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题,即谈话的主题。什么是阅读话题?从阅读角度看.是指围绕话题阅读,并在阅读中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决定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形式是与文本对话。有了话题,才能够对话,没有话题,对话则显得漫无目的。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话题?“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从文本本身的角度看,“阅读话题”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引领学生~步步逼近文本中心意网的对话主题。一篇课文,总是要渗透作者与编者的中心意图或价值取向。大量的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牢牢抓住了“中心意图”,建构贴近学生的阅读心理的话题,就有可能收到以“以一驭万”、“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新华 《师道》2005,(11):30-30
苏教版第十一册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饱含着浓浓爱国情感的佳作,章平实流畅,学生易于理解,所以在以往历次的教学中我都是以“读了全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和“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这两个问题引领学生轻轻松松搞定课教学的。  相似文献   

4.
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整合文本资源,巧妙运用课堂生成,引导学生更清晰地看懂文本内容、形式,领会文本内涵,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  相似文献   

5.
郭杰 《教育文汇》2014,(8):28-29
苏教版语文六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说的是波兰音乐家肖邦因为祖国被欧洲列强瓜分,愤然出走,在他乡发奋创作革命乐曲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的是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7.
韩非 《基础教育研究》2010,(12):33-33,35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段词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为:“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那么如何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特点进行有效的词语教学呢?下面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为例谈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8.
一、自读课题,感受“爱国情” 1.讲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师板书生谈的感受,指出“爱国”。(生再一次读课题)  相似文献   

9.
石飞虹 《学语文》2008,(6):23-23
语文课要教出自己的个性.就应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体与文本最直接的接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广泛而真切的对话与交流。以大量课堂阅读为基础的语文训练,有利于增强语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提高说、写等表达能力;认真阅读课文,还可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可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培养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阅读要求一字不易,还有助于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做到省时、高效。  相似文献   

10.
这个教学事件缘起学生小李发现了契诃夫在小说《凡卡》中的一个创作空白:9岁之前的凡卡有否上学识字。该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凡卡写信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肖老师先是苦恩冥想。再发动学生课外寻找答案,最后给出了一种假设:契诃夫疏忽了这样一个生活规律——凡卡的生活背景与写信所体现出来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不相吻合。整个过程真实再现了教师的阅读教学意识和行为。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堂《秋魂》的公开课,学生初读课文几遍以后.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初读体会,有10个同学踊跃发言,现摘录其中4个同学的发言如下:  相似文献   

12.
韩加留 《江苏教育》2007,(14):38-38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苏教版语文十一册)叙述的是著名音乐家肖邦离开祖国,前往巴黎,至死不忘祖国的感人故事。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学生的一个质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肖邦,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惑,理解了文章重点内容,接受了肖邦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3.
丁旭东 《阅读与鉴赏》2011,(5):42-42,66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有时候,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更重要。”爱迪生的前半句名言曾经让中国的传统教育为之痴迷.多少学子在此理念驱动下,吃尽了苦中苦.成为人们羡慕的“人上人”。  相似文献   

14.
“体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味和体悟。体验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一拍即合的呼应,是学生与文本心心相印的认同,是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阅读的体验过程,搭建生本对话的桥梁,为提高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培养可持续的阅读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那样:“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收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情趣。  相似文献   

16.
石飞虹 《学语文》2008,(5):24-24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厂泛而真切的对话与交流。以大量课堂阅读为基础的语文训练,有利于增强语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提高说、写等表达能力;认真阅读课文,还可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可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培养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阅读要求一字不易。还有助于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荞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做到省时、高效。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无法代替。集体讨论也无法代替。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阅读。将阅读还原成学生自己的阅读。还原为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心灵的碰撞和沟通,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艺术之境。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是语文教学的新理念。阅读教学之重要,是广大教师的共识。作为语文教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怎样为学生创设一个与文本对话的平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阅读中释放出个性灵动的真情对话?笔者认为,阅读是情感的有效载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不是传统意义的传授、讲解.而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在同一层面、同一平台上的沟通、合作、对话。它既是语言外壳的对白,更是思想、情感的碰撞与交流。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之间产生认知趋同、思维共振、情感共鸣,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具有生命价值的。教师要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能、情等层面与文本对话,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尝试。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往往只停留在语文作为工具性的教学层次.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阅读感受,忽视了学生对于文本审美情趣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对于文本价值的认可与否定.教师将课文肢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将自己的对于文本的感知、认识、理解灌输给学生,课堂缺少探究的空气,学生很少有话语权,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抑制.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性阅读,要最大化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教学一篇新课文前,我总喜欢捧着课文默默地读、品。如果课前阅读文本时没什么感觉,上课也就常常语言僵硬,与学生对话不是失去方向就是失去引导的灵感。而阅读时每有心会,常常意味着一个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话题即将产生。一个优秀话题应当具有如下三个特征:一是课堂支撑力:开放,足以深入展开,形成稳定的教学板块;二是思维激发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