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教材第三册《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一课有一个炉灶模拟实验,设计这个实验的指导思想是利用在箱内燃烧蜡烛,把箱内空气加热,造成箱内外空气的温差,使空气在小范围内流动起来,进而引导学生把在模拟实验中的研究结果,扩展到大范围的自然界去,借助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认识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1 设计的思路 1.1 模拟 地理教学中的实验多以模拟实验为主,这是将自然界中不易观察到的现象和演变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的直观方法,其内容又以宏观的自然现象和过程为多,如天体运动、地壳变动、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模拟实验可以使自然现象和过程形象化、具体化和动态化,使抽象的概念易于理解,使学生对地理对象的空间分布获得较为形象而生动的感知.  相似文献   

3.
1 设计的思路 1.1 模拟 地理教学中的实验多以模拟实验为主,这是将自然界中不易观察到的现象和演变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的直观方法,其内容又以宏观的自然现象和过程为多。如天体运动、地壳变动、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模拟实验可以使自然现象和过程形象化、具体化和动态化,使抽象的概念易于理解,使学生对地理对象的空间分布获得较为形象而生动的感知。  相似文献   

4.
自然第三册《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一课,要指导学生认识风是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解决这一问题是利用“风的成因实验箱”来进行的。这个实验是利用在箱内燃烧蜡烛把箱内空气加热,造成箱内外空气的温差,使空气在小范围内流动起来。通过点燃蜡烛前后的对比实验,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正是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  相似文献   

5.
模拟实验作为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在科学探究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有时由于受到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就某种自然现象做实验时,就要借助模型来做实验,然后再把模拟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迁移扩展,进而揭示要研究的自然现象的本质,达到认识自然现象的目的。一、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在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的教学时,学生认为,岩石都是很坚硬的,是不容易发生变化的。但自然界的许多事实和现象告诉我们,坚硬的岩石也会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发生变化的呢?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冷和热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笔者和学生一起做了一个模拟实验:用  相似文献   

6.
模拟实验,就是根据相似理论,先设计与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对模型的实验和研究,间接地认识原型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性。一、模拟实验的基本特点1.模拟实验具有直观性与直接实验一样,模拟实验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它可以将许多抽象的概念,原理转化成直观的现象进行类比,使学生便于接受和理解。2.模拟实验具有控制性控制是实验的灵魂,模拟实验含有更多的人为因素,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相对较少,因此就更容易被实验者控制,使实验沿着实验者所设计的方向进行。3.模拟实验具有经济性模拟实验所使用的模型是原型事物的…  相似文献   

7.
一、模拟实验的意义 所谓模拟实验,就是根据相似理论,先设计与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对模型的实验和研究,间接地认识原型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性。 模拟实验具有科学实验和科学模型的双重特性。一方面,它是主体以实物仪器、器材为中介与客观事物发生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实验者所直接研究的对象并非原型事物本身,而是用来代替它们的特制的物质模型。所以,模拟实验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是科学  相似文献   

8.
《自然教学大纲》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地启迪诱导儿童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付昶服老师在上《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一课中,为解决海陆风的成因,尽其所能,为学生提供了发现规律的有结构材料,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精神。 这个教学的特点是本课中两个难以使学生理解的内容,学生都真正地领悟了。首先是太阳的热量使大气流动  相似文献   

9.
付昶服老师所讲的《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一课,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通过种种实验的方法,层层逼近议题,其脉络十分清晰,可谓水到渠成,结论自见。 一、录相引入,兴趣大发。 上课伊始,教师就把“狂风”这一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录相的形式搬入课堂,很自然地撩  相似文献   

10.
模拟实验是指通过设计与原型(自然现象或过程)相似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间接地研究原型规律的实验方法。通过建构模型对不易观察到的现象或过程进行动态的模拟,符合“学习是一种建构过程也是一种活动过程”的新课程理念。本文介绍了关于自然选择的课外模拟实验,涉及到活动准备、方法步骤、分析讨论等方面内容。通过该模拟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如何共同对物种起作用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一课中的海陆风的形成,历来是教学难点。因为海陆风的形成难以在实验里进行模拟直观演示。由于农村孩子生活在大自然中,他们和高山、河流、动植物等有广泛的接触,能从中获得一些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这就是他们认识自然事物的有利条件。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一方面借助风的形成炉灶实验,使学生直观得到冷热空气对流形成风的启示;另一方面,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冷热不同的环境,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相似文献   

12.
教学第三册十九课《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时,做炉灶生火模拟实验应注意两点:一是木匣做得要严密无缝,除了有意开的孔洞外,不能有其他孔洞和缝隙。否则,蜡烛点燃之后,冷空气将直接从缝隙进入匣内,致使实验不理想或形  相似文献   

13.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维,帮助学生透彻认识并理解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分离和配子随机组合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修改模型探究特殊性状分离比及其他遗传现象产生的原因,再现孟德尔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演绎推理、辩证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4.
自然第三册《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一课中,炉灶生火模拟实验是本课的关键实验。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木匣炉灶改用饮料罐做的炉灶,把演示实验(可见度小),变为分组实验(直观形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制作与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读了贵刊1994年第5期付昶服老师《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教学实录,受益非浅,有几点粗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与广大自然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我的体会可以概括为6个字:科学、启蒙、教育。 科学 教学方法:观察和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认识方法。付老师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力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自然知识。通过“你用什么方法让教室里  相似文献   

16.
1岩石会改变模样的模拟实验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岩石发生变化的呢?本课主要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下,坚硬的岩石发生了变化,并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许多自然景观。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启发学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理解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李建平 《湖北教育》2002,(19):11-11
这是湖北石首市实验小学的一节自然科学课,“风是怎样形成的?”问题提出后,李绍斌老师让学生用口吹一吹,用书本煽一煽,让学生跑一跑,来感受人为的风;用冷热空气对流实验箱来模拟风的形成;引导学生分析各地自然气温的差别,来认识自然界的风形成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空气流动形成风,风是流动的空气。  相似文献   

18.
反复拜读付昶服老师执教的《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一课的教学实录(载《小学自然教学》1994年第5期),收获颇多,特别是如下两方面的特点,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发扬。 1.充分体现了自然课教学就是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特点,要让学生认识箱内的空气是在“火的热量”作用下从温度低的地方向温度高的地  相似文献   

19.
《什么力量使大气流动成风》一课里有关海陆风知识的教学,有的认为可一带而过,有的认为由教师介绍即可。理由是这部分知识学生难懂,教师难教。 在广大的空间范围里进行的热量平衡运动,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想象起来似有一些困难。就人的认识运动来说,从直接到间接,从具体到抽象教  相似文献   

20.
在科学实验中,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对某些自然现象进行直接的实验,例如已成为历史的自然现象、规模巨大的自然现象等。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可采用间接的手段进行实验。先设计与该自然现象(即原型)相似的“模型”,后通过模型同接地研究原型的自然规律。这种实验方法称为模拟实验。模拟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