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下第一禅林"慈化寺,历经损毁而名实恒在,曾多次得到诏封御题;普庵祖师递经宋、元、明三朝先后七次诏封,而被形同如佛出世,上行下效皆供之。慈化其寺、普庵其人交相辉映,在一定的因缘和合下,"天下大慈化"之名于是影响天下,流播海外。  相似文献   

2.
普庵教于宋代发源于江西,其信仰范围覆盖闽、赣等中国南方诸省,影响十分广泛。文章通过介绍普庵禅师的来历和传说,着重阐述了普庵信仰在福建民间的流播,及其普庵咒、符、传说故事等具有明显的宗教世俗化特征;探讨佛、道兼融的普庵教教派形态和闽地普庵信仰的民间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涞水、易县、定兴一带(以下简称"涞易定地区")民间乐社中多数保存了由南宋普庵禅师创作的佛教真言咒语《普庵咒》音乐。此曲在民间礼俗仪式中成为重要的仪式音乐,研究《普庵咒》曲牌的音乐形态,有助于建设中国传统乐学体系和深入诠释中国民间的仪式音乐。  相似文献   

4.
普庵是两宋时代生活于赣西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的著名禅师。他主要通过以普庵咒、普庵实录、普庵符箓法术、慈化寺为内容的文化形态,对后世宗教与社会产生影响。《普庵家宝》是普庵对自己的禅学思想进行直接阐述的韵文。对《普庵家宝》的笺注,有助于更好把握普庵的禅学思想。普庵禅学思想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指斥"凡夫颠倒"、迷失佛性的现状;劝导凡夫"离诸名相","回向十善";高扬佛教的"因果报应"论;探究佛教的"本来面"。  相似文献   

5.
从祖庭、教主、经卷的拥有,普庵教信徒在客家区域的较广泛分布,可以对普庵教的现实存在做较肯定的回答。普庵教是一种以南宋初临济宗杨岐支系下第6世禅宗高僧普庵禅师为教主、以赣西北宜春市袁州区慈化寺为祖庭、以法事仪轨为主要特征的民间宗教。普庵教的4大宗教特征是:糅合佛教禅宗、密宗、道教灵宝、民间巫教因素;突出普庵符与普庵咒的作用;强化法事仪轨的仪式表演特色;现实中与客家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近日收到杨永俊著《普庵信仰研究》一书,我即放下手上其它的事情,来阅读这本书。本书是杨永俊先生依据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普庵教——佛教仪轨之民间传统”(批准号:13BZJ037)研究成果修改润色而形成的,2020年10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不仅扩大了这一研究成果的影响,而且有助于推进普庵信仰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普庵信仰研究》一书,无论是从选题来说,还是从内容来讲,都有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一德禅师和一明禅师谈到弯腰这个话题。“一个人什么时候做到不弯腰最难呢?”一德禅师问。一明禅师指着窗外风暴中的树问:“看到没有弯腰的树吗?”“没有。”一德禅师说。“风暴中,一棵树要想做到不弯腰,最难。”一明禅师说。  相似文献   

8.
复庵,是明朝末年太监范养民于明亡之后隐居华山时修建的三间居室。本文题名《复庵记》,目的不在记庵,而是以复庵为线索,写志言情,赞扬范养民忠于明室,不与清王朝合作的民族气节,表达作者自己念念不忘明室的遗民心事。文章末尾特意说明写作意图:“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  相似文献   

9.
阳明山原名为阳和山,阳明之名始于明嘉靖年间,最早出现在蒋鏊的诗文中。清《康熙永州府志》载曰:“山最高,日始自旸谷出,山已明,故谓之阳明焉。”阳明山因郑秀峰禅师、道士蒋湘崖及王孙菊坡等人而成为湘南一带的一大佛家道场。但其事佛修道的历史更为久远,在唐宋时期,这里已有寺院与道观。它不仅是一座风光旖旎的自然画山,更是一座光照红尘的宗教圣山。  相似文献   

10.
曾其海 《台州学院学报》2009,31(2):11-13,32
赵宋时代,天台宗典籍由于唐会昌法难所失而由高丽、日本复得,研习智额、湛然典籍之风兴起,天台内部因而产生不同见解。山家派采用知识论的诠释学方法,企图穿越历史时空,返回智颉、湛然原意;山外派则采用生存本体论诠释方法,把智频、湛然理论融于时代潮流。山家派知礼指责山外派的诠释是主张“一念灵知”、“直显心性”,是受了禅宗的“顿悟”说和“真心”观的影响,并在《十不二门指要钞》中点了禅宗《永嘉集》和圭峰禅师的名。这样,知礼批判的矛头越过了山外派而指向了禅宗,从而引发了一场知礼与子凝禅师的论争。  相似文献   

11.
天台宗山家派护法晁说之居士所撰《景迂生集》保存了不少佛教史料,其中《宋故明州延庆明智法师碑铭》是研究明智法师的第一手资料。晁说之的天台理论造诣精深,其《钝庵旧记》、《钝庵新记》及《净土略因》三文宣扬了天台宗学说和“正宗”的天台净土教,即山家派“寂光有相”的净土教观,有力地回击了天台宗山外派所认为的“寂光无相”的异宗主张。晁说之坚决维护了祖师智者大师的权威。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师应有禅师的视野境界,能沉入文本的巫山云海,用自己的灵感、智慧和人生体验引领学生徜徉于语文课堂,享受语文学习之乐,预约课堂生成之美.笔者借鉴了禅师参禅的三个阶段,尝试探寻有效的教学设计.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要有独立解读文本的思维高度和深度,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面对文本中的众多亮点,将解读文本中的创见和体验进行梳理重构,精心构建教学蓝图;三、“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教师还应跳出文本观课堂,跳出课堂论经世,引领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知识过渡为能力.  相似文献   

13.
赣西北万栽从事民间宗教活动的职业人员分佛、道二派.与道教信奉张天师相对应,从事民间祭祀活动的客家俗僧以禅宗高僧普庵为鼻祖.自称普祖门下.调查显示,万载客家俗僧是分坛活动的,不同客家分布区俗僧的坛号不同,其活动状况也有较大区别.共同的祖师崇拜与大致相同的法事昭示着他们属于同一的民间信仰教派,即普庵教派.  相似文献   

14.
李灵辉 《湖南教育》2009,(12):53-53
读罢《俗世奇人》一文,对题目中的“俗”和“奇”二字颇有想法。 先说说“奇”。 文章中的“奇”有二指:其一,指泥人张明山手艺之“奇”——精湛;二指泥人张明山精神境界之“奇”——脱俗。  相似文献   

15.
作者曾在本院1980年第一期学报上发表了河南省担子菌名录初稿,共92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1980年7月29日——8月14日调查了位于伏牛山区的淅川县的紫荆观公社——猴山山区(大寺后坡、前坡、大寺沟)。毛堂公社——封子山、鹰爪山山区(鸡冠山、石泉山、封子山、封子山沟、鹰爪山沟)。仓房公社——南山山区。1982年8月5日——21日又调查了河南省嵩山山区的五乳峰、北庵和南庵山、会善寺北面的龙头山  相似文献   

16.
张岱(公元1597年-1679年)字宗子,号陶庵,绍兴山阴人,出身官僚家庭,一生未仕。他继“公安”、“竞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然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者。小品文《湖心亭看雪》是其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这篇山水小品,仅一百多字,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笔墨精炼高超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17.
僧一行(公元683-727年),原名张遂,河北巨鹿人,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因躲避权贵,不愿受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的拉拢,在二十一岁时从荆州景禅师出家,取法名一行。一行从小好学,聪慧异常,有过目不忘之本领。他“博览经书,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一行出家后,先在嵩山普寂学禅,后又师从善无畏、金刚智等  相似文献   

18.
飞来佛     
易知 《高中生》2015,(12):61
南京栖霞山的栖霞寺,以石刻的千尊佛像闻名天下,尤其是在峰顶,有一尊站立着的佛像,庄严生动。在峰下经过的人,无不举目仰视。有一信徒参观栖霞山时,见到峰顶上的佛像,就问卓成禅师:“老禅师,那尊佛叫什么名字?”卓成禅师回答:“那尊佛叫飞来佛。”信徒听后,很好奇地又问:“既然是飞来的,为什么又不飞去呢?”卓成禅师道:“一动不如一静。”信徒再问:“为什么要‘静’在这里呢?”禅师回答:“既来之,则安之。”  相似文献   

19.
高洛音乐会是冀中及京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组织之一,对高洛音乐会《普庵咒》曲牌在仪式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仪式中《普庵咒》曲牌的仪式功用、“两级变量思维”中的《普庵咒》曲牌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发现《普庵咒》曲牌被局内人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祭祀音乐。以《普庵咒》曲牌为代表的祭祀音乐与信仰观念、崇拜对象、祭祀行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共同支撑仪式的进行。实际上,仪式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相似文献   

20.
虚谷,是清代著名的和尚诗人、画家,被誉为晚清画苑第一家.他师古而不泥古,坚持独创,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崇高声誉,成为晚清“海派”画坛杰出画家之一. 虚谷本姓朱,名怀仁,安徽新安人,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卒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家居江都,客居扬州,他原为清军参将(武官),因不愿参与攻打太平军而出家做了和尚,但他不愿恪守佛道清规,因此改名虚白,字虚谷,号紫阳山民、倦鹤.读书作画处,常题为“三十七峰草堂”、“一粟庵”、“觉非庵”等.他的书斋取名“觉非”,正是他痛感往日之“非”,彻底与之决裂之意,后来在上海他曾暗地帮助太平天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