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重要意识流小说。本文分别从小说中拉姆奇太太与拉姆奇先生及詹姆斯的关系来阐释女性的心理历程,指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心理的矛盾所在,从而指出男权及恋母情结给女性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 ,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从女性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它 ,我们不难发现女性文化的精粹就是爱与美。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 (Mrs.Ramsay)是一位集爱与美于一体的圣母玛丽亚式的母亲。尽管长期以来 ,女性文化一直受到男权中心的文化的压抑和忽视 ,但是由于女性文化具有非同寻常的同化力 ,对男性世界和整个人类命运 ,都产生了悠久而深刻的影响 ,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 ,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对女性之爱的圣颂来消解男权中心的文化布置下的冷酷、孤独、焦虑、彷徨和虚无。  相似文献   

3.
从马克思女性主义出发去分析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并阐释了该理论在小说中的应用与体现。同时指出,女性无论在哪个私有制社会形态中都会受到阶级压迫和父权制的左右而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以及华裔女性是如何在美国主流文化对女性的塑造中找寻自己的话语权的。  相似文献   

4.
阿袁小说《郑袖的梨园》通过一个套层结构来写女性自我救赎的复仇故事,在一个倒置的两性关系中,作者试图表现女性意识的强化,但由此女性却被恶魔化。抗争与颠覆男性话语,却使作者或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女性意识也成为非平等审美的残缺的女性意识。同时,作为知识分子形象,作者在小说中的“去知识分子化”,使人物出现了知识分子精神蜕变和失守。  相似文献   

5.
《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女性作家、女权主义先驱弗吉尼亚·吴尔夫的代表作,该小说贯穿了她的女性主义主张。《私人生活》是中国新时期的女性主义和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陈染的代表作。文章跨越中西方的文化时空对两部作品中的姐妹情谊进行比较,指出在男权社会下女性之间的姐妹情谊只是一个暂时的避难所,无法从根本上拯救女性,不能作为一种摆脱女性生存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李丽 《海外英语》2011,(13):251-252
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西方学术界一直将其视为一部具有浓厚女权主义色彩的小说。但是,在女权主义运动后期,学术界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声音,认为小说没有真正体现女性主义。通过对小说主人翁萨拉的三次反常态的选择和其与三位男性的关系,试图从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部小说以及萨拉这个独特的女性形象,对萨拉的女性形象以及小说的女性主义倾向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方方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大都以女性悲剧为主,本文以她的小说《水随天去》中三个主要人物天美、水下、三霸各自的悲剧命运为主线,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争议,女性在性爱与世俗伦理道德之间的抉择,方方真实地向我们展现了女性在现实社会中的情感困惑的思考,揭露出女性悲剧命运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创作的女性哥特小说。传统的女性哥特强调男女的二元对立,以及对父权社会的批判。而后女性主义哥特突破女性哥特对父权的批判,默认男女性别平等。笔者从后女性主义哥特的视角来探讨小说中的男女人物及两性关系。为两性关系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同时赋予了这部经典的女性哥特小说全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小说通过拉姆奇夫妇集中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双重对立并解构这种对立,以期构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男女双性同体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0.
在鲁迅《故事新编》中《奔月》是唯一一篇涉及世俗婚姻的神话小说,小说中的嫦娥也是唯一一个重点着笔的女性形象。纵观鲁迅笔下为数不多却又意味深长、极具时代代表性的几个女性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在封建礼教下苦苦挣扎而不得生路最终走入死境的苦难女性。而嫦娥形象是鲁迅笔下女性人物命运死路以外的另一种探索,从世俗婚姻中的嫦娥的命运出路去思索女性另一种冲破死路的自我解放道路。  相似文献   

11.
作为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哥特文学的经典代表,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被看成一部灰姑娘式的浪漫爱情小说。文章从当代女权批评关于女性哥特文学的理论立场出发,借助福科的权利话语理论,对这部现代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进行重读。文章通过对小说中恐怖神秘的氛围描写、人物塑造的哥特式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小说《简.爱》在讲述一个传统爱情故事的外表下,揭示了女性本能而不妥协地要求反抗男性社会权利话语并挣脱男权控制,在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父女关系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备受作家关注的题材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和陈染的《私人生活》都集中描写了父女之间的矛盾关系,小说情节的发展也表明这种矛盾的父女关系是女性生存困境存在的缘由之一,只有推翻父权制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放女性。  相似文献   

13.
小说<人民公仆>是非洲文学大师钦努阿·阿契贝的作品.小说以20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的政治斗争为主线,揭露了社会的各种弊端.女性人物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角色,但却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发现在后殖民时代,非洲女性依然是男性的财产与工具,同时女性无意识地认同了男性对她们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破戒》中的女性书写,探讨小说中女性的身体书写以及作者在小说中体现的女性观成为必要,这有利于阐述小说女性人物表现出的近代性和前近代性,进一步解析作者岛崎藤村的近代性的特点和女性观,剖析《破戒》的小说世界。解析小说如何通过女性书写建构对父权制压迫之抨击的隐性进程,对于拓展小说主题维度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丁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以独特的女性意识如实地剖析了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性格特点等。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曼斯菲尔德庄园》,从自然和女性在男权社会的生存状态、女性与自然的交融以及女性在男权社会的抗争三方面去阐述,从中窥探作者超前的女性意识,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旨和涵义。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视角认为,父权制道德文化观念束缚了女性身心的发展,造成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面临抉择时的困境。通过仔细分析伍尔夫小说《达洛卫夫人》和《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人物身份问题,发现这种困境首先表现为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除了选择母亲身份,此外别无出路;其次女性在话语冲突中根本不可能成功建构女性自我;再者女性在内在心理中追寻个人空间时容易迷失自己,从而遭遇生或死的两难抉择。  相似文献   

17.
论池莉小说《所以》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意识是池莉小说的内质,在《所以》中,她继续关注着女性命运和两性关系。在这部小说中,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现了中国当代女性的成熟过程,构建了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世界。文章试图分析池莉小说《所以》中表现出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8.
伍尔夫是一位意识流写作的大师。作为女性,她对女性的生活、处境和生命的本质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看法和体悟。本文仅以《到灯塔去》这部小说解读伍尔夫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和她对和谐的世界与生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简·爱》与《白衣女人》分别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与威尔基.柯林斯的作品。这两部小说各塑造了两位女性形象,《简·爱》里的简爱与疯女人伯莎以及《白衣女人》中的劳娜与安妮,也正由于这几个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小说在一些叙事规律上具有某些相似性,比如两部小说在情节发展、意象等方面呈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得出两部小说中的两位女性人物其实是同一个人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0.
由于题材的特殊要求,《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处于配角的位置。罗贯中基于男性中心主义的立场,使用男权话语去描写女性形象,赋予笔下女性形象以工具的作用。小说中的美女、烈女、良母等形象系列,成为最能体现作家创作意愿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