳、被信任,被鼓励,他们的潜能一旦得到充分发展和发挥,他们就能在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为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12.
学生为什么会有依赖性?是因为有依靠,他要做的事情总有人帮忙,甚至他不需要亲自去做,事情就已被别人做好。孩子依赖性强是一种心理行为,时间长了就形成一种习惯,并且是由家长、学生、学校共同造成的一种不良习惯。因此,改变孩  相似文献   

13.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们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要了解、教育好学生,"易位思索"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易位思索"是指教师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对他们的思想、动机、行为进行心理上的体验.即教师在主观上做一种假设:假如我是学生,在他们特定的环境、性格、心理状态下,我会怎么想,我会怎样做.  相似文献   

14.
家庭离异学生心理辅导方法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源清 《中国德育》2006,1(8):80-82
目前,我国的单亲家庭正在不断增多,家庭结构的改变、家庭成员的远离给这些家庭的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使他们的心理、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受到制约。虽然这些成长于特殊家庭的孩子在学生中所占比例还不是很高,但由于他们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对他们的心理教  相似文献   

15.
万玮 《河南教育》2008,(1):34-34
一个班级总是有那么几个问题学生,班主任的精力大部分都被他们牵制住了.要管理好一个班级,首先得管理好这几个学生.怎么管理?当然是要改变他们不好的行为,让他们呈现出新的面貌.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一所校园里的真实的故事。 一天,著名教育学家罗森塔尔先生走进学校,拿出一份名单,告诉该校的教师,通过他的测试,发现这几名学生特别有潜力将来定会大有成就。教师们接过名单,发现名单上的这几个学生在他们的眼中是表现平平的,有的甚至是十分笨拙的。教师们惊呆了,想不到这几个孩子身上竟然有如此潜力。连教育家罗森塔尔先生也认为他们将来会大有成就。从此以后,教师们改变了对这几个学生的看法,这几个孩子也从罗森塔尔的话中得到自信,变得积极起来。情况正像罗森塔尔语言的那样,这几个孩子进步神速,很快便崭露头角。几年后,罗森塔尔又来到这所学校,教师们纷纷对罗森塔尔的预见表示钦佩,罗森塔尔却笑着对大家说明,这几个孩子的名字是从该校的名册上随便选的,他没见过这几个学生。更谈不上对他们进行测试,这只是他进行的一个心理实验。  相似文献   

17.
怎样让教育适合学生发展?这是多年来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究的问题.本文从适合学生发展课题教学的界定与构建策略两个方面展开了讨论,研究认为构建策略上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等策略的实施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上小学的孩子大都要经过一段特殊的心理变化时期,即逆反心理期,此时的孩子不听话、不好教育。但经过摸索,我发现,逆反心理用得巧,反倒能对教育孩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是一名教师,有一次上新课时,我想改变一下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先自学。可怎么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呢?按照前一天晚  相似文献   

19.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需要别人的鼓励;在出色完成任务后,都渴望别人给以应得的承认。”成年人这样,孩子更是如此。孩子的心理有两个基本需要:被爱与自我价值得到肯定。而鼓励与承认,恰如柔风细雨,滋润孩子心灵,使他们的这两种需要同时得到满足。然而,不少教师常以赞美的语言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如:“你做得很好”、“你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等等。尽管说这些话本意是好的,但它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感觉,引起错位。学生会认为当自己的行为取悦于教师时方可得到赞美,反之则怀疑自身的价值。这样下去,即便学…  相似文献   

20.
修心闭嘴法     
<正>任何一种行为都是由生活教养形成的。想要改变"吐槽帝",我们至少要知道,到底是怎样的生活教养了他。赵老师认为可能是学生的原生家庭导致了他的问题。然而我们成人眼中的结论未必能得到孩子的认可,他们或许会从别的角度诠释自己的行为。所以,教师首先还是要改变与学生的关系,真正了解学生的立场。真正了解一个学生需要很长的时间,或许三年过去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