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研究中国甲午战后的局势,其有关借款问题是不能忽视的。甲午战争期间与战后,清政府曾多次向各帝国主义国家借款。这些借款的数额、条件、性质,都在逐渐发生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2.
3.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山西出现了日俘“残留”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的渊源.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阎锡山是唯一没有离开固有“地盘”的军阀,但在抗战中,龟缩在吉县一带的晋军面临诸多的困难,财政拮据、交通不便.尽管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但收效甚微.此时的共产党却在山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八路军力量不断壮大,敌后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这一切使阎锡山感到极度的恐慌,也促成了阎锡山同日军的合作.抗战期间,阎日双方即有多次接触,达成了一系列协议,但大都停留在了书面阶段.日本投降后,面对共军在山西的咄咄态势,阎锡山“寄存武力于中国”的想法同以城野宏为代表的日军高层不谋而合.双方很快达成协议,三万余名日俘“残留”在了山西,成为阎锡山“剿共”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冯帆 《历史学习》2001,(7):56-56
“二战”中,法西斯德国和日本都对世界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战后两国的认罪态度却形成了鲜明对比,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第一.战后对两个国家的审判标准尺度不一。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纽伦堡审判时对德国不论是战犯的惩办,还是战后赔偿,以及战争结束后对其军事经济方面的限制都做了相当明确和严格的规定,并且视纳粹党为非法组织。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课《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练习中,有这样的一道练习题:“‘对子’有正对、反对、串对之分,文中的‘对子’(指“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是:□□”要做这道练习,首先应该懂得“正对”、“反对”、“串对”。  相似文献   

6.
一百年前结束的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日两国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格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以往多从日本明治政府的大陆政策的视角进行论析。我们认为,宜在此基础上拓宽思路,即将这次战争的起因和结果,放到明治维新后日本近代化进程的“脱亚入欧”的历史走向中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7.
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材料:某贫困地区的一位教师因为教育资金不足,不得不给学生买了盗版教材,事后颇为自责。我当时感觉十分震惊。一位贫困地区的老师为节省教育经费给学生买了盗版教材!我不禁要问,教书育人,“育”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不可否认,在现在的中国,某些地区仍然很贫困,正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在军事上,也在外交、思想、舆论等全方面进行总体战、超限战,尤其不遗余力地塑造国家形象,精心装扮,巧妙公关,咄咄逼人,与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9.
义和团运动是晚清政府面临的一场严重社会危机。在危机治理过程中,国家危机防御机制已濒临崩溃,最高统治阶级缺乏治国才略,导致在危机出现以后,其决策和反应机制严重失控,政府职能几乎陷于瘫痪状态。清政府对这场社会危机的蔓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管琳 《时代教育》2010,(6):64-64
宗教,在辽朝兴衰成败的二百余年间,一直深度渗透于辽王朝的各个领域之中.无论是政治、军事、生活、习俗,还是文化、艺术,辽代宗教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其相应领域发生着或多或少联系和影响.辽代乐舞作为辽代文化艺术领域中较为突出的一种艺术种类,与辽代宗教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互为影响.本文在总结辽代宗教文化与辽代乐舞文化关系的基础上,简要地概述辽代宗教文化与辽代乐舞文化的三个突出"共同点",力图从宏观上分析辽代乐舞文化与辽代宗教文化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义和团运动蓬勃兴起后,清政府起初对之大肆“剿灭”、疯狂镇压,而后来则实行“招抚”政策,承认义和团合法。导致清政府前后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必修)教材和教参谈了两点:一是义和团声势浩大,直接危及清朝统治,清政府不敢镇压。二是清政府想利用义和团对付列强。第一个原因学生容易理解,对第二个原因,学生必然会问:清政府为什么要对付列强?中外反动势力之间到底出现了什么矛盾?要解开这些疑团,就必须知道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守旧派与列强在“废帝立储”问题上的尖锐矛盾。笔者试就这一问题作几点分析说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教师的教育和素质与国家和民族的教育水平息息相关,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教师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在不断的摸索中制定教师教育政策,旨在促进教师教育发展,提升国家的教育水平。二战后,日本国内百废待兴,国家也重视教师教育的发展,制定一系列政策以促进教育  相似文献   

13.
“台湾糖。甜津津,甜在嘴里痛在心。甲午年,起纠纷,鸭绿江中浪滚滚,中日一战我军败,从此台湾归日本。”孩提时期,每每祖父不元悲怆地念叨起这首30年代小学课本里的民谣时,总能给我一种莫名的触动。在甲午一百二十周年之际,作为一位历史教师来审视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于无比痛心之中更有一深感悲愤之处:明明是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竟然被日本粉饰成一场“文明”对“野蛮”的战争。之所以如此,要从当时国际社会所确定的“文明”与“野蛮”的标准讲起。  相似文献   

14.
1907—1909年的中日“间岛”交涉是清末围绕领土主权的一次重大外交活动,日俄战争后,日本利用外交上的有利时机,于1907年8月以中朝界务问题为由提出“间岛”问题。 “间岛”初指吉林光霁峪前图门江中一块滩地,日本歪曲“间岛”真相,将其扩大为涉及延边广大地区的领土纠纷。日本提出“间岛”问题时,即从派兵越境侵占配合其外交讹诈。清政府一方面在延吉地区组织有理有节的抵制,另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与日交涉,驳斥日方在  相似文献   

15.
早在1874年日本侵台期间,日本陆军就初步形成了直隶决战构想,并为此发起针对性的对华情报活动。参谋本部设立后,日本陆军构筑起对华情报活动的新体系,在情报成果的基础上,桂太郎于1880年拟出第一份直隶决战计划。此后,日本陆军始终围绕直隶决战计划展开有针对性的情报活动,到1886年前后,陆海军中涌现出多份类似作战计划,标志着直隶决战计划进入成熟期。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以此迅速拟定出“作战大计划”,作为战争推进的重要指导,到讲和期间的3月上旬,再度改订出以侵占北京为核心的作战计划。从构想到计划,又从制定到落实,直隶决战的演进轨迹正提示出,对甲午战争的研究需要更为长远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17.
网络教育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为教育大众化、终身化及学习化社会的实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对成人教育的外延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高永祥 《湖北教育》2003,(18):62-62
报载:蕲春县教育部门在近几年的中考和高考中,推行“巡视监考责任追究制度”,使全县考风考纪根本好转。而正是在考场风清气正的这几年中,全县高考成绩连续5年破纪录,高考上省线人数每年都创造了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最好成绩,受到全县干部群众的称赞。 读罢这则消息,笔者为蕲春县教育部门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9.
本文想以一位青年教师的教研文章《要育创新型人才先做创新型教师》为例,谈谈写教研文章的两个问题:一是要正“心”——主心骨,即中心论点要正确;二是要消“肿”——压缩篇幅,即把与题无关和可有可无的话统统删掉。先谈第一点:正“心”。此文针对教学中的现状进行评析,属于教研  相似文献   

20.
高考现代文阅读,有些考生由于缺乏应有的解读方法与技巧,作答时常常出现失误。为了减少失误,提高作答的准确率,笔者最近让学生做了一次阅读训练,在如何变“误”为“正”上作了一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