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或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过程中,常常见到对古代帝王在史书的记载上,在课本中,在年表里,有各种不同的称谓。如有的称“××帝”;有的称“××祖”、“××宗”,有的又直称其年号等等。为什么有这些不同的称谓呢?它是怎样来的?有什么内容含义?弄清这些称谓的来源和区别,对我们学习或讲授中国古代史,是会有帮助的。本文就其不同称谓谈谈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帝王的名号不仅仅是一种称呼,还包含深刻的政治意义,是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常见到的帝王名号主要有:溢号、尊号、年号、庙号等。溢号产生于酉周时代,是对去世帝王依其生平事迹而给予的一种评价。最初的溢号一般只用一、二字,溢字分美、平、恶三类。所谓“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生于己,名生于人’’.(《史记正义·溢法解》)。美溢如:文、武、孝、昭、襄、康、烈等;平溢如:怀、悼、哀、隐、闽等;恶溢如:暴、丑、杨、昏等。不过为了维护帝王的尊严,恶世一般是不用的。先秦时期的美古众所周知…  相似文献   

3.
称谓,贯穿古今,活跃于任何一个社会生活层面,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它都有着不同的意义,从人际关系来看,它是一种身份的标志;从语言交际来说,它又是一种交流工具.从历史上来看,称谓有着深刻的文化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说,称谓的历史变迁即是新旧文化观念变化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一、称谓的含义1.【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相似文献   

5.
一、称谓的含义 1.【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相似文献   

6.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比如: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以后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月”的“正”不再读“政”,而读作…  相似文献   

7.
从《易经》开始.就有关于隐士的记载.但称谓纷纭而杂乱.《二十四史》以及历代野史对隐士的称谓更趋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隐士的类型各有不同。其文化内涵也各异.兹作一系统之梳理,对进一步研究隐士是必要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教育起源很早,《尚书·舜典》就有“舜命契作司徒,布敷五教,命夔典乐,教胄子”的记载。又《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郑玄注:“皆学名也,异者四代相变耳,或上西,或上东,或贵在国,或贵在郊。上序、右学,大学也,在西郊;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  相似文献   

9.
师长:《周记·地官》:“三日顺行,以事师长。”师傅:封建社会东宫太子的教师即称太子师傅。师父:含有教师如父母之意。经师:《王文宪集序》:“经师人表,久资复实。”博士:唐宋时有专业学校,故而有算学博士、书学博士、律学博士之称。教习:明代翰林院学官兼教师,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沿称教习。教授:宋以后学官名称,掌学校课试等事。讲师:古为讲解经籍的教师。助教:学官名,始于晋,协助博士教授学生。先生:按《礼记》注:“先生,老人教育者。”《孟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西席、西宾:唐以前,俗以东向座为尊,故尊称私塾教师为西宾,亦…  相似文献   

10.
盗与贼作窃盗者与强盗的称谓使用,在我国出现较早,并被历代沿用,因此它们被广泛地使用于历史文献之中。但是,由于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地域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古代对盗贼的称谓在盗与贼之外,又先后出现了不少从不同角度产生的称谓。这些称谓名目之多,种类之繁,为今天所没有。因此,为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国古代社会,有必要对中国古代的盗贼称谓作一考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9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  相似文献   

12.
头发,或者简称发,这是今人的说法,非常简单。古人可不这样,他们颇有许多别致的称呼。年轻人喜爱的黑头发,古代叫黑发、青丝、绿云、乌云等。试举几例:  相似文献   

13.
侯宏玉 《现代语文》2007,(10):32-32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 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相似文献   

14.
15.
一、衣着类古文中的衣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衣指上身所穿的纺织品,广义的衣指一切蔽体的纺织品,包括头衣、上衣、裳、足衣等。头衣就是帽,足衣指袜子。古代衣裳并举时,衣只指上衣,下衣叫裳。 1、头衣。冠: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与现在的有区别,不象现在的帽子能把头顶全部盖住,而是将一个冠圈戴在头顶上。冠圈上有冠梁,冠梁上有褶子;冠圈旁有两根小丝带,可以在领下打结。冠  相似文献   

16.
<正>除"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你我已经相当陌生——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  相似文献   

17.
王浩 《历史学习》2009,(12):16-17
自2007年全国文综Ⅰ卷考查了帝王的谥号后,不断有类似的题目出现。对此类知识学生也不是很了解,现将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生前和死后的称号予以归纳,以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时代的重要特点,就是君主专断一切,皇帝既利用国家暴力机器大造皇帝至上的舆论,对人民进行威慑。与皇帝有关的种种专门称谓,从侧面反映出专制主义的淫威在古人思维和心理上的表现,本文对此试作一简要说明。一、皇帝专称是抻化皇权的手段对天崇拜是原始氏族时代的产物。战国末期,随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逐步形成,对天崇拜的观念也被帝王利用作为神化皇权的工具,一切与皇帝相关的事情都与“天”发生了联系:臣民朝拜皇帝叫作“朝天”皇帝的容貌叫“天颜”,他的内心意愿叫“天心”、“天意”,其听闻叫“天听”,皇  相似文献   

19.
书生 读书人的通称。《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注云:“(赵)咨曰:‘吴王……虽有余闲博览书传,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白面书生”指年轻、阅历浅的文弱书生。  相似文献   

20.
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禹时代,黄河流域的一些部落联盟,已经有了一种教育机构,名叫“庠”,《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三礼义宗》:“虞氏之学日庠。”所谓“庠”,就是我国古代最早学校的萌芽,由生产经验丰富的年老男子担任教师,向青少年传授狩猎、捕鱼、饲养牲畜、种植庄稼、制造陶器、建筑房屋等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