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自我意识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教师和成人对他的评价。他们的心灵敏感而脆弱,渴望成人的肯定,尤其需要老师的鼓励、喝彩和掌声。即使是一句简单的称赞,一个关切的眼神,也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鼓舞。教师通过关心、关注、表扬、赞赏来调动孩子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钱陈卫 《考试周刊》2009,(10):63-63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寻找学生的优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都要发自内心地去赞扬、去鼓励。当别人把你的学生看“扁”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高趁敏 《成才之路》2009,(21):34-35
一、鼓励和欣赏是学生写作的动力 美国教育学家巴士卡里亚说:“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白痴,我都能把他们培养成优等生。”他的妙方就是赞扬和鼓励。作文教学同样需要老师拿起表扬的武器。中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有渴望得到肯定和赞扬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挖掘出他们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4.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寻找学生的优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发自内心地去赞扬,去鼓励。当别人把你的学生看“扁”的时候,你千万要把他们看“圆”。学会赏识,就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赏识。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以赏识的目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在学生“犯错”中发现优点,捕捉闪光点,精心设计充满爱心的教育场景,在“润物细无声”中发挥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多一分肯定,少一分批评 士比亚曾经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本质中最大的需求是渴望肯定。作为在校的中学生更是如此。我在班级工作中,一直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注意利用学生的微小进步来激励学生,使学生在自我满足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追求。例如,我对班上的后进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看待他们,只要发现他们的点滴长处,一点点的进步,便立即在班上予以肯定,并以喜报的形式通知其家长。实践证明,表扬和鼓励可以把人由心灰意冷变为奋发向上的。同时我也注意把这一份的肯定带给学生的家长。通过家访工作,并在家访中注意向家长灌输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做到了不告状,多表扬;不指责,多指导;让学生在关爱、信赖、和谐的气氛中树立进取精神,让家长在为孩子自豪的心理驱动下树立教育孩子信心,从而形成了一个教师精心教育、家长密切配合、学生勤奋进取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6.
陈惠芳 《班主任》2000,(3):13-13
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赏识是孩子不断追求成功的“金钥匙”。其育人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正表扬,是在孩子做出好的表现时,老师和家长做出肯定与鼓励,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小物品。孩子们非常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一个"笑脸花"会让孩子兴奋很久,骄傲很久。老师们也非常关注这些,知道用表扬来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乐此不疲地在孩子的额头上贴上"笑脸花",看着孩子阳光般的笑脸,无比的欣慰。此时,你会问:表扬怎么可能提前呢?没有好的表现,怎么可以给孩子表扬?这不是欺骗孩子吗?这样的表扬是  相似文献   

8.
作为老师。要从生活上关心学生。感情上亲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消除学生心中的疑惑、对抗情绪;课间,要常常与孩子们坐下来聊天,诚心地夸赞孩子;课堂上,经常表扬鼓励学生们……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锁,让每只雏燕走出孤独、寂寞、自卑的阴霾,走向快乐和愉悦。每到春天,苦菜发出嫩芽,很自然地就会想起曾收到的珍贵的礼物——一袋苦菜。  相似文献   

9.
《小读者》2006,(1)
受表扬赞美的孩子,会感到倍受尊重,进而能激起他们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每个孩子都该得到这种感觉,这是我们为人父母者的责任。表扬和赞美是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表扬的话可以鼓励孩子,让他们觉得倍受尊重和有价值。赞美能让孩子肯定自我、尊重自我,进而发展更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需要别人的鼓励;在出色完成任务后,都渴望别人给以应得的承认。”成年人这样,孩子更是如此。孩子的心理有两个基本需要:被爱与自我价值得到肯定。而鼓励与承认,恰如柔风细雨,滋润孩子心灵,使他们的这两种需要同时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11.
<正>每个人都渴望被赏识,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赏识,来战胜自己的恐惧与自卑,让心灵有一种安全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  相似文献   

12.
赏识是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教育是在教育活动中,欣赏、赞许、肯定孩子的能力、兴趣、意愿、动机、行为,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在教育活动中,如何赏识我们的孩子呢? 一、正面表扬孩子 正面表扬就是用积极的语言、动作、表情向孩子表达对他的充分肯定和赞许。 1.直接的语言。当孩子取得成功时,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当孩子屡战屡败时,教师更要用鼓励的语言帮助他树立自信心。教师的直接表扬“你真棒”、“你真能干”、“你很了不起”,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  相似文献   

13.
别把“表扬”藏在“口袋”里。写作的过程是孩子们展示内心世界的过程,文章一旦形成,不管它结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果子,孩子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或是指点迷津,或是表扬,或是鼓励,哪怕是片言只语的奖赏。因此,我们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应“慷慨解囊”,把表扬和鼓励从我们的“口袋”里掏出来,赠送给孩子们。这样,也许我们会欣赏到更多的风景,带回一个沉甸甸的“行囊”。反之,一个“吝啬”于表扬和鼓励的人,是很难得到回报的。越是把表扬藏在“口袋”里,越有可能感受到“囊中羞涩”。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地评价为主,多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因为成长的心灵需要肯定与鼓励。但成长的心灵也同样需要指点,所以只有表扬没有批评的教育也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可能有很多,但评价的前提应该是对学生的爱。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致力于研究青少年教育的知心姐姐卢勤,也得出了"让孩子成功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表扬"的结论。特别是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向师性"还很强,他们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往往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善意的手势,都会让学生士气大增。可见,表扬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表扬学生是一门艺术,如果运用不好,有时还会起到不好的效果。下面,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6.
孩子学走路,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应该及时表扬:及时表扬和鼓励是促进孩子继续学习,继续进步的必要条件。奖励必不可少,但奖励不当也会让宝宝养成不少坏习惯。  相似文献   

17.
利用人性渴望被欣赏的深切动机,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鼓励、表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不要太专注于其缺点,增强其正能量及积极向上的信心,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信任教师,走近教师,从而愿意并乐意学习。  相似文献   

18.
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传统的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课程中指出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从小有良好的心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自己。  相似文献   

19.
赏识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一样需要教师倍加呵护。应该怎样呵护学生露珠般的心灵?在教学中我用了赏识教育法。作为一名教师,我从不吝惜表扬,总是由衷地肯定孩子的行为,哪怕是点滴的进步,我也会竖起大拇指,发自内心地告诉他:“你做得很好,我为你的行为感到骄傲……”有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会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持着他,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每…  相似文献   

20.
欣赏是一缕春风,能染绿荒芜的心田;欣赏是一缕阳光,能温暖冰冷的心伤;欣赏是一缕甘泉,能滋润干枯的心房。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也要学会欣赏别人。被欣赏、被肯定往往会成为一个人前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教师更是如此。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活泼好动、个性格迥异的学生,如果能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就会觉得每个学生都有特点,都有优点,都是那么地可爱;而学生在被欣赏的眼光中,在充满信任的肯定中,在满怀热情的交流中,在恰如其分的鼓励中,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