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探讨晚清预备立宪过程中的司法独立改革。指出晚清时期开始设立专职的审判、检察机构,改变了以往中国历史上一直实行的地方官员兼任司法审判的做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成为中国司法体制变革的开端。而新的司法机构,不是像西方那样独立于王权之外并对行政系统行使有效的监督,因此,应该就是在晚清时代,奠定了设立专职审判机构但仍在行政系统领导之下的有中国特点的近代司法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受到当时中国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风会党实现自身政治任务的政治意图所决定,晚清会党也积极参与了反洋教斗争;晚清会党在反洋教斗争中,往往能够依据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当时下层民众普遍的反洋教的社会情绪,采取较为灵活的斗争策略对外来侵略势力和清政府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但大量的史实也表明,会党在反洋教斗争的过程中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审判制度自产生以来,一直是行政和审判合一,审判从属于行政。法官非职业化现象严重,特别是法官管理的官僚化现象十分严重。20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推行一系列司法改革,但囿于政治体制方面的原因,司法独立,特别是法官独立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因此,我国的司法改革要想达到公平公正的目标,不仅要从形式上保障司法独立,而且还应从实质上保障司法独立,特别是法官的独立。彻底摒弃法官的官僚化,还法官职业化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晚清翻译与"翻译的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取对晚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严复、梁启超、林纾等三人的翻译,探讨其翻译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各种权力关系和操纵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晚清翻译思想和实践的理解与阐释,也为"翻译的政治"理论提供近代中国语境下的例证。  相似文献   

5.
"振兴中华"的口号最早是由孙中山提出来的,但实际上自嘉庆、道光以来,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家都具有一种强烈的振兴中华的使命感.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晚清思想家"振兴中华"的使命感缺乏认真总结.本文认为,晚清进步的爱国思想家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是建立在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上的,主要体现在积极从事救亡图存的爱国活动,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投身于社会改革(或改良)和革命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晚清清流派在思想观念、政争方式等多方面与守旧派相似,其以保守的政治态度和传统的价值观念活跃在清朝政府统治机构中,牵制着其他开新的政治派别.随着局势的发展,清流派实现了派系分流,其中一部分守旧分子最终成为了顽固守旧派.  相似文献   

7.
司法独立是现代司法活动中确立的一项重要原则,包含司法权独立、法院独立和法官独立。目前,我国在司法独立原则的贯彻上尚有缺失和不足。这是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一种"人情社会"、"关系社会"之中,并且长久的封建统治导致的司法权和行政权的混同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后,"客邮"在中国不断发展,它一方面侵犯了中国的邮权,另一方面又对中国传统邮政走向近代化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晚清政治史既是中国近代史政治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广义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的国内史学界借助清史资料建设"黄金时代"的东风,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从多个视角对晚清制度史、晚清历史事件与人物、晚清中外政治关系史等进行了更为充分、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其中,晚清制度史和事件史,仍旧是晚清政治史研究领域的重心。晚清史的整体研究仍在成熟、稳健的学科发展中继续保持旺盛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儒学真正的衰落是在晚清 ,其原因主要是它脱离现实、划地为牢 ,以及西潮的冲击。但从根本上说 ,儒学的衰落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是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晚清三十年间掀起的三次大规模留学浪潮,虽然原因、特点各异,但都为中国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就有"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但并没有重视对农业的教育.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统治阶级才逐渐意识到农业对于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和我国在农业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事实.为增强国家的国力抵抗外国的侵略,为发展农业,清政府积极开展农业教育,兴办了一系列农业学堂.农业教育的兴办培养了一批农业技术人员,推动了农业的进步.这一举措对于促进农业的近代化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末法官考试任用制度,是清政府在制宪修律和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反映出清政府力图通过制定严格的考选标准,以提高法官素质,从而缓解和挽救统治危机的愿望;然而,这一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受到种种限制,最终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4.
1906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审定初等小学教科书的活动正式实施,并产生了重大影响,显示了清朝统治集团被时代潮流裹胁,向着现代教育制度迈进了一大步.晚清学部第一次根据国家统一的教育宗旨、学制课标准,统一制定初等小学教科书审定之标准、审定之项目、审定之时间范围、审定之科目数量及具体书名,旨在求得学校教学用书、教学内容上的统一,一定程度上对全国的新式教科书起到榜样与督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于清末新政,尽管近年来出现了较为理性、客观的评价,但传统的“反动”、“骗局”说仍较流行。特别是在教学中,传统的观点对学生形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既不利于对清末新政的客观评价。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教学中应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理性地看待清末新政,以便尊重客观事实,公允地评价清末新政。  相似文献   

16.
晚清政治小说以全新的时空想象,设计国家未来发展模式,这种想象在时间上着眼未来,空间上着眼世界。中国文学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走向世界。传统农耕社会的理想是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晚清政治小说国家想象超越这种小农的社会乌托邦。政治小说的直接功利性超过了它的艺术性,政治小说本身代表上层知识分子的集体愿望,没有贴近普通民众的想法,因此没有实现新民启蒙的最初目的。  相似文献   

17.
清末“新政”时期,各类新式学堂纷纷设立,急需适宜的教科书以满足新设课程的需要,商务印书馆应时而起,顺应时代潮流,荟萃专家学,积极创新,编辑出版了一批内容新颖、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教科书,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近代自编新式教科书的进程,对新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透析清末《大公报》中的另类社会广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公报》作为清末重要的大众传媒,其广告以丰富的内容向人们传递着多方面的信息,其中反映民意民情的社会广告,占有一定的比例,它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反映,也是近代中国平民社会觉醒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些广告的分析和研究,能使我们更全面、立体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转型和近代广告在中国发展的轨迹,并为今天转型社会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晚清乱世与社会传闻的盛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交迭,形势动荡紊乱,这成为当时传闻盛行的特定社会环境因素.如战乱常有,教案频发,朝政多变,灾祸连连,公众比较普遍地存在多重的危机感,大到国家民族的存亡,小到个人生存境遇,变端难卜,命运叵测.处于这种环境条件当中,特别是每当突发性事变来临之际,相关传闻便会在广大公众或特定群体中生发流布,产生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