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工作时日不长的我,经过在记者站的锻炼又到了新闻部,从记者改为编辑。我认真地尝试着新的工作,在不断适应新角色新任务承受新压力的过程中逐渐增加了自信。编辑和记者是两样的工作。当个记者妙不可言:时间自由支配。接触范围宽广,偷懒了也能睡个好觉……编辑似乎逊色得多:8小时的工作制,忙忙碌  相似文献   

2.
今年以来,宝鸡日报在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中又迈出新步子:从3月份开始,业务考核由“数量型”转向数、质结合,以质为主的轨道。实践一段,收效颇好。  相似文献   

3.
他叫席怀恩,伊川县人。1966年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他学木匠,学泥工,又学缝纫、针灸等农村实用技术。可下功夫最大的莫过于钻研文学作品了。只因家境贫寒,他不得不跟随建筑队奔忙于豫陕两省,以求温饱。可只要一有空,他不是忙于读就是苦于写,几年下来,居然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文学作品。仅1984年一年,他就在  相似文献   

4.
上海电台和电视台最近公开招聘编辑记者,这件事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报名的人很踊跃,海外报纸还发了消息,说这是国内新闻界的"创举".我也听到复旦新闻系有同志不赞成这样做,提出意见说:如果编辑记者都从社会上招聘,还要大学新闻系干什么呢?这是一种误解.我们从社会上招聘编辑记者,是出于不得已.因为,在十年浩劫中,电台电视台的队伍受到严重摧残,一些老编辑、老记者,"老的老了,病的病了,散的散了,死的死了",而新进的干部,没有受过新闻工作的专业训练.这两年,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很快,而业务干部残缺不全,等待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分配,一时又等不及,于是只好采取公开招聘的"应急措施".这次前来应聘的有四千一百八十多人,经  相似文献   

5.
去年9月12日凌晨2时,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的波(密)墨(脱)公路工地的工棚里,疲劳的筑路工人们睡得正香。来这里采访、同工人们睡在一起的新华社西藏分社藏族摄影记者才龙,在睡梦中突然听到山谷的流水中,夹杂着轰隆轰隆的石头撞击声,偶尔还有震颤的感觉。自幼生活在西藏的才龙,深知这一带常有泥石流发生,立刻警觉起来。他翻身下床,叫醒同住的一名汉族记者和两名工人,拿着手电筒来到河边,只见原来清澈的河水,已变得异常混浊,显露出泥石流的征兆。他们立即把熟睡的人们叫醒,迅速向安全地区撤退。当他背  相似文献   

6.
据法新社报道,新加坡前记者黄金辉一夜之间成了新加坡权力最大的人之一。他准备担任这个国家的第一任由选举产生的总统。黄先生75岁。自1985年以来,一直任纯属礼仪  相似文献   

7.
时值隆冬,天气很冷,但有一本书却很“热”,那就是吴士宏的《逆风飞扬》,书中讲述了一名小护士到打工女皇的奋斗历程,也许我比别人更能理解她奋斗的艰辛,因为我也曾是一名小护士,从护士到记者,我也付出了很多。 1997年,通过招聘考试我进了刚刚创刊的济南时报,从一名小护士变成一名记者。尽管我已通过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文凭,但我深知业务素质、采访经验的匮乏,一方面投入紧张的工  相似文献   

8.
中国期刊界首次倾力奉献,反映几代新华社驻外记者风雨历程的鸿篇巨制,浓缩了我国驻外记者智勇双全、精忠报国、含辛茹苦、敬业奉献的形象。篇篇名家手笔、句句真情流露。  相似文献   

9.
医文相通也许是历史的误会,1974年冬季,我这个毕业于兰州中医专科学校,曾经整天跟病人打交道的中医大夫,竟跨进了新华社甘肃分社的大门。打那以后,摆在我面前的不再是病人的脉搏和舌苔,不再是一张张痛苦而充满期待的面容,而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实践。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那么,我为啥能从一个“山头”走到另一个“山头”呢?答案很简单:医文相通。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同“文、史不分家”一样,文学同医学也是“一家人”。譬如,中医药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都是用精练、严谨的古文写成的。在中医药史上享有盛誉的华陀、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  相似文献   

10.
一些通讯员私下抱怨,你们要求我们写短稿,可是你们自己的稿件却越写越长。 翻开报纸一看,这话还真有道理,君不见,但凡数千上万字的稿件,无不是“本报记者”的杰作,难怪通讯员们会有这样的意见了! 记者写稿,天经地义,而且一般情况下,记者参与采访和写作的,大都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新闻,往往需要作突出的反映。实事求是地说,要对字数进行一刀切也是不现实的,对于重大事件的写真、英雄事迹的描述,便需要一定的篇幅作保证。但除此以外,是不是也存在记者和通讯员在用稿问题上宽严有别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11.
今年7月份,因为内部工作调动,我从传媒中心记者科调到编辑科工作,岗位的变化带来的是工作角色的转换,从记者到编辑,从第一个接触新闻事实的当事人到稿件处理者,是岗位变化的过程,更是角色重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这个回到农村的退伍兵,有幸到县电台当记者已整整13个春秋。13年前我穿着一身“草绿色”到编辑部报到上班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3.
我是党报一手从通讯员培养成长起来的高级记者。 从一九五四年当农民写稿算起,至今已与“方格田”打交道四十来个年头。前前后后大约写了二千多篇作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记者来信、散文、杂文、社论、调查报告、报告文学。同时,还出版了《大寨人故事》、《农业学大寨》、《社会主义实干家》、《大山情》、《记者酸甜苦辣》、《怎样写消息》、  相似文献   

14.
我是党报一手从通讯员培养成长起来的高级记者。 从1954年当农民写稿算起,至今已与“方格”田打交道40来个年头。前前后后大约写了1700多篇作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记者来信、散文、杂文、社论、调查报告、报告文学。同时,还出版了《大寨人故事》、《农业学大寨》、《社会主义实干家》、《大山情》、《记者酸甜苦辣》、《怎样写消息》、《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我欠妈妈的泪》等著作。 我上学读书少,串的行业不少,当过农民、民办教师、售货员、会计、县委机关干部、公社书记等。开  相似文献   

15.
今年三月的一天,淮阴人民广播电台编辑林光慧接到淮阴军分区政治部打来的电话,叫她前去领取奖品和获奖证书。原来,小林写的新闻稿在南京军区《东海民兵》杂志荣获了二等奖。喜悦顿时涌上了她的心头。小林原是盱眙县黄花塘乡的一个农民。1976年高中毕业回乡后,她一直坚持业余搞新闻报道。开始那阵子,她写了一篇  相似文献   

16.
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6年前退职后,不久就被该国《时代》杂志聘为“共同出版人”。应聘后,编辑讨论任何重大问题都离不开他,他的发言总是起决定性的作用。《时代》周刊也利用这位前总理的声望,敲开了国外许多执政者和当权者的办公室的大门。施本人也不时在杂志上发表颇有见地的评论。  相似文献   

17.
说记者不会写稿,人们也许不大相信。但在某种程度上,这又是真的。而且,这回的主角竟是中国的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地方记者。事情是这样的:今年二月下旬,《人民日报》开始改版,中心思想是适应急剧变化的时代,增加信息量,扩大报道面,加强评论和深层次报道,以更加贴近读者。谁知这一改版,该报的一些地方记者竟变得手足无措:按照传统思路写稿不受欢迎;按改版要求写稿又似“老虎吃天”。据改版二十天后的统计,驻省记者的稿件采用率不足45%,而在这之前,其稿件采用率为85%。在这种情况下,该报编辑部不由得惊呼:“本报地方记者变得不会写稿了!”  相似文献   

18.
把编辑记者心思引导到办报上广西日报总编辑李明德近几年,广西日报的报纸宣传取得了比较可喜的成绩,多次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表扬。在广西’94优秀报刊评比中,广西日报获得了优秀报纸一等奖;由广西日报社主办的广西经济报、大西南经济导报获得了三等奖。这些成绩...  相似文献   

19.
刘希 《新闻三昧》2006,(8):18-19
干过几年记者又当了几年编辑之后,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是记者的“信誉”相当程度上关系稿子的采用率。记者的“信誉”,就是自己的“品牌”。“品牌”虽然不是版面编辑取合稿子的决定因素,但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人民日报社一位著名编辑讲过这样耐人寻味的话:版面编辑选稿的原则是“看稿不看人”,但如果记者提供的稿件常常是半成品,还屡有差错,说好交稿时间常常失约等,不  相似文献   

20.
<正>当下,随着全国地市级媒体融合,从试点到“潮起”的推进,地处西北边陲的新疆博尔塔拉融媒体中心,也于2023年10月16日正式挂牌成立,这意味着创刊63年的博尔塔拉报社已经不复存在,迎接《博尔塔拉报》的将是新时代媒体融合下崭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传统的报纸文字记者,近3年的时间,我一直都在积极朝着融媒体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不断精进,从一支笔加一个采访本,到手机、相机、摄像机;从单纯的文字工作者,到摄影、拍摄剪辑短视频、出镜记者,我感觉自己每天在忙忙碌碌中接受挑战。笔者基于自身经历,浅谈当下融媒体到底需要“一专+多能的记者”还是“复合型人才”,此文是对媒体融合后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思考,也是对融媒体长远发展的一种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