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晓燕 《江西教育》2006,(23):26-27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争取用15年的时间,到2020年,使我们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那么,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中,如何选取有效的先进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培养创新型人才?上饶师范学院的做法和经验是:坚持12年辩论大赛,拓宽“五化”活动路径。路径一:活动目标综合化。该校系际辩论赛一直以“拓展知识层面、提高思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打造团队精神、创造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为宗旨和目标,动员全院学生大面积参加,力争人人受启迪、增智能、长才干。从班级到系部,从系部到全校,以系部为主要活…  相似文献   

2.
蒲勇  易联树 《职教论坛》2012,(14):67-68,71
内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是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迫切需求,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潜力、创新能力等都有重要影响.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高校坚持以大学精神和校训凝聚校园文化,建立与创新型人才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机制,加强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学术性,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是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迫切需求,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潜力、创新能力等都有重要影响.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高校坚持以大学精神和校训凝聚校园文化,建立与创新型人才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机制,加强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学术性,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高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在教育评价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方法、校园文化活动等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不适应的状况。为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应该在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完善教育制度、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打造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师资队伍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5.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必要手段,是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形成的土壤,是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养成的催化剂。近年来我校针对原有学生管理的薄弱现状,反复分析探索,达成“学校教育最有力也是最有效的是对学生产生吸引力”的共识。于是将校园文化作为突破口,建立了校园文化活动领导机构,由校长、书记亲自挂帅,政教处和团委共同负责,制订《包头市三十中校园文化活动实施方案》并开始启动实施。1、利用物化形态的校园环境创设和谐快乐、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我校积极创设美好的物化形态的校园环境,利用其外在形态的显性来熏陶教育学生,以达…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副市长杨定华说,头脑奥林匹克是一项国际性的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活动,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强调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希望社会各界共同携手把头脑奥林匹克办得红红火火,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上海工会从维护职工学习权、发展权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发,在推进职工素质工程的进程中,于2001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我们普陀区总工会是上海率先响应的工会组织之一。经过各级工会共同努力,“创争”活动的推进和深入已经进入到—个崭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显著标志是,通过20年开展职工读书活动积累的经验,以及适应创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这项活动已经由工会工作发展为国家9个部委办单位共同推进的工作,得到了企业、职工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和支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的决定,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创争”活动提供了良好机遇。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晋美朗杰 《西藏教育》2010,(5):F0003-F0003
2010年5月15日,西藏自治区科协在拉萨市宇拓路组织了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的“科普一条街”活动,西藏自治区教育学会参加了本次活动。  相似文献   

9.
左敏 《中国教师》2009,(Z1):176-176
学生党员是党的领导干部的后备军,要将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到实处,就要在学生党员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将学习实践活动与学生党建工作相结合,将学习实践活动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将学习实践活动与提高综合竞争力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广大学生党员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知行统一,立志成才,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建言献策,为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和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做贡献,为国家发展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高校应致力于校园文化创新,构建创新型校园文化.本文探讨了创新型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以及科普教育基地在促进高校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对如何建设完善高校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校园文化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本文分析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构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机制的作用,提出根据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需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管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其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沃土。  相似文献   

12.
创新型国家要求实施创新型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l世纪,世界的科技发展迅猛。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走创新型国家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在于创新型教育和创新型人才。本文阐述了在中国创新型教育发展的必要性,诠释了创新型教育的内涵,并提出实施创新型教育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3.
翟国元 《学周刊C版》2010,(8):116-11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和探索好奇问题的心理,赋予枯燥无味的数学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数学进入课堂.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整理了知识,并使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目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保障。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着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而,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探寻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教师,开展创新型实践活动,建设创新型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5.
创新型人才具有诸多超常于一般专业人员的明显特征。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本文旨在阐述通过加强校园文化中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建设,力求营造出适宜高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浅析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之一,是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如何科学合理地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优质的平台,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各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有关建设校园文化的号召,奏时代之旋律,大胆创新校园文化的建设方法,举办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回顾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取得了一些成效,收获了一些经验,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以下就我国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状况作出浅析,希望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方立新 《教育》2006,(2):14-14
“15年之内建成创新型国家。”围绕这个新的“举国目标”,新闻媒体上各种解读、经验、分析、论证、献计献策。一时间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创办人民满意学校,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我校教师经过长期而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四四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现将该模式予以说明,希望能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高校要坚持以校园精神凝聚校园文化,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机制,加强校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互动作用,注重学术性并提升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创新型国家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确立的一项伟大任务。高校是科技兴国的主力军,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构建创新型国家需要高校努力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本文就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与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对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