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践活动是高校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为了取得入脑、入心、入行的思政教育效果,研究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视角,探究影响实践活动效果的心理路径。通过建立交叉滞后模型,在冬奥会前(T1)、中(T2)、后(T3)三个时间节点对108位冬奥会志愿者大学生开展了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实践活动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中的族际交往机会和中华民族集体自尊感,三者是提升实践活动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心理路径。以此为高校更好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活动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致的心理特征、共居的地域环境、互补的生计方式和贵和的民族政策共同造就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族际互借与交融的特征。紧紧把握这一特征,并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非遗”新评价体系、新价值体系和新表现形式,采取适当措施,可以促进各民族在“各美其美”的前提下推己及人做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族际交融的同时,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4.
关系理性从马克思的"现实的人"出发,运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辩证思维,以自身与他者的现实的交互性的社会关系为依据,将他者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寻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和谐共生.通过对虚假共同体中"客观理性"和"主观理性"的反思,关系理性完成自觉的理性形态的转换,为个体和共同体的共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  相似文献   

5.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民族发展工作主线问题指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是工作的主线,荣辱与共、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生死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铸牢共同体意识时主要引导和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面临国际国内形势,结合民族工作特点形成的自十八大以来最显著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成果.以基本内...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事业,族际交往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能否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选取北京市M大学12位东部地区汉族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并实施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其次,通过三级编码分析访谈资料发现,东部汉族大学生族际交往态度影响因素集中在个体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求、社会认知、民族文化知识、多形态教育涵化、共同体意识、文化互动行动、族际交往场域六个关系范畴内。最后,针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建议:(1)挖掘利用优秀民族文化知识资源,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2)调查分析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双位需求,构建学生实践共同体以增进族际间文化互动;(3)开展校内外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增加师生族际接触频次以弥合交往鸿沟;(4)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大学生社会认知外化于行;(5)发挥好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功能,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效;(6)建设和合共美校园以延伸交往交流空间,保障学生在族际交往中建设好心态秩序。  相似文献   

7.
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和文化传承场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彰显学校精神,还是学生家国情怀建构之所,具有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形成归属感、关怀感和使命感等独特价值。高校校园符号层文化为此提供"物质基础",使得归属感、关怀感和使命感拥有"触手可及"的现实材料;制度层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学生的行为与思想以形成爱国情怀;观念层文化凝聚师生民族团结和优化人才培养理念,营造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以维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中华文化校园符号化,学校仪式呈现制度化,民族团结教育观念化,是高校校园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节庆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加强对少数民族节庆的功能探索与发展研究,以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落细落实。基于对龙胜各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节庆的考察发现,作为仪式的少数民族节庆具有社会互动、文化叙事与情感联结等功能,有利于促进各族群众在生活深度交往、文化深度交流、情感深度交融的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调查也发现,目前存在各族群众节庆参与度差异较大、对民族节庆文化内涵缺乏足够认识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不足等问题,以至于上述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因此,亟须提升少数民族节庆的共享性、深度挖掘少数民族节庆中文化内涵、推进节庆文化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建构,充分发挥以少数民族节庆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边疆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铸牢边疆多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文章分析影响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因素,提出铸牢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立足各民族共同开拓继承的辽阔多样生态家园和共同创造的丰富多彩生态文化,从生态文化视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探索。在以蒙古族游牧生态文化、哈尼族梯田农耕生态文化为例揭示各民族生态文化小传统,深入分析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生态文化大传统基础上,提出用理性化的天人合一理念融通凝聚各民族生态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生态文化贡献,同时造福全人类。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基础非常深厚,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创新工作举措等方面成绩突出,经验丰富。提炼自治旗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有助于研究、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有助于发展、创新现有民族理论,为更好地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学理性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既是落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也是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地理环境特殊、民族关系复杂、不安全因素较多等具体特点,边疆地区常态化宣传教育应重点围绕“理念认知”和“情感认同”展开。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党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尝试。边疆地区在常态化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也要把握边疆地区的特殊情况,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与共”“四个共同”“五个认同”“三个意识”等内容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可通过建立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细化宣传教育目标受众、丰富宣传教育方式手段、完善宣传教育基础工作等实践路径,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
团结一致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前提条件,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将多民族拧成一股绳,是目前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基础,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出发,根据现实内部和外部现状出现的认同问题,提出维系民族情感和国家认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建设路径在于在意识形态方面加深五个认同,共商共建少数民族地区,构建良好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在崭新历史方位的文化理想追求,体现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明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之基、文化之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深深寓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实践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涵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力量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有更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必须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积极构建共享精神标识,塑造中华民族形象。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基本方针,总结新中国70年来我国民族工作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构想。本文着重从历史维度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脉络,从理论维度阐释其价值意蕴,并从实践维度探析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必须加强各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丰富内涵,只有在概念上统一认识,才能展开更为广泛的研究。文章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层面,具体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提升民族自信,应对时代挑战;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铸就伟大荣光;有助于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严厉反击国家虚无主义错误论调,把握爱国主义教育核心主题,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要严防文化虚无主义渗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要旗帜鲜明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筑牢民族团结进步防线,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联系的日益紧密,西方敌对势力和网络上各种错误思潮大肆传播,影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把控和民族工作的开展。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社会环境,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因素。青年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担当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使命,因此培育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发挥课堂教学固本强基作用。当前,学界对于学校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铸牢”教育是一门师生共修共学的“大思政课”,具体来说,可以从探究各科课程“铸牢”元素、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推进有组织科研三个方面,系统创新课堂教学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