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李跃平 《现代教学》2005,(10):27-28
作为小学语文教研员,应如何使用好语文新教材?在参与小学语文教学实验中,我感受到新课程、新教材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新意与活力,但在实践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比较突出的矛盾是教材的选文数量多、篇幅长,有些课文理解难度也较过去增加了。而且教学不能停留在感悟的层面上,必须指导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教材,  相似文献   

2.
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我从容地走进了四年级一班的教室。这节课探究的内容是《滑梯的科学》。由于材料比较好准备,所以我没有像往常搬家似的,带来那么多材料,而是让学生用尺子代替滑梯,用小玻璃球代替下滑物体,用书当垫物,就完全可以进行实验研究了。  相似文献   

3.
这堂课是我参加《教师之友》第一期高级研修班的“作业“,听课及参与评课的老师,应该说水平都是很高的,因而,这堂课后的评课,其气氛热烈之罕见,是未临现场的人不能想象的。总的说来,比较满意的是课堂呈现出来的师生民主和谐的氛围与震撼人心的感官冲击,意见分歧最大的是关于课文  相似文献   

4.
夸父追日     
那一年,天下大旱,可太阳却仍是不肯有半点收敛,他把无限的热量一个劲撒下来。农田干裂,庄稼渴死了,人们简直无法生活下去了。  相似文献   

5.
张跟俊 《甘肃教育》2010,(11):24-24
在提倡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今天,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从当前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情况来看,写好教后记是一个不错的形式和方法。写好教后记有助于教师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为教学研究、论文撰写和经验总结提供鲜活的素材。  相似文献   

6.
色彩学上有所谓的三原色,即红色、黄色和蓝色。我以为,语文教学也有属于自己的“三原色“:人性--给语文一抹温暖的红色、感性--给语文一道亮丽的黄色、个性--给语文一片深邃的蓝色。千变万化、纷繁多姿的教学气象就是语文“三原色“调和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教后记不仅可以积累和丰富教学经验,使教学设计更趋于科学合理,而且有利于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纰漏,以记促思,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反思发现、创新,便于更好地指导教师今后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用教材教给学生写作技巧,而不只是停留在讲授课文内容的教材层面上,这是我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山中访友》一课时所做的一次尝试。这样的尝试给学生,也给我自己以全新的感觉。通过实践,我以为这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这种尝试在课程改革中有非  相似文献   

9.
夸父是向北方跑去的,且长眠前的手杖是奋力向前抛的,手杖应该在长眠夸父的北边,夸父手杖变成的"桃林"就应在夸父变成的"大山"的北边,怎么会有"山的南边有一片桃林"呢?  相似文献   

10.
学完了《落花生》一课后,学生意犹未尽。尤其是在进行了“我喜欢落花生”与“我喜欢桃子、石榴、苹果”辩论会之后,大家对花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深刻内涵。如何进一步将文本中的人文内涵挖掘出来,实现学生思维的另一次飞跃,实现作者与读者心灵的碰撞以及文本与生活的接轨呢?于是,我向学生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是像落花生一样藏而不露而且对别人有好处的呢?”一生马上站起来说:“有真才实学但不炫耀的人。”另一生说:“这还不够,应该是有真才实学…  相似文献   

11.
文琼 《湖南教育》2004,(14):40-42
回顾内容,创境激情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22课《丰碑》。谁来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生:课文讲了在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别人,而自己却由于衣服过于单薄被冻死的感人故事。师:是的,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留下了  相似文献   

12.
初中时,学过《白杨礼赞》。上班十年有余,又见《白杨礼赞》。对于这株被赋予多重象征意义的白杨树,我们是既熟悉又陌生。初中时,便全文背诵,现在读来也毫不费力,可是解读时却发现自己无处下手。文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对八年级学生而言已没有什么难度和期待值。排比、反问,文中多次出现的"象征",环境描写的作用,他们已在之前很多文章中学过了。学过的东西再重复,学生就便一望而知。  相似文献   

13.
本以为孩子们一定会津津有味地阅读《夸父追日》的故事,因为这充满东方色彩的神话传说有着夸张的语言。生动的情节。足以满足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但事实上,孩子们的阅读兴致极低,朗读声太小。阅读时脸上没有表情。眼睛没有发亮。学生怎么会表现得如此不积极?课堂上还是第一次接触文本那?忐忑中。我突然萌发与  相似文献   

14.
童年的友谊是真挚的,是纯真的。《窗前的气球》正是通过一个红气球向孩子们传递着互相关心的温暖之情。文童虽然短小,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这浓浓的友情。在教学中,我带着孩子们一起走进红气球的故事,去感受科利亚病中的孤独、苦闷,从而能更好地去分享红气球给科利亚带来的快乐、甜蜜,理解这红气球带来的友情。  相似文献   

15.
《阳光》(第一册)最后一自然段是:“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这一自然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对于六岁的孩子来讲,理解它却是难点。课堂上,我采取以下方法,很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难点。  相似文献   

16.
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真正让学生学懂、学好一篇文章,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工具性,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认识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建立一条师生情感的纽带。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教学是一项情感传递的接力赛:画出跑道,准备好接力棒,作者跑第一棒,传给我,然后我的学生……直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比赛,让情感流淌在整个课堂间。《泪珠与珍珠》的教学,就是于情深处感受语文课堂魅力。  相似文献   

18.
戴训江 《考试周刊》2011,(80):49-49
第一次了解台湾作家李乐薇,是十几年前看了他的一篇散文《我的空中楼阁》。那时候我就被文章中流淌出来的细腻的情感、唯美的意境深深地打动,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其中,甚至梦想有朝一日也可以过上那样的日子。  相似文献   

19.
20.
在上《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对《红楼梦》早已如雷贯耳,对书中的人名也很熟悉。课前,我布置预习任务,要求细读课文并将《红楼梦》的前五回通读一遍。这时。就有学生提出来:老师,课文这么长,你告诉我们上课要讲些什么,我们可以省点时间,而且上课也跟得上你的思路,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